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文學(xué)園地 文化經(jīng)典 2012屆高考語文文化經(jīng)典閱讀復(fù)習試題

2012屆高考語文文化經(jīng)典閱讀復(fù)習試題(附答案)
第五章 文化經(jīng)典閱讀
 

1.  (2010?福建高考)閱讀下面的《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①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之,樂取于人以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要想事業(yè)有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就必須勤奮學(xué)習,多聞多見,掌握豐富的知識。
B. 儒家認為,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不僅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而且要對批評者心懷感激。
C. 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跡,目的就是勸誡人們要勇于檢討自己的缺點,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
D. 歷史上一些有識之士,不僅善于學(xué)習別人的優(yōu)點,而且為求同存異,往往保留自己的觀點。
解析:題中A、B、C三項圍繞儒家思想的“擇善”“改過”兩點來說,在選文中都有依據(jù),D項中“為求同存異,往往保留自己的觀點”的說法與文段內(nèi)容相悖,文段中寫舜的一句有“舍己從之,樂取于人以為善”的內(nèi)容,即“拋棄自身的缺點,學(xué)人長處,樂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之意。
答案:D
 (2)結(jié)合上面選段,談?wù)勀銓Α皹啡∮谌艘詾樯啤边@句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題的關(guān)鍵是要理解“取于人”“為善”的含義,本題有三個得分點,對“樂取于人以為善”這句話的理解(謙虛好學(xué),擇善從之,完善自己。);能夠結(jié)合文本(接受別人的批評,學(xué)習別人的優(yōu)點。);談自己看法,言之成理(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或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
誤區(qū)警示:本題失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到位,二是沒能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生成自己的認識,并且言之成理。多數(shù)考生的失誤往往是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同時語言表述也不容忽視。
答案:我們要謙虛好學(xué),擇善而從,完善自己,還要樂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善,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xué)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
②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禹,聽到善言,就拜謝。偉大的舜又超過了他們,好品德愿和別人共有,拋棄缺點,學(xué)人長處,樂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br>2. (2009?福建高考)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①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鄰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鄰:親近。
(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環(huán)境對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要謹慎選擇。理想的居處應(yīng)當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擇“仁”而處,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對自己仁德的養(yǎng)成很有助益。
C. 選擇與仁德為鄰,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智慧,如不這樣,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會有志趣相同的人來親近他。
解析:本題主要從“環(huán)境”和“效果”角度考查對“仁德和人關(guān)系”的理解:人應(yīng)居住在有仁德的環(huán)境里;有仁德的人不孤單,人緣好。C選項對選段①的理解有兩處錯誤,第一處錯在“選擇與仁德為鄰”,這里應(yīng)為“選擇與有仁德的人為鄰”,第二處錯在“別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這是對“焉得知?”一句的曲解,應(yīng)理解為“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答案:C
 (2)孔子說:“無友者不如己者。”(《學(xué)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請結(jié)合上面有關(guān)“擇處”的選段,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對孔子“擇友”與“擇處”思想的理解??鬃咏挥阉枷?,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基礎(chǔ)之上的。作答時,要先答出選段與選句之間的關(guān)系,即要指出“擇友”與“擇處”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及與“仁德養(yǎng)成”之間的關(guān)系。其次要闡述孔子“擇友”觀的內(nèi)涵,即指出孔子為什么會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鬃哟司湓拸恼嬲f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養(yǎng)高的人交朋友。
誤區(qū)警示:不管是考查對選段意思的理解還是對思想內(nèi)容的分析,都要抓住重點詞語來解題。如第(1)題把“知”被譯成“知道”,且不說這種翻譯不能與前面的“里仁”匹配,“知”通“智”對稍有點文言積累的學(xué)生而言,幾近常識,只要抓住這一點,此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第(2)題在評卷中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對“無友者不如己者”理解不準確,答成“沒有比自己低的朋友”,是抓不準重點詞語“無”“友”二字的緣故。
答案:示例:“擇友”和“擇處”,都是選擇有益于仁德養(yǎng)成的外部環(huán)境。與修養(yǎng)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輔仁,見賢思齊,可以取友之長、補己之短。(言之成理亦可)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p>

 
一、(2010?泉州質(zhì)檢)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5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盡心下》)
【注】①施:給予。②不下帶:帶,腰帶。古人視不下帶,即只視帶之上。此處比喻注意眼前常見之事。
題目 根據(jù)文意,說說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蕓人之田”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學(xué)生答案】在孟子看來,要避免“舍其田而蕓人之田”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就要在修身方面做到“自任者”重而“求于人者”輕,嚴格要求自己,不苛求他人。 【失分原因】得3分,該答案針對性很強。首先能從“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一句逆向思維,作出“嚴格要求自己,不苛求他人”的回答,得2分。其次,它能針對上文所表述的內(nèi)容,指出這是從修身方面來說的。
【參考答案】文中“其田”指的是“修其身”,“蕓人之田”指要求別人修身(“求于人”)。要避免“舍其田而蕓人之田”就應(yīng)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修養(yǎng),并且從自身做起,不舍近求遠。 【增分技巧】答題之前要先全面疏通文意,再針對題目要求聯(lián)系上下文綜合考慮。對于文中帶有隱喻的詞語(“田”)要懂得挖掘出它的內(nèi)涵。
二、(2010?寧德質(zhì)檢)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材料一: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材料二: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材料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材料四: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題目 根據(jù)上述選段內(nèi)容,請回答:
①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樂在其中”?
②從上述四則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思想是什么?

【學(xué)生答案】①孔子所說的“樂在其中”是指踐行仁義,不慕富貴。②儒家提倡的思想是崇尚仁義,不為了追求富貴和享受而害仁害義。 【失分原因】得4分。第①題有兩個要點,一是“樂道”,即行仁義;一是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概括所得的“安貧”,該考生答題具備這兩個要點,得2分。第②題的答案要有一、二、三則材料中的“仁”和第四則材料中的“義”,二者兼具得2分。
【參考答案】①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即使貧賤,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②儒家提倡的思想是重仁、尚義、崇德。 【增分技巧】該題評卷采用“采點得分”的方法。所有的要點都在文段中,要細心查找,準確歸納。
 
◆《論語》針對性訓(xùn)練◆
一、(2011?福州三中卷)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痹唬骸把员匦牛斜毓?,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①硁硁(kēng):淺薄固執(zhí)的樣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狹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狹小。
(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認為:真正的“士”,是在行為上雖曾有令其羞恥之處,但當他出使各國時,能不負君王使命的人。
B. 關(guān)于士的標準,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屬最后一個層次的。
C. 孔子認為不問黑白,一味講信用,只知貫徹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罷了。
D. 對當朝的執(zhí)政諸公的言行,孔子頗為鄙視、不屑,認為他們連小人也比不上。
解析:A項對“行己有恥”的理解欠妥,應(yīng)該是“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
答案:A
 (2)孔子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边@與上文對“信”的表達是否矛盾?結(jié)合上面選段,簡要說明你對孔子“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講信用。“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diào)的是“信”對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無條件地推崇“信”,而是說要懂得在不違背道義的前提下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變通。
【參考譯文】
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己在做事時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br>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黨們稱贊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弊迂曊f:“現(xiàn)在的執(zhí)政者,您看怎么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里能數(shù)得上呢?”
二、(2011?廈門外國語學(xué)校模擬卷)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庸也》
(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如果財富可以獲得,即使是做低賤的職業(yè),孔子也愿意。如果不可以獲得,不如順從自己的精神愛好。
B. 孔子認為,即使是每天吃著粗糙的食物,喝著白開水,枕著胳膊睡大覺,也很快樂。那些通過不義手段獲得的財富與地位,對他來說輕如浮云。
C. 賢德的顏回,即使是生活在別人無法忍受的艱苦環(huán)境下,也能夠保持住自己的精神追求。
D. 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物質(zhì)條件看得輕如鴻毛,對于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能夠泰然處之,是不需要追求物質(zhì)財富的。
解析:D選項“君子不需要追求物質(zhì)財富”不符合選項A的意思,君子雖然能夠忍受艱苦的環(huán)境,但是對于那些能夠通過正當手段可以獲得的財富還是努力追求的。
答案:D
 (2)請結(jié)合上文談?wù)効鬃訉ω敻坏恼J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對于物質(zhì)財富,只要是能通過正當手段獲得,即使是做低賤的職業(yè),還是應(yīng)該積極爭取的。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于那些不義之財,是不可以隨便占有的。如果暫時沒有獲得財富的渠道,孔子主張要能夠受得住貧窮的考驗,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參考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br>孔子說:“吃粗飯喝清水,彎起胳膊當枕頭,快樂就在其中了。干不義的事、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搅素敻缓偷匚?,對我來說,就如同浮云一樣沒意義?!?br>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三、(2011?福州八中第三次月考)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也就是說,作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qū)別,才能真正體現(xiàn)君子的精神。
B. 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鬃诱J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yǎng),還要重視用“思”嚴格要求自己。
C. 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別還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D. “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質(zhì),這些都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鬃舆@么說,主要是為沒能做到而自責。
解析:D項“主要是為沒能做到而自責”錯??鬃舆@么說,一是自責,二為勉人。
答案:D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br>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薄睹献?滕文公下》
(2)結(jié)合上面《論語》選段,簡述孔子所說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所說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君子內(nèi)存仁德,心胸寬廣,明白大義,知禮謙恭,不憂不惑不懼,不貪小利,不同流合污。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兩個標準: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廣大人民中去的宏偉志向;二要有堅持這種志向的氣節(jié)操守。
【參考譯文】
(1)孔子說:君子關(guān)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產(chǎn)業(yè);君子注重的是規(guī)范,小人擔心的是利益。
孔子說:“君子看重于義氣,而小人只通曉于利益?!?br>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jīng)常心緒不寧?!?br>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弊迂曊f:“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孔子說:“君子有九點要考慮的:看的要考慮是否明白,聽的要考慮是否清楚,臉上的顏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止要考慮是否謙恭,語言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謹慎,疑問要考慮如何向人請教,心里不平時要考慮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時要考慮不要忘義?!?br>(2)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安居無事,天下就沒有沖突。”
孟子說:“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xué)禮嗎?男子行冠禮時,父親訓(xùn)導(dǎo)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xùn)導(dǎo)她,親自送到門口,告以順從是為人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上。能實現(xiàn)志向就與民眾一起去實現(xiàn),不能實現(xiàn)志向就獨自固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br>四、(改編題)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③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④者;惡不孫⑤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⑥者?!?《論語?陽貨》)
【注】①惡(wù),厭惡。②稱人之惡,播揚人的過錯。惡(è),過錯。③居下流而訕上,在下位而誹謗在上級者。下流,下位,與今語“卑鄙下流”的意義不同。訕(shàn),謗毀。④徼,抄襲。知,通“智”。⑤孫,通“遜”。⑥訐以為直,把攻擊別人的隱私當作正直。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和子貢分別列舉了幾種令人討厭的人, 這也正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所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B. 從選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厭惡的人是把惡德、失德顯現(xiàn)在外的人,子貢厭惡的是把惡德當作是善德的人。
C.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君子判斷是非善惡,要有客觀而公正的標準,選段中孔子與子貢對惡人的評判是他們作為知識分子獨立判斷精神的最高典范。
D. 子貢所批判的惡人與孔子所批判的惡人相比更具隱蔽性,不容易被人覺察。
解析:所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是指君主要與民眾同好惡,與本選段內(nèi)容無關(guān)。
答案:A
 (2)孔子強調(diào)君子也會有討厭人的時候,這和君子“量大能容”的德行是否相沖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沖突。君子追求仁義,善善惡惡,是是非非,所以君子也有討厭的人。量大能容,包容朋友的缺點是善德,而縱容、包庇惡人則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災(zāi)難。
【參考譯文】
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居下位毀謗上級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禮節(jié)的人;厭惡固執(zhí)而不通情理的人。”孔子說:“賜啊,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我厭惡剽竊卻把它當作聰明的人;厭惡不謙遜卻把它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揭發(fā)別人的隱私卻把它當作直率的人?!?br>五、(2011?福建師大附中卷)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br>(《論語?述而篇》)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選段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顏淵能夠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頗為欣賞。
B. 從選段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孔子不認同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行為。
C. 雖與欣賞顏淵有異,但孔子也肯定了子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優(yōu)點。
D. 孔子認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能夠參與統(tǒng)帥三軍極為重要的條件。
解析:C項中孔子委婉地批評了子路的好勇卻不善謀。
答案:C
 (2)“勇”是孔子道德范疇中的一個內(nèi)容,請結(jié)合上面選段,簡要說明孔子所說的“勇”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孔子看來,“勇”絕不是不計后果的蠻干,“勇”只有與善于謀劃、謹慎行事相結(jié)合,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合乎“勇”的規(guī)定。
【參考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wù)的人?!?br>六、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質(zhì)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④,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注】①質(zhì),本質(zhì),指內(nèi)在。②文,文采,指外表。③野,鄙陋粗俗。④彬彬,此指文質(zhì)兼?zhèn)洹?br>(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一個人的內(nèi)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內(nèi)在等于選文講的“質(zhì)”,指本性、學(xué)問、道德等;外表等于選文講的“文”,指口才、儀態(tài)等。
B. 選文的主旨在于說明一篇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即內(nèi)容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觀念,而形式指文筆或書法,必須二者兼美,才是君子所作的好文章。
C. 假如一個人學(xué)問很好,卻拙于言詞,不會表達;或者說品德很好,卻儀容不整,不夠雅觀,給人呆板、粗野的印象,這就是“質(zhì)勝文”。
D. 假如一個人的言詞非常流利,卻沒有內(nèi)容;或者說相貌堂堂,威儀過人,卻品德低下,給人浮夸、虛假的印象,這就是“文勝質(zhì)”。
解析:選文主旨在于闡述成就君子之道。
答案:B
 (2)一個人的樸實是不是會妨礙文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樸實和文雅是君子修為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是相得益彰的關(guān)系,樸實并不代表粗魯,文雅并不代表虛偽。
【參考譯文】
孔子說:“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七、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曰:“衣敝缊袍①,與衣狐貉②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
【注】①衣敝缊袍,穿著破舊的絮袍。衣(yì),穿。敝,破敗。缊(yùn)。②狐貉,以狐貍或貉的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貉(hé),形似狐貍,銳頭尖鼻。③語見《詩經(jīng)?邶風?雄雉》。忮(zhì),嫉妒。用,為、做。臧(zāng),善。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子路身穿缊袍,與穿著狐貉大衣的人并立,毫無羞慚自卑之態(tài),其心中堅毅自信的氣質(zhì),正顯現(xiàn)出剛者的姿態(tài)。
B. 子路受到老師這樣的贊美,不免沾沾自喜,經(jīng)常念誦在口。然而“不忮不求”并非道德之全,亦非眾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qū)嫷刈韵?,無以精進于道。
C. 子路對孔子的話終身誦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無限尊敬之情。
D.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的恥辱,在于修道守道的意志薄弱,在于只知追求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
解析:子路受到老師的表揚,心中十分滿足,以為道德的修行到了頂點。
答案:C
 (2)你怎樣看待“不忮不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忮不求”是人內(nèi)心的一種安寧境界,只有這樣才能不因紛華榮利而動心,不因生活寒儉而喪志。
【參考譯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棉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jīng)》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么說不好呢?’”子路聽后,反復(fù)吟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只做到這樣,怎么能說夠好了呢?”
八、(改編題)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①,可使治其賦②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論語?公冶長》)
【注】①千乘之國,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邦國。乘(shèng),一車四馬。②賦,指軍事。古代依田賦之多寡,出車徒以供給兵役,故稱軍事為賦。③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有千戶人口的縣邑。④百乘之家,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⑤宰,指邑宰或家臣。⑥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歲。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是不輕易許人以仁的??鬃訉ζ涞茏又跎?,了解他們雖各有所長,卻都未曾體現(xiàn)仁的最高境界。因此,孟武伯問孔子的三位弟子是否“仁乎”時,孔子不加輕許,只是針對弟子的優(yōu)點加以評述說明而已。
B. 從選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子路、冉有都懷著政治、軍事的長才,而公西赤則年少知禮,孔子許其“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其儀表、辭令和外交才華,都可以想見。
C. 仁是諸德之總稱。必須將孝、悌、忠、信等所有的道德項目都作百分之百的實踐,才算是孔子心目中“仁”的完美而最高的體現(xiàn),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因此,仁的境界是無限的。
D. 孔子曾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本文孔子卻不稱許自己的弟子為仁,反映了孔子謙虛的態(tài)度。
解析:選項中孔子的意思是強調(diào)“仁”離我們不遠,人人都可以做到。而原文孔子不輕易稱許弟子,則是認為“仁”的境界是非常高遠,想要做到至仁不容易。
答案:D
 (2)你認為應(yīng)該如何看待“仁”的遠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就“仁”固然不易,但是“為仁之方”,卻是每一個人隨時隨地即可實踐的,我們?nèi)裟軙r時處處體現(xiàn)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假以時日,自會通過實踐,愈益接近仁的境界。
【參考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是個仁人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子路這個人嘛,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派他去管理軍政工作。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冉求怎么樣?”孔子說:“冉求嘛,一個擁有千戶的大邑,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可以派他去擔任行政長官。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泵衔洳謫枺骸肮鞒嘣趺礃??”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使他穿著禮服在朝廷上接待外賓,應(yīng)答賓客。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不知道?!?br>九、(2011?廈門外國語中學(xué)卷)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笨鬃釉唬骸爸Z,吾將仕矣?!?(《論語?陽貨》)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nbsp;                 (《論語?陽貨》)
(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儒家雖然強調(diào)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也還是要看時機合適與否??鬃硬恍寂c那些一心弄權(quán)的人為伍。
B. 陽貨本為季氏家臣,卻以陪臣身份干預(yù)魯國國政,他想拉攏孔子,于是登門拜訪,但孔子不肯見他,他送了一只熟小豬給孔子。
C. 陽貨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業(yè)的念頭,于是就勸他說,既然想做事,就應(yīng)該把握機會,因為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孔子表示贊同。
D. 孔子等陽貨走了后,就前去拜見他以示回禮,沒想到陽貨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們在路上相遇,陽貨趁機向孔子講了一通道理。
解析:D項“時其亡也,而往拜之”,是等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訪他。因為孔子不想見陽貨,但依禮又必須回禮。
答案:D
 (2)請結(jié)合兩個選段,從為官動機的角度,談?wù)効鬃右婚_始不愿出仕的原因和后來又答應(yīng)陽貨出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孔子的觀念中,出仕為官是為了替君王分憂,使國家安定,百姓富足。但是,當時的當政者只是為了一己之私,因此,不屑與之為伍。但是,如果一個人有興國安邦的能力卻聽任國家誤入歧途,這也是“不仁”,于是又答應(yīng)出仕。
【參考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只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鬃哟蚵牭疥栘洸辉诩視r,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标栘浗又f:“把自己的本領(lǐng)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說:“不可以?!标栘浾f:“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說:“不可以?!标栘浾f:“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笨鬃诱f:“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br>孔子說:“可以和一個庸俗淺陋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jīng)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br>十、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陳司?、賳枺骸罢压谥Y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③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苡趨?,為同姓⑤,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br>(《論語?述而》)
【注】①陳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②昭公,魯國的君主。 ③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xué)生。 ④取,通“娶”。 ⑤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子,是違禮的行為。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魯昭公違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規(guī)矩,所以被陳國的司敗認為不懂禮。
B. 當別人指出自己錯誤時,孔子并不辯解,而是欣然接受,承認錯誤,并認為自己有過錯而為人所知,乃是人生一件幸運的事。
C. 選段中陳司敗所言中的“君子”和“君”都是指魯國的國君,指責他娶同姓女子為不知禮。
D. 孔子有意為魯昭公承擔過失,不是出于“君子之黨”,而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形象和利益。
解析:“君子不黨”中的“君子”指道德高尚、知禮守禮的人,而后面的“君”則指國君魯昭公。
答案:C
 (2)從這段選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對守禮有一種怎樣的矛盾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守禮很重要,但還要“為尊者諱,為親者諱”。
【參考譯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笨鬃幼吆?,陳司敗對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不袒護人,君子也袒護人嗎?昭公娶了一個吳國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卻將她改名換姓,叫她吳孟子。他若知禮,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一有錯,就必定有人知道?!?br>◆《孟子》針對性訓(xùn)練◆
一、(2011?福州八中卷)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①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br>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
【注】①世臣:即“累世勛舊之臣,與國同休戚者也”(朱熹)。
(1)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擁有長期為國效力立功的大臣,才能稱得上是“故國”,所以國君選拔任用人才很重要。
B. 齊宣王認為,齊國沒有“親臣”是因為他昔日沒能分辨出“不才”之人,所以向孟子詢問“識其不才”的方法。
C. 孟子告訴齊宣王,在人才的任用上,應(yīng)該以賢能與否為標準,即使超越“尊尊親親”的倫常,也不必有所顧忌。
D. 孟子認為,國君只有運用恰當?shù)姆椒?,正確地選拔賢才和罷黜“不才”之人,才能稱得上是人民的父母。
解析:C項中孟子認為選拔人才要以賢能與否為標準倫常,但這樣又有可能會超越“尊尊親親”的,所以必須格外慎重。
答案:C
 (2)“故曰:國人殺之也?!边@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請簡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國人殺之”體現(xiàn)了孟子尊重民意的思想。(答“民本思想”也對)在孟子看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該殺,應(yīng)該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要在民眾都說該殺和國君審察認定確實該殺的情況下,才能把這個人殺掉。
【參考譯文】
孟子見齊宣王,對他說:“人們所說的歷史悠久的國家,并非指它有年代久遠而高大的樹木,而是說它有累世立功的大臣??墒谴笸?不僅沒有這累世立功的大臣,)就連個可親近的臣子都沒有啊。以前被王所進用的人,現(xiàn)在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br>齊宣王說:“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沒有才能的人,以便棄而不用呢?”
孟子說:“國君進用賢能的人,如果迫不得已,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guān)系疏遠的超過關(guān)系親近的,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的近臣都說某人賢能,不要馬上相信;假如大夫們都說某人賢能,還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民眾都說某人賢能,這樣就要親自去考察他;如果發(fā)現(xiàn)他確實賢能,這才起用他。假如大王的近臣都說某人不能任用,您不要輕信;大夫們都說某人不能任用,您還是不要聽信他們。等到民眾都說某人不能任用,這樣就要親自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真的不能任用,這才棄置不用。假如國王的近臣都說某人該殺,您不要輕信;大夫們都說某人該殺,您也不要聽信他們。等到民眾都說某人該殺,這樣就要親自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的確該殺,這才把他殺掉。所以說,這是國人殺掉他的啊。能做到這樣,那才能稱作人民的父母。”
二、(2011?漳州一中質(zhì)檢)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①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趙孟:即趙盾,字孟。春秋時晉國正卿,掌握晉國的實權(quán),因而他的子孫后來也稱趙孟。②愿:羨也。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細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繡: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繡的衣服。
(1)下列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孟子認為人們都有希望尊貴的心理,看到每個人都比自己尊貴,就不得不去想了。
B. 別人所給予的尊貴,并不是真正的尊貴。一個人要自尊自貴,關(guān)鍵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貴的東西。
C. 在孟子看來,不羨慕膏粱文繡的生活,修仁養(yǎng)義,能獲得社會廣泛的贊譽,才是最可貴的。
D. 選段引用的《詩經(jīng)》語句的意思是: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獻上仁德使他滿足。說明仁義的重要性。
解析:A項對“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的理解錯。應(yīng)為“而且每個人自己都有可尊貴的東西,只不過平時沒有想到罷了”。
答案:A
 (2)請結(jié)合以下選段談?wù)勀銓θ寮宜枷氲睦斫狻?br>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應(yīng)該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于進德修仁,而不應(yīng)計較吃和穿等物質(zhì)生活的質(zhì)量。
【參考譯文】
孟子說:“想要尊貴,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人人都有可尊貴的東西,只是沒有想到它罷了。別人給予的尊貴,不是真正的尊貴。趙孟給予了一個人尊貴,趙孟也能使他低賤。《詩經(jīng)》上說:‘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獻上仁德使他滿足?!@是說仁義滿足了,所以就不羨慕別人的美味佳肴了;美好的名聲、廣泛的贊譽落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就不羨慕別人的錦繡衣裳了。”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xué)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wù)摰赖摹!?br>三、(2011?福建師大附中考前模擬)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br>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②之!”
“《詩》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篤周祜⑥,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王:指齊宣王。②大:意指大勇。③赫斯:發(fā)怒的樣子。④爰:語首助詞,無義。⑤遏:止;徂: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消滅。⑥篤: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⑧衡行:即“橫行”。
(1)孟子用《詩經(jīng)》的詩句正面暗喻齊宣王要像________那樣________,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引用《尚書》的話,指出君王是幫助上帝來________的,負有讓天下安定、不讓人橫行霸道的責任。
(2)孟子又說:“好勇斗狠,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孟子?離婁下》),結(jié)合上面的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孟子“勇”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周文王 激于正義 愛護老百姓
(2)在孟子看來,勇有小勇(匹夫之勇)與大勇之分。從效果來說,小勇敵一人,而且自身遭難不說,還累及父母家人;而大勇則可以安天下,而且符合道義,是一種勇德。
【參考譯文】
宣王說:“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br>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喜好大勇!”
“《詩經(jīng)》說:‘文王義憤激昂,發(fā)令調(diào)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br>“《尚書》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天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br>四、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①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閑③也。”(《孟子?盡心》)
【注】①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②跖(zhí),相傳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時代的大盜,有九千名手下,橫行天下,侵暴諸侯,驅(qū)人牛馬,娶人婦女。③閑(jiān),間隙也。今作“間”。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別,只在于追求善與利的不同而已。
B. “雞鳴而起”指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半u鳴狗盜”則指從事小偷小摸的盜賊。 兩個成語都是源自本篇選段。
C. 與孟子的道德要求不同,司馬遷“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指出了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的普遍現(xiàn)象。
D. 孟子認為,一個人心中的存念非常重要,只要心中存念為善,縱然平時沒有表現(xiàn)出來,但是一遇到行善的機會,自然而然地就會表現(xiàn)出來。心中只想到牟利,縱然有再多行善的機會,也不肯去做。
解析:B項后者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guān)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答案:B
 (2)說說你對“善”與“利”關(guān)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善”并不是單純地追求道德,以義取利就是善的表現(xiàn)。
【參考譯文】
孟子說:“雞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類的人。雞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區(qū)別,沒有別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罷了?!?br>五、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①也,四肢之于安佚②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
【注】①臭(xiù),本義為氣味,這里指芳香之氣。②佚,逸也,安逸、不勞動。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孟子認為“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樂音聲,鼻之喜芬香,四肢之思安佚”是人真正的本性。
B. 孟子借性與命之辨,勉人不可以耳、目、口、鼻等嗜欲為滿足,當努力追求仁、義、禮、智的圓滿實踐。
C. 孟子用命來區(qū)分性,目的在于食、色之性是屬于生理欲望的性,仁、義、禮、智之性是屬于淳然至善的本性,二者必須加以區(qū)分。
D. 從選段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孟子對人們可能無節(jié)制地追求物欲的滿足而會讓自己受物欲所役而失去內(nèi)心善性的擔憂。
解析:孟子用“仁、義、禮、智”來重新定義他心中的真正的人的善性。
答案:A
 (2)談?wù)勀銓γ献印懊钡睦斫狻?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食、色之類的物質(zhì)享受是自己無法全面掌控的,不是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的。仁、義、禮、智都是我所固有的,并非從外附加的,都是可求而必可得的。
【參考譯文】
孟子說:“口對于美味,眼睛對于美色,耳朵對于好聽的聲音,鼻子對于香味,四肢對于安逸,(都是極喜歡的)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diào)天性。仁對于父子關(guān)系,義對于君臣關(guān)系,禮對于賓主關(guān)系,智慧對于賢者,圣人對于天道,(都是極重要的)這都由命決定的,(能否得到它們)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強調(diào)命的作用。”
六、(2011?福州八縣市聯(lián)考)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題: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事也。是尚友也?!?br>(1)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又尚論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論古代的人。
B. “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C. 通過對如何交友的闡述,孟子提出了讀書要“知人論世”的見解。
D. 孟子以層層推進的形式闡述了自己對于交友的認識。
解析:C項中孟子通過對讀古書就要知人論世的闡述,提出如何和古人交朋友的見解。
答案:C
 (2)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孟子?萬章下》)請你根據(jù)這句話和上面的文字,談?wù)劽献訉τ诮挥训恼J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認為君子要善于交友,交有德之友,而且不斷地在交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結(jié)交道德更加高尚的人;不但要和今人交友,還要和古人交友,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參考譯文】
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xiāng)的優(yōu)秀人物就和一個鄉(xiāng)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yōu)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yōu)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yōu)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yōu)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 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br>七、(創(chuàng)新題)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②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④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⑤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⑥矣。梏之反復(fù),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鬃釉?,‘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
(《孟子?告子》)
【注】①牛山,山名,一名南郊山,在齊國國都東南方,在今山東臨淄南。②郊于大國,鄰近于都城。郊,邑外,此處作動詞用,“鄰近”之意。大國,指齊國都城臨淄,在今山東臨淄區(qū)。國,都邑。③息,生長。④萌蘗,嫩芽。萌,樹木的芽。蘗(niè),樹木被砍伐的部分長出的新枝芽。⑤濯濯,光潔的樣子。此處指無草木。⑥有梏亡之,又攪亂、亡失了良心。有(yòu),通“又”。梏亡,攪亂、亡失。梏(gù)。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牛山的樹木被斧子砍伐了,新生的嫩芽又被牛羊吃掉了,所以變成光禿禿的,這不是因為牛山?jīng)]有生長存養(yǎng)樹木的本性,而是外在的力量戕害了牛山育養(yǎng)的本性。
B. 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原本善良,但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喪失了原有的本性,卻反過來認為自己根本缺乏善良心,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
C. 孟子用設(shè)喻和反問形式說明人之所以會變成禽獸一樣的人,是因為他們喪失了原有的善心,自暴自棄,為自己找借口不肯向善。
D. 選段的主旨在于說明人們所有的惡習都是后天沾染的,與性善性惡無關(guān)。
解析:本文的主旨在于證明人性本善。
答案:D
 (2)試用“三字經(jīng)”原文解釋人性善惡及其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參考譯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jīng)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經(jīng)常遭到人們斧子的砍伐,還能夠保持茂盛嗎?當然,山上的樹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在滋潤著,并非沒有青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也不曾有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
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難道他們沒仁義之心嗎!他們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他們?nèi)杖找挂沟厣?,在天剛亮時的清明之氣,這些在他心里所產(chǎn)生出來的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把他們窒息而消亡了。反復(fù)窒息的結(jié)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yǎng)之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養(yǎng)之氣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獸差不多了。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資質(zhì)。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
所以,假如得到滋養(yǎng),沒有什么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yǎng),沒有什么東西不消亡。孔子說過,‘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八、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1)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对姟吩疲骸姥耘涿伲郧蠖喔??!?《孟子?離婁》)
【注】①永言配命,永遠配合天命而行。語出《詩經(jīng)?大雅?文王》。永,長。言,助詞。
(2)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①。強恕而行②,求仁莫近焉③?!?《孟子?盡心》)
【注】①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躬自省,而能真實無妄,是莫大的快樂。誠,真實無妄。焉,代詞,指反身而誠。②強恕而行,努力實踐推己及人的功夫。強,勉強、努力的意思。③求仁莫近焉,這是求仁最簡捷的途徑。焉,代詞,指強恕而行。
(1)下面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選段(1)中孟子指出行有不得,要反求諸己,才能自求多福。懂得反求諸己,才能自求多福,因為只有要求自己,才能保有無限超越的可能。求諸天,天意渺渺;求諸人,人心難測,都不如反求諸己。
B. 有人問:“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罵我、騙我時,如何?”拾得說:“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看他怎樣?”由此可見,拾得的境界要明顯高于孟子。
C. 選段(2)說明了選段(1)的原由,人心是具體而微的天理,具備理解萬事萬物的能力,所以說:“萬物皆備于我?!敝灰唤?jīng)誠篤的反省,便能證明自己果然四端俱存,能力無窮而價值無限,所以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D. 孟子言中的“強恕而行”實際上就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拾得一味退讓,而孟子反省自問,能夠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問題,二人境界不可同日而語。
答案:B
 (2)怎樣“求仁”“近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善以別人的能,激發(fā)自己的不能;更以自己的能,濟助別人的不能,強恕而行,成己成物,便是仁德的表現(xiàn)。
【參考譯文】
(1)孟子說:“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的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回應(yīng),就要反省自己的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对娊?jīng)》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br>(2)孟子說:“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快樂。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p>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gansan/109305.ht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考語文:文化經(jīng)典閱讀
文化經(jīng)典閱讀
《論語》練習
《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研讀》練習(《論語》《孟子》)
文言名句集錦
中國古言哲理經(jīng)典語錄大全(含注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