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外患,和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外患都不一樣,包括宋,也包括明。首先從地理上來說,無論蒙古,還是后金,都是東亞這片大陸的土著,統(tǒng)治中原具有先天優(yōu)勢,今天打贏了統(tǒng)治不了你,明天打,明天打贏你統(tǒng)治不了你,后天打,直到將你耗到無力回天為止。無論是宋之于蒙古,還是明之于后金,都是持久戰(zhàn)后拖不下去的結果。實際上北邊少數(shù)民族威脅,自古有之,我們抵御了幾千年,就這兩次失了手。而清朝面臨的外患,是英國,法國,德國,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甚至意大利,奧匈帝國,俄羅斯等。
看起來是不是滿清面臨的外患更多更強大更具威脅?其實不然!這些國家中,有可能真正打敗并統(tǒng)治中原的,只有俄羅斯和日本。事實上,這兩個國家也有這樣的野心。晚清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也是這兩個國家。日本更是隨時都有吞并中原的意圖。像英國法德這些國家,就算把中國打下來,也統(tǒng)治不了。一個是地域優(yōu)勢,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中華這片大地繁衍這么多年,接觸到西方民族主義后,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相比于歷史任何時期,這個時期的愛國主義者可以說達到了巔峰。
打敗我可以,甚至你推翻清王朝都可以,但是想要統(tǒng)治我,殖民我,休想。正式看到這一點,英國這些歐洲老牌強國,大多沒有攻占殖民中國的野心和能力,他們也看到這一點,所以只要搶到點根據(jù)地,陪點錢,壓縮點關稅,能夠和你做生意賺你的錢,也就夠了。雖然經(jīng)歷了滿清幾百年殖民,但是曾經(jīng)的輝煌是刻在基因里的,民族主義只不過是一顆燎原的種子,一簇喚起民族記憶的薪火。這和一盤散沙的印度有本質(zhì)區(qū)別,這就是英國可以順利殖民印度,卻無法殖民中國的原因。
英國打過來過,八國聯(lián)軍也來過,甚至攻占了你的首都。最終都不可能對中國形成有效的統(tǒng)治殖民。事實上,英國,美國,德國這些國家,完全有推翻并統(tǒng)治這里的能力,但是他們統(tǒng)治以后,所面臨的可能是此起彼伏,無休無止的反抗。統(tǒng)治的后果是得不償失,遠不如從清政府那里不斷撈些好處來得實在。所以這些外患對于清朝來說,也就是出賣點國家利益,就可以換得一點安穩(wěn)。所以這些國家更愿意看到清政府屹立不倒,甚至不惜暗中出手幫助清政府。畢竟像清這種外族統(tǒng)治,他們更在意的是皇室續(xù)存,而不是國家利益。
像這種隨意出賣國家利益的土豪政府哪里找?不用勞師遠征,張張嘴就可以不斷撈好處的事,何必非要動刀動槍呢?至于日本,這個國家最具野心,然而在晚清時也最沒有實力。說來可能有的同學有所不知,在清日甲午戰(zhàn)爭前夕,全國上下迷之自信,就國際形勢來看,清當時其實還算東亞強國,軍事實力是排在日本之前的。大家都等著痛揍小日本呢。這一戰(zhàn)清雖然敗了,但是當時的日本也沒有吞并中原的實力,最終依然是選擇撈好處。俄羅斯,看看清版圖和當今版圖就知道,這個國家對土地愛得太深沉,從中國搶去的土地可以建兩個大?。?/p>
由此可見滿清出賣國家利益之隨意……俄羅斯:能夠這么輕松的拿地,全世界這么大手筆的房開獨此一家,別無分號。此時的俄羅斯其實也不算強,甚至敗給了日本,能夠略微施壓就從清政府手里拿地,已經(jīng)偷著樂了??偟膩碚f,最具野心的日本拿不下,拿的下的英法德不想拿,更愿意扶持清政府從中獲利。所以對于清政府來說,更重要的是內(nèi)憂,這才是心頭大患。太平天國之前人們接觸的西方思想有限,天平天國時可以說清政府運氣太好,幾個叛軍首領自己作。對于已經(jīng)使用近代熱兵器的清軍來說,足以平叛大部分起義,所以這之前的內(nèi)憂,算不上內(nèi)憂。更何況財政上,還有近現(xiàn)代關稅體系的加持。大清的軍費來源,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末期都具有優(yōu)勢。天平太國后,隨著清朝通商口岸越來越多,老外越來越多,留學生越來越多,租界越來越多。
人們接觸的近現(xiàn)代政治理論也越來越多,清王朝真正的也是最致命的內(nèi)憂才正真開始萌芽,實際上清朝也是亡于此。面臨外患,空前的民族主義讓白皮豬們望怯步。面臨內(nèi)憂,關稅對財政的加持,近代新式軍事,熱兵器,讓滿清鎮(zhèn)壓起義更加得心應手。可以說晚清其實是一手好牌,可惜打爛了。也許,這種殖民王朝(沒錯,我就是這么定義滿清的,我的概念里,他們是殖民者),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敗亡是注定的。如果是一個正統(tǒng)的漢人王朝,可能結局會大有不同呢?最后可以這樣總結,清王朝之所以晚期堅持時間長,得益于民族主義,但同時,也亡于民族主義。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