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在下面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對于陌生印度人,想要大致判斷種姓只需要看膚色就行了,高種姓膚色白皙,接近歐美白人,而低種姓膚色黝黑,接近黑人。
種姓制度源自于印度教,外來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原住民之后,設(shè)立了等級制度,雅利安人占據(jù)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最高等級,而被征服的原住民則是吠舍和首陀羅,地位最低的則是賤民。
雅利安人皮膚顏色白皙,而原住民膚色黝黑,按理說3000多年的時間,無論如何都應(yīng)該同化,但是由于不同種姓之間幾乎是隔離的,很少通婚,所以不同的膚色也被保留下來。
即使是在同一個小鎮(zhèn)上,不同種姓之間也是相互隔離的,各自有自己的廟宇、水井和學(xué)校,雖然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是不同種姓一直是分隔的。
在家鄉(xiāng)是低種姓,搬家換個沒人認識的地方不行嗎?
不同種姓膚色差距實在太明顯,即使換個地方,只要顏色沒變,身份地位幾乎很難改變。
要想從低種姓上升到高種姓,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低種姓婦女嫁給高種姓,但是由于先天不足,所有低種姓婦女必須攜帶大量的嫁妝,即便如此,在夫家也會受到歧視,一些落魄的高種姓男子依靠結(jié)婚發(fā)家致富,甚至殺掉妻子,霸占財富,然后繼續(xù)娶妻,不幸的是,殺妻行為未必會受到法律制裁。
高種姓婦女身份地位很高,事實上,印度的暴力事件主要是低種姓之間進行的,高種姓通常在政府部門工作,擔任官員和警察等職務(wù)。
種姓制度有著諸多弊病,因此在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tǒng)治之后廢除了種姓制度,法律上廢除容易,延續(xù)3000多年的制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徹底煙消云散,種姓制度一直阻礙印度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