衛(wèi)夫人教王羲之習字,流傳于世的一共有七課:
第一課:“點”高峰墜石。真正懂書法的人,并不是看懂整個字,有時就是看那個“點”,從“點”里面看出速度、力量、質感、還有字與字連接的“行氣”。
王羲之的二指單鉤法。[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局部)
第二課:“一”千里行云。在寫水平線條時,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交互律動的關系,是對沉靜的大地上云層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
唐代的執(zhí)筆
第三課:“豎”萬歲枯藤?!叭f歲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萬歲枯藤”成為漢字書法里面一根比喻頑強生命的線條?!叭f歲枯藤”是向一切看來苦老,卻毫不妥協(xié)的堅強生命的致敬。
莊天明認為最值得學習的三指法。([北齊]楊子華《校書圖》之一,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第四課:“撇”陸斷犀象。漢字里的一“撇”,尖銳、剛硬,有強烈挫刺感,筆鋒逆勢而行,要像切斷的犀牛的尖角,要像截斷的大象的彎曲長牙……
握管式的執(zhí)筆法。[東漢]《倉頡》(局部)
第五課:“戈”百鈞弩發(fā)。體會箭射發(fā)出去那一刻彈性的力量,把這種感覺用到書寫“戈”這根線條上。這是徹底完全的“美學教育”。是通過寫字回歸到自身的感覺去體悟生命。
莊天明認為應摒棄這樣的五指法。
第六課:“力”勁弩筋節(jié)。“勁弩筋節(jié)”講的是漢字寫“力”這個字的轉折,從水平線條過渡到垂直書寫,就像弦一拉開,緊繃的力量使人覺得“勁道”十足。
南北朝的執(zhí)筆
第七課:“之”崩浪雷奔。我們寫“遠”字最后的的一筆,長長拖出去,連綿不絕,是海浪崩涌,是雷聲喧嘩,是更內斂,也更含蘊與內在的力量,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擊。
王羲之執(zhí)筆圖
“高峰墜石”已經有質感、速度,必須帶動觸覺。
“千里陣云”似乎是視覺,事實上站在大地之上,身體感受到遼闊渺遠,必然是空間的身體認知,也動用了觸覺。
“萬歲枯藤”有拉不斷的頑強力量,當然是觸覺的感受。
編輯/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