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行質次之,兼有者方可紹于古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從整體上感染欣賞者。 沒有整體美,局部美也就失去了價值。整體美是指作品的章法布局美。點畫組字,集字成行,再由行構成篇幅,形成章法。章法是否均衡協(xié)調 ,照應嚴謹,左右映帶,疏密有致,前后呼應,空曠疏朗或行間茂密是整體布局的關鍵。整體印象與效果包括:書法作品的正文與落款、分行與布白、落款與印章等多方面的關系處理??`篆等靜態(tài)書體看平正均衡,行草動態(tài)書體看錯綜變化,起伏跌宕。書法神采、氣韻、意境通過運筆、結構與章法表現(xiàn)出來。氣韻是書法的藝術生命,是表達性情的介質。書法家掌握了熟練技巧,運氣達于毫端,以氣行筆,點畫氣脈貫通,氣韻和神采才能表現(xiàn)出來。意境包含意境、情調、風度等內涵,是書者主觀精神的表現(xiàn)。意境美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感受到。
漢蔡邕《九勢》對點畫線條作過專門研究,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展示力度。書法的點畫線條要有力度、有節(jié)奏,所構成的書法字形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進去,展示出來。大篆小篆須藏鋒,行草書要藏露結合,注意起始承接呼應,中段忌輕薄浮滑。運筆交替變化,輕重緩急適度。做到欹正相生,美觀均衡。參差錯落,變化多姿。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都是有力度的,這是筆力??垂P力以“圓”和“澀”為標準。圓的線條結實、飽滿,具有浮雕感,能表現(xiàn)出充實圓勁的力度為好。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也就是古人所比喻的“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效果。澀就是不浮滑。書寫時線條沖破紙面,掙扎奮進的藝術效果。圓是中鋒用筆,澀是筆鋒直立,人為地制造逆勢澀行,是一種蓄勢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凝重、蒼勁、沉著、老辣的效果。書法線條長短、快慢不能平鋪直敘,而是隨著書者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jié)運筆速度,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墨法即用墨的技巧。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書法效果難以顯現(xiàn)。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燥”、“潤”、“濃”、“枯”的有機搭配是書法好壞的關鍵。墨基本可分濃、淡、焦、濕、干五種。杜甫詩云:“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多年后,也好像剛寫出來一樣,有精氣神采。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意思是你有鑒賞眾多劍器的經歷,才能識其優(yōu)劣。中國書法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十一世紀我國就產生了書法藝術。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還用毛筆填朱或填墨。漢字演變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甲骨文、篆、行、草、楷各個發(fā)展階段,都有流派和書法代表人物。涌現(xiàn)了王羲之、顏真卿、懷素這樣偉大的書法家,流傳下千古不朽的寶貴遺產。對書法發(fā)展的基本概況,對每個時期的代表書家應有一定的了解,對各種書體的特點、規(guī)律應有所了解。看得多,了解得多,欣賞評價書法才有發(fā)言權。一個沒有書法常識的人是沒有發(fā)言權的。如: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用的是鼠須筆,繭紙,和現(xiàn)代人用羊毫生宣寫的不一樣。顏真卿忠肝義膽,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祭侄文稿》是字字血淚,激情洶涌寫成的,時年顏真卿才49歲,他有濃烈的家國情懷、深厚的思想文化積累和非凡的書法功力,所以完成了中國文化史、中國書法史上前無古人的寫作?,F(xiàn)在,當我們捧讀這篇作品時,仍激動不已。如果沒有歷史知識是感受不到它所蘊含的巨大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力量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