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本賭博般地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同時對英、美、荷等國家開戰(zhàn)。在東南亞地區(qū)作戰(zhàn)時,日本軍隊遭遇了惡劣的叢林環(huán)境,英、美和荷等國的軍隊為了更好地抵抗住日本人的突飛猛進,在林間小道上密布許多威力巨大的地雷,日軍的自行車大隊多次被這些地雷炸得血肉模糊。
為了對付盟軍所布設的地雷陣,東南亞前線的日軍急需一些便攜式地雷探知機。但日本原有的九八式地雷探知機和百式地雷探知機的體積重量都很大,探測精度也很低。而恰恰好的是,英國人是二戰(zhàn)前期裝備制式反坦克地雷最多的國家。
自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后,英國的陸軍丟失了幾乎所有重裝備,而生產坦克和火炮需要時間,因此為對付德國的坦克,英國于1940年生產了七十多萬枚反坦克地雷,就連英國的普通市民也被要求學習如何埋設地雷。在1942年以前,英國的反坦克地雷主要有二號和三號反坦克地雷,這兩款地雷雖然性能很一般,但其產量卻很多。在東南亞地區(qū),英國留了大量的二號和三號反坦克地雷給來勢洶洶的日本人。
經過了好幾年的減負和改進,日軍的設計人員總算拿出來一款便攜式探雷器——二式地雷探知機,這款地雷探知機電池、真空電子管放大器等部件全都可以收納到一個金屬背箱中。雖然這個金屬箱子看起來并不算很大,但其重量還是挺重的。日本陸軍對這款二式地雷探知機十分滿意,迅速配發(fā)到東南亞和中國戰(zhàn)場的工兵部隊。
二式地雷探知機從采用一根長約30cm的空心握把作為線輪,進行掃雷作業(yè)時,日本士兵需要用貓腰甚至是匍匐的方式用搜索線輪貼地滑動,這是為了保證掃雷精度以及盡量降低被彈面積。
根據(jù)日軍工兵操典的相關記載,在進行掃雷作業(yè)時,為了確保均勻的掃出一條可供一人快速前進的雷場通路地雷探知機搜索線輪的前進路線應當是“蛇形”,再由這條通道向兩側逐漸拓寬安全區(qū)。但在實戰(zhàn)中,日本的士兵們通常會以多名工兵呈倒三角隊形通過雷區(qū),一次開辟一條較寬的道路。
二式地雷探知機的操作面板上還涂有熒光涂料,這是為了方便夜間進行掃雷工作。而且提高掃雷的速度,日本士兵在使用地雷探知機的時候往往會帶上一名副手,一旦探測出此地有地雷,這位副手就會將會用一些指示型的標記標出雷區(qū),并根據(jù)戰(zhàn)場上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當場排除探明的地雷。
二式地雷探知機的出現(xiàn),使日本的反地雷能力趕上了美德等國的水準,因此從這以后,面對盟軍的正規(guī)布雷戰(zhàn)術,日本軍隊便很少吃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