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漢初三杰之一 ,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皣繜o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tǒng)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后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并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后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qū))。后因被告發(fā)謀反,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樊噲(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yè)。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tǒng)帥。為呂后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后信任。后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zhàn)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yè),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謚武侯。
夏侯嬰(?-公元前172年),即汝陰文侯,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今江蘇沛縣)人。 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他與劉邦是少時的朋友,跟隨劉邦起義,立下戰(zhàn)功,后封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1977年出土的西漢汝陰侯墓是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的墓葬,可證其封地所在)。
季布(生卒年不詳),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項羽,多次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后,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后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并拜他為郎中。漢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漢文帝時,任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耙恢Z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英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后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后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并稱漢初三大名將,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王陵(?-前181年),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西漢初年大臣。王陵為沛縣豪族,漢高祖劉邦微時,對王陵兄事之。劉邦起兵攻陷咸陽,王陵集合數千兵占據南陽,不愿跟隨劉邦。劉邦與項羽作戰(zhàn),王陵的母親在項羽營中,她為了王陵歸順漢王,伏劍自殺。項羽大怒將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歸順劉邦。高祖六年(前201年)八月,封為安國侯。以其初不欲從劉邦,且與劉邦仇人雍齒交厚,故晚封。
周勃(?—前169年),西漢開國將領、宰相。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 賜爵威武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zhàn)功。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劉邦死后,呂后專權,呂后死后,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酈商(?―前180年),陳留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人,西漢初年將領。陳勝起兵反秦時,酈商聚集招兵買馬,得到數千人。劉邦攻城奪地到陳留,酈商帶領將士四千多人投歸劉邦。跟隨劉邦攻打長社,賜爵信成君。跟隨劉邦攻打緱氏,封鎖黃河渡口,在洛陽大破秦軍。跟著劉邦攻取宛、穰兩地,另外平定十七縣。自己單獨率軍攻打旬關,平定漢中。公元前180年,酈商去世,謚號景侯。
灌嬰(?~公元前176年),東周末至西漢初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漢朝開國功臣,官至太尉、丞相。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灌嬰參加劉邦軍隊,以驍勇著稱。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參與攻塞王司馬欣,圍雍王章邯。楚漢彭城之戰(zhàn)后,被劉邦選為騎兵將領。此后,率領騎兵,參加破魏;接著出擊楚軍側后,絕其糧道;繼又跟隨韓信攻占齊地,復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參加垓下決戰(zhàn),窮追楚軍,攻取江淮數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