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出汗,許多人可能都有感受,雖說不是什么嚴重的疾病,但著實讓人苦惱。
比如外出剛走幾步路,活動幾下,甚至吃口飯也會全身冒汗。
衣服里潮濕,黏黏的非常不舒服,既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也影響心情,有的人甚至一天要換好幾次衣服。
有的朋友,在家時穿個涼拖鞋的話,雙足冰涼,冷汗頻出,非常難受。
要是換上毛拖鞋,腳倒是不冷了,但毛拖鞋里已經被腳汗浸濕了,有腳臭的話更加煩惱了。
今天杏兒邀請到劉榮強醫(yī)生,來跟大家聊聊關于汗癥的一些事。
1
中醫(yī)如何看待汗癥
多汗在生活中算是一種常見病,大多數人并不在意。
汗為心之液,如果出汗太多或者是自汗、盜汗時間過久,就會傷津耗神,從而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不思飲食、易感冒、睡眠多夢等陰陽失調的癥狀。
中醫(yī)認為“陽加于陰謂之汗”,出汗的原理就像是鍋里盛著一鍋冷水,水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但是如果在鍋底下燒起微微的小火,鍋里的水就會慢慢的變成氣,蒸騰出來。
鍋里的水就是陰,下面的火就是陽。把陽作用到陰上,汗就出來了。
出汗有自汗與盜汗之分,自汗就是坐在那不動也出汗,盜汗就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出汗,人醒了汗馬上就停。
2
汗癥的中醫(yī)分型
汗癥常見的原因有熱證、濕熱、虛癥、陰虛、陽虛等。
01
熱證相當于你的肚子里自帶一個火爐,火爐子的熱會逼迫你出更多汗以散熱,相當于一直處在夏天。
這類一般表現為全身汗出或者胸背部多汗,同時會有心胸煩熱、口干愛喝水、怕熱的表現。
02
熱邪常常會與濕邪相結合,而發(fā)展稱為濕熱自汗。
隨著大家飲食越來越好,逢年過節(jié)走親戚會朋友的,雞鴨魚,海鮮酒肉,吃的太油膩,營養(yǎng)過剩,有害物質沒能及時排出體外,逐漸蓄積,中醫(yī)稱之為濕熱之邪。
濕熱之邪粘滯難化,濕熱郁蒸。你的身體像是一個蒸籠,既潮濕又悶熱,自然會汗出不止。
03
身體虛弱也會導致自汗。
最常見的就是氣虛自汗了,這類自汗也比較多見,同時有發(fā)展成為陽虛自汗的可能。
這類朋友常常會覺得稍稍一活動,就累得想休息,同時還會滿頭大汗,甚至全身出汗,長此以往,身體會更加虛弱,其實自我感覺也沒有多熱,這就是氣虛自汗的典型表現。
04
氣虛狀態(tài)持續(xù)太久后,會累及陽氣,還影響了衛(wèi)氣溫暖肢體的功能。
氣虛的基礎又加上陽虛,會表現為手足愛涼,手足多冷汗,同時,有的會有唾液增多、小便頻的癥狀。
這是陽虛不能溫化水液,體內水液增多的原因。
05
陰虛自汗,常常伴隨著更年期綜合癥而來,患者多為女性。
表現為潮熱汗出,沒有什么征兆,突然全身或上半身出汗,甚至伴有頭暈,面紅等癥狀。
中醫(yī)認為是陰虛陽亢,隨著年齡增加,年老色衰,腎陰虧耗,不能收斂陽氣。
3
汗證如何用中藥治療?
治療汗證,需辨清陰陽虛實。
自汗多因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虛證則治以益氣養(yǎng)陰,補血,調和營衛(wèi)等;實證則治以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兼有,要根據主次適當兼顧。
另外,治汗不要忘記調心,汗為心液,心是汗的老板,心虛了控制不住汗會出汗,心里有火了,也會出汗,所以需要調心。
一般單獨出現的自汗盜汗,經過治療,合理用藥調理,大多可在短期內好轉甚至治愈,伴見于其他疾病的汗證則要著重針對原發(fā)病治療,待原發(fā)病好轉汗證才減輕或消失。
4
自汗的養(yǎng)生建議
最后給大家推薦幾條,簡單的針對自汗的養(yǎng)生或者食療的方法:
濕熱類型的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