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中國古代哲學以氣為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認為陰陽之氣“氤氳集聚而為萬物”(《系辭》孔穎達疏),以此來解釋宇宙的生成和發(fā)展。
《莊子·知北游》中載:“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而為死?!?/p>
不止于人體,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氣行則萬物生,氣聚則山川融結。盡管這氣是無形無質的,但卻是有形有質的萬物由以構成的本原。
晉代郭璞所著《葬書》記載:“葬著,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p>
基于傳統(tǒng)文化中“氣”的觀念,風水理論認為,陰陽五行之氣的活動是構成山川一切形態(tài)的內因,這天地靈氣會凝結融匯于某一地點,如果把父母長輩的遺骨葬于此地,就能得天地山川之精華,而后世子孫的形體來自于父母,一氣相應,因此也能福禍相傳,這就是風水學“遺體受蔭”說。
《葬書》中的生氣循環(huán)圖
然而,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到底是什么,這其實要歸結到世界的本原到時是什么這一大問題,國內外對“氣”的研究還沒有得到一個令所有人都信服滿意的結果,大抵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氣”的本質是超微粒子及場?!皥觥笔乾F代物理學概念,場論認為,物質存在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由基本粒子以及可能更小的基本單位構成的實體,另一種是各種實體之間的場。在這里,場和實體都是一種存在,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理論于中國古人關于氣的論述“聚則成形,散則化氣”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是“氣”的本質是量子。量子力學是當今物理研究的最前沿,對我們普通大眾來說,量子世界是與時空穿越、瞬間移動等充滿科幻感的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的,迄今還沒有人敢說真正理解了它,對量子論的探索目前還只是打開了大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量子力學的一些理論顛覆了經典物理學體系的一些認知,人們以前認為的玄之又玄的問題得到了充分合理的解析,如心靈感應等。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量子論可能是一種答案。三是“氣”的本質是暗物質。暗物質是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迄今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宇宙絕大部分是由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的,即宇宙中僅有5%是普通(明)物質,其余30%是暗物質,65%是暗能量?!皻狻笔欠褡鳛橐环N暗物質通過某種方式作用于我們可見的世界?這有待科學的進一步探索。
三是“氣”的本質是暗物質。暗物質是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迄今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宇宙絕大部分是由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的,即宇宙中僅有5%是普通(明)物質,其余30%是暗物質,65%是暗能量。“氣”是否作為一種暗物質通過某種方式作用于我們可見的世界?這有待科學的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