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公里的寬度、150公里的長度,守著小小的23萬平方公里面積,卻構成了這世上最繁忙、最富庶、也最動蕩的區(qū)域。
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語:???? ?????,波斯語:???? ?????),位于西亞阿拉伯地區(qū),伊朗阿巴斯港以南,阿曼飛地穆桑代姆省以北。長約150公里,平均寬度約50公里,最窄處僅30公里.
【霍爾木茲海峽位置】
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與印度洋的唯一通道,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同時更是世上最狹窄的國際航道之一,雙向航道各只有三公里寬。在窄窄的六公里航道上,卻運送著五分之一產量和三分之一交易量的世界原油。
霍爾木茲海峽最主要的用處就是運送波斯灣及沿岸國家產出的原油與液化天然氣。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巴林、卡塔爾、沙特和阿聯(lián)酋皆主要依靠霍爾木茲海峽向外運送原油;此外卡塔爾大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也是通過該海峽向外運送。
因而霍爾木茲海峽是中東的'石油閘門',每年經此運往世界各地的原油有7.5億噸以上,海灣地區(qū)90%以上的石油出口都是從這里開始。這里的石油,85%以上都是運往亞洲,是中、日、韓、印等國石油進口的最主要通道。
【霍爾木茲海峽衛(wèi)星圖】
雖然根據1982年的《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伊朗和阿曼分享對其海岸沿線水域的領海權,但由于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通往公海的唯一路徑,因而它是一個'國際海峽',即世界所有船只在此地都享有安全通行權。
其實,來自近東和南亞次大陸的商人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就通過這條海峽從事貿易。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就與此地多有接觸,《明史·外國列傳》和《星槎勝覽》中都記載船隊多次到過一個名為'忽魯謨斯'的地方,又稱'忽里模子'是位于今伊朗東南部霍爾木茲海峽沿岸的古國。其首都和重要港口'忽里模子城'就位于今霍爾木茲海峽東口的'霍爾木茲島'。
從那時起,這里就是'財富和奢侈的代名詞',雖然那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石油,但因為頻繁的貿易往來,使得這里很早就發(fā)達起來。阿拉伯人曾說:'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金戒指,那么忽里模子就是其上的珍寶'。
【霍爾木茲海峽航道】
而對于'霍爾木茲'這個名字的由來,有這樣四個說法:
波斯灣(波斯語:???? ?????)簡稱海灣,長990公里,寬58至338公里;平均深約30米,最深約100米;總面積約23.3萬平方公里。
【波斯灣衛(wèi)星圖】
位于阿拉伯半島與伊朗高原之間、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僅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與阿曼灣相連。北至東與伊朗相鄰,西北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南為沙特、巴林、卡塔爾、阿聯(lián)酋、阿曼。
波斯灣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儲量占世界石油儲量的63%。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14個成員國,有5個都是波斯灣沿岸國家,還不包括曾經是成員國2019年剛剛退出的卡塔爾。歐佩克已控制約全球78%以上的石油儲量和40%以上的石油消費量,波斯灣國家在歐佩克里又占了近三分之二的份額。
【部分海灣國家石油產儲量】
由于至今依然沒有更好的能源可以完全替代石油,波斯灣的重要性悠然非常的高。波斯灣的眾多產油國亦通過調整產油量來控制油價,以至影響國際形勢。
1970年代,以海灣國家為首,通過石油輸出國組織,發(fā)動了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的1973石油危機。這次事件,通過石油禁運、暫停出口等方式,成功造成了當時世界油價的飆升,當時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三美元漲至接近12美元。用石油引發(fā)了發(fā)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當年美國GDP增長下降4.7%,歐洲整體增長下降2.5%,日本更是下降7%。
照葫蘆畫瓢,20世紀80年代初,眾多波斯灣產油國再一次用石油顯示了自己的存在感。通過再一次控制產量、提升油價,使得當時的國際油價從第一次石油危機后再沒跌下去過的每桶15美元,進一步暴漲到1981年的39美元。又一次引起了西方工業(yè)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當時的美國GDP再一次下降了約3%左右。
石油的重要性依然沒有減弱,再加上這些產油國們對油價的'操縱'日漸熟練,石油帶給海灣國家的收益從石油成為世界'血液'之后節(jié)節(jié)攀升,也使得波斯灣周邊成為了世界最'土豪'的地方。
尤其是波斯灣各阿拉伯國家,這些國家中,有兩個王國(巴林和沙特)、一個蘇丹國(阿曼)和三個酋長國(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lián)酋),人口不多卻得到了在這世界上幾乎最豐厚的石油收益,也是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地方。
【海灣阿拉伯國家GDP】
'波斯灣'這個名稱,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只要有地圖的地方,就能找到這個名字。
歷史上,對波斯灣影響力和控制力最大的,就是波斯帝國,也因此這個地方最先的命名也就以'波斯'的名字來稱呼了,最早是由公元1世紀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命名。
【斯特拉波】
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生于當時屬羅馬帝國的現(xiàn)在土耳其阿馬西亞。最主要著作就是包含有對波斯灣進行命名的地理著作《地理學》(Γεωγραφικ?)17卷。
然而,雖然這個名字從公元1實際就已經開始有了,卻不代表這么多年來它沒有爭議。關于海灣叫法的爭議雙方則是伊朗和阿拉伯國家,伊朗把海灣稱為'波斯灣',而阿拉伯國家將其稱為'阿拉伯灣'。對于怎么稱呼這個海灣,雙方互相之間以及他們各自與世界其他國家,都產生過不大不小的沖突。
爭執(zhí)最早產生于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有的波斯灣阿拉伯國家開始將此海灣稱為'阿拉伯灣',以顯示阿拉伯國家在此處的影響力。時任伊朗國王巴列維大為光火,甚至不惜警告周邊阿拉伯國家要與其斷交。并且巴列維命令當時的伊朗新聞局發(fā)函要求駐當?shù)赝鈬浾呶饘?波斯灣'錯寫成'阿拉伯灣',否則處以驅逐的處罰。
只不過阿拉伯國家并不甘心,此后依然在各種情況使用自己想要命名的'阿拉伯灣',并同時反對伊朗使用'波斯灣'這個名稱。甚至因為這個問題,阿拉伯國家集體抵制2010年原定于伊朗舉辦的'第二屆伊斯蘭國家團結運動會',導致伊朗失去了當年該活動的舉辦權。
而伊朗也予以反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禁止不把海灣稱為'波斯灣'的飛機降落在伊朗。這一規(guī)定主要針對的就是海灣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航空公司們,伊朗要求這些從波斯灣南部國家飛往伊朗的航線,一律要在電子提示板上使用波斯灣的名稱。違反一次,將被處罰停止使用伊朗領空1個月;再次違反,伊朗將命令其迫降在伊朗,并徹底取消其使用伊朗領空的許可。
除了雙方對于自身在海灣地區(qū)影響力大小問題上的爭端,伊朗同阿拉伯國家在海灣部分水域也存在島嶼爭端,名稱的使用不同也影響著雙方對于這方面問題的角力。
不過,根據資料,波斯灣在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前后,均稱'波斯灣'。歐洲也從15世紀開始,就稱此海灣為'波斯灣'。根據蘇格蘭格拉斯哥布萊基父子公司 (Blackie & Son) ,1859年版《近代地理皇家地圖集》,亦將此海灣的專業(yè)稱呼寫為'波斯灣'。
【1859年《近代地理皇家地圖集》】
因而,由于'波斯灣'這個名稱古已有之,世界各國也從很久前就這樣稱呼這個地方,因而如今除阿拉伯國家堅持外,其他地方包括聯(lián)合國依然稱其為'波斯灣'。
石油、領土、甚至稱呼,波斯灣國家間、世界與波斯灣各國都讓這個小小的海灣總也消停不了,而窄窄的霍爾木茲海峽依然自顧自的默默運送這供給全世界力量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