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清詩文理論
基本知識
31、公安派是活動于明代萬歷中后期的一個文學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他們都是湖北公安人,習稱公安三袁。他們對明代文壇的擬古現(xiàn)象作了批判。
32、公安派以袁宏道為首,他字中郎,曾問學李贄。
33、袁宗道推崇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蘇軾,名其齋白蘇齋。著有《文論》上下篇,重點闡明古今詩文不可因循相襲的道理。力破貴古賤今的觀念。袁宏道則在此基礎上肯定閭巷民歌的不朽價值。
34、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袁宏道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作《敘小修詩》,首次明確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chuàng)作主張。
35、性靈說的三個特點是:露,俗,趣。
36、公安派的理論主要是就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的,但其實際創(chuàng)作成就卻主要體現(xiàn)在小品文方面。
37、袁中道在前后七子與前期公安派之間,大致采取一種折衷調和的態(tài)度;提倡師法唐人,而不拘一格;直抒胸臆,而不入于俚俗。
38、王夫之字而農(nóng),號姜齋,人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文學批評著作主要有《詩繹》、《夕堂永日緒論》(內、外編)、《南窗漫記》,這三種著作后合編為《姜齋詩話》三卷。另有《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等。
39、王夫之提出“詩以道情”的觀點,但他主張將“性”與“情”融為一體,提出“詩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的新思想。
40、王夫之《姜齋詩話》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由情中景,景中情?!闭J為詩歌意象中情與景結合的程度不同,會使詩歌審美意象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態(tài)。
41、“現(xiàn)量”本是佛家因明術語,王夫之借用作對詩歌創(chuàng)作中意象的生成進行概括。
42、王夫之認為詩歌的興、觀、群、怨同源于情,故稱“四情”。
43、葉燮字星期,號己畦,人稱橫山先生,江蘇吳江人,著有自成理論體系的詩話專著《原詩》。
44、葉燮把創(chuàng)作概括為四個過程:基礎,取材,匠心,文章。
45、葉燮把理、事、情作為審美客體和反映對象,也就是創(chuàng)作的客觀條件。
46、葉燮把才、膽、識、力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觀條件,而以“識”為最先,最為重要。
47、葉燮第一次把“形象”與“思維”結合起來討論。
48、王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詩論著作有《池北偶談》、《居易錄》、《香祖筆記》、《分甘余話》、《古夫于亭雜錄》、《漁洋詩話》等,后人合輯為《帶經(jīng)堂詩話》。
49、王漁洋在司空圖“韻味說”、嚴羽“興趣說”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神韻說”為核心的詩歌理論。
50、王漁洋認為創(chuàng)作有“神韻”的詩歌的途徑是:佇興而就,筆墨精練,不著議論,象外有象。
51、沈德潛著有詩論專著《說詩啐語》,提出“格調說”。
52、袁枚字子才,號簡齋,世稱隨園先生,著有《隨園詩話》。“性靈說”是其理論核心。“性靈”一詞的涵義大致包括性情和靈機兩個方面。
53、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統(tǒng)的散文流派,方苞、劉大櫆、姚鼐時序相接,同為安徽桐城人,人稱桐城派“三祖”。
54、姚鼐編選有《古文辭類纂》,流傳廣泛。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相濟之說。此說源于方苞的“義法說”。
55、姚鼐在《古文辭類纂序目》中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文章構成八要素,與劉大櫆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四要素一脈相承。其中“神、理、氣、味”指藝術構思、藝術精神,“格、律、聲、色”指藝術傳達、藝術形式。
56、姚鼐在《復魯絜非書》中首創(chuàng)散文風格學上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理論。他更為推崇陽剛之美。
57、浙西派直接得名龔翔麟選刻的《浙西六家詞》。 理論淵源遠紹宋代張炎《詞源》,近則朱彝尊的老師曹溶。
58、浙西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朱彝尊,他與汪森合作編選《詞綜》,汪森的《詞綜序》是先期浙派的綱領性論文。此派歷經(jīng)康、雍、乾、嘉四朝而影響不絕。
59、浙西詞派標舉姜夔、張炎的詞風。
60、常州詞派發(fā)軔于嘉慶初年,大暢在道光時期。
61、張惠言是常州詞派的宗師,他與弟弟張琦編選《詞選》,是常州派的重要范本。
62、周濟晚年編選有《宋四家詞選》,指明學詞途徑是:“問途碧山(王沂孫),歷夢窗(吳文英)、稼軒(辛棄疾),以還清真(周邦彥)之渾化?!?/span>
63、明清詩論家對于靈感,謝榛稱為“天機”,王夫之稱為“神理”,王士禎稱為“興會”。
64、姚鼐依據(jù)《周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觀念,借鑒劉勰《文心雕龍》“剛柔以立本”的論述,參照嚴羽《滄浪詩話》中“優(yōu)游不迫”與“沉著痛快”的區(qū)分,提出所謂陽剛陰柔之說。
65、“雅潔”是姚鼐評價內容和文辭兩方面相統(tǒng)一的最高藝術審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