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大凌河東行,至龍城區(qū)大平房鎮(zhèn)東平房村,視野逐漸開闊起來,河流得愈加舒緩,猶如一條飄帶般很隨意地舞動著入了燕山湖……
遠眺大凌河一路延伸而來,在東平房村入了燕山湖。
河的左岸屹立著“龍城三塔”,按直線距離,八棱觀塔距黃花灘塔4.4公里,黃花灘塔距東平房塔6公里。若按習慣上的順序,或塔的規(guī)模,東平房塔屬第三座塔,此塔在東平房村西北不足1公里塔子溝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錦承鐵路和朝陽至大平房的公路東西向通過,隔鐵路和公路是大片的河套沖積平地,再東南是燕山湖浩瀚碧波和連綿延亙的群山。
大平房三塔位置示意圖。
遨游在燕山湖浩瀚碧波間。
無論你是乘坐錦承線的列車,還是自駕行駛在大凌河對岸,或是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東平房塔都會一躍進入你的視野。廖廓的曠野間,塔猶如一座指示方向的座標,隨時讓你有個方位感,遠遠地眺望著這塔,會讓初涉此地的外鄉(xiāng)人也不至于迷路。
行走在大凌河右岸的朝陽縣臺子鎮(zhèn)饅頭營子村,隔河遠遠的就望見了東平房塔。
東平房塔為六角形九級實心密檐式磚塔,高24米,由塔基、須彌座、塔身、9級密檐、塔剎組成。塔為遼代中期所建,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了看東平房塔,此處高程249米。
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平房塔”碑記。
早年間曾記錄過東平房塔,那時的塔矗立在一片長滿荊棘荒草的山頭上,沒有一條路可通向這塔。當時,塔的基座、塔體已多有損毀,塔檐上的瓦面都以脫落,最上層已不存。此塔經(jīng)維修后,現(xiàn)已基本恢復原貌。
左:早年間所拍攝東平房塔。右:經(jīng)維修后東平房塔。
維修前破損嚴重的塔基座。
早年間的東平房塔須彌座。
據(jù)說,該塔東南側20米處,有一處寺廟遺址,說明東平房塔曾為塔寺合一的布局,只是這塔和寺的原名,今已無從知曉,史籍方志亦無所載。據(jù)說,上世紀70年代修大寨田時,在小塔溝內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古錢幣、瓷碗、瓷壺等遼代遺物,足以證明,遼代時,此處是一處人煙稠密、生活繁華的所在。
居塔處,遠看東平房村和燕山湖。
東平房塔須彌座以下基座為青磚疊砌而成,素面,高2.1米,每面長2.8米,此應是后期維修所為。上部是一層束腰,束腰內每面砌有三個壸門,壸門內為菩薩像和伎樂人物等。壸門間有蜀柱相隔,蜀柱分三節(jié)構成,下為柱礎,中為一節(jié)六角形邊框,邊框內為人物或花卉,上節(jié)為一朵仰蓮,皆為磚刻浮雕,但多已殘損。束腰六角各雕一力士像承托塔身,威武壯嚴。須彌座上段為一周雙層雙瓣仰蓮,其上為小平座,座的立面雕刻兩件金剛杵和三個法輪,上層蓮瓣承接塔身。
維修后的塔基座、須彌座。
須彌座束腰磚刻浮雕結構。
須彌座束腰壸門內伎樂人物雕飾。
塔身正面設券門通向塔心室,門額上有神龍,兩龍相向,中有火珠。左右為站姿菩薩,背有圓光,上有華蓋,左右為飛天,門頂闌額上方原有一面銅鏡,現(xiàn)不存,僅留嵌鏡痕跡。塔身北面設假門,對扇,門上有蓮花狀門釘,左右為身披鎧甲的金剛力士,上為華蓋,左右為飛天,正背兩面皆為磚刻浮雕。
塔身正面塔心室、左右為站姿菩薩,上有華蓋、飛天浮雕。
塔身的背面有假門及金剛力士、華蓋、飛天浮雕。
其余四面,中為結迦跌坐于蓮臺之上的佛像,后有圓光,其造像四面相同,形態(tài)略異。兩側為立姿脅侍菩薩,上有華蓋,左右為飛天,飛天下另有華蓋,四面皆為磚刻浮雕。
塔身其它四面中為座佛造像,另有脅待菩薩、華蓋、飛天等,皆磚刻浮雕。
塔身轉角處,有磚砌抹角方形角柱,柱頂為普柏枋,枋上置轉角斗拱,每面又有補間斗拱兩朵,上托大檐,檐上以瓦覆面。塔檐共9級,逐層內收,每層檐角有椽頭伸出,原風鐸已不存,維修后補之。
塔身佛像、脅侍菩薩局部。
塔身上部轉角斗拱及補間斗拱。
維修后的塔檐及塔剎。
走近了仔細端詳東平房塔,雖不及附近八棱觀塔和黃花灘塔的規(guī)模和高度,但是此塔上的雕飾形式嚴謹,構圖飽滿,雕刻精細,蘊含了諸多歷史信息,比前之兩塔毫不遜色。
走近了看千年古塔。
俯瞰巍巍壯觀的東平房塔。
歷史上的煙云已然散去,唯余千年古塔聳立在大凌河岸畔,我沿河走來,微風里我仿佛聽到了塔與河的私語,這一切又恍若是夢,待夢醒來,記此文字。
煙波浩渺的大凌河谷。
千年古塔下,百畝芍藥花開,讓一片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土地更加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