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題是高考必考題,藝術手法又是詩歌鑒賞題中必考的能力點,而大多考生在藝術手法的考題上得分極低。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只背誦藝術手法的術語,而沒能把知識點轉化為能力點,也就是說,考生不會從情與景關系、意象組合方式去分析藝術手法。本文以古典詩歌中數(shù)量詞為切入點,來提高考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藝術手法的能力。掌握詩歌藝術手法可以從五個層面進行培訓。
一、數(shù)量詞與描寫手法
描寫手法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場景、人物、事件進行描繪。描寫手法主要有:
(一)直接描寫,就是將描寫對象放入鏡頭中直接描繪?!抖L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敝苯用鑼懥艘粋€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獨行于風雨飄搖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無所見,但并未黯然神傷,而是從容面對的灑脫形象。
(二)間接描寫也叫側面描寫: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例如《琵琶行》第二節(jié)描寫彈完琵琶,沒說演技之高,無人喝彩,只用了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表明聽者彈者仍然沉浸在美好的音樂之中?!杜眯小纷詈笠还?jié)仍然是寫彈奏琵琶,對如何演奏,只用了“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來進行表現(xiàn)彈奏得比先前更好。
側面描寫具體可細分為:
(1)渲染,就是對同一內容作多角度多層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耙蝗詹灰?,如三月兮!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用數(shù)量詞反復表達同一意思。
(2)虛實,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春色滿園”是虛景,“一枝紅杏”是實景,以少勝多,妙不可言,虛實結合。
(3)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tài)或靜態(tài),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疤依畲猴L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中的“一杯酒”“十年燈”既可是靜態(tài)的,更可是動態(tài)的,也可理解為動靜結合。再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千年來多少讀者把首聯(lián)的數(shù)詞理解為“靜態(tài)”的數(shù)量,固然有其道理,但是,筆者以為數(shù)量詞“五十弦”“一弦一柱”無疑是極具動作性的,是演奏的動作,因為“無端”“思”兩個詞極具情感?!拔迨薄耙弧薄耙弧苯o人一種如泣如訴的強烈感覺。
(4)點面結合,就是采用畫畫的方法,布局全詩,將主景和背景進行點面組合。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八蝮椅獭痹诋嬅嫔巷@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用“千山”“萬徑”來寫巨大的場面。
(5)細節(jié)描寫,就是對細小情節(jié)的描寫。它的作用在于具體、生動、鮮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內在本質?!耙卉囂?,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綃一丈綾”形成細節(jié)上的對比,賣炭翁一心希望賣個好價錢,換來的卻是宮中多余的無用之物,奪走的是他的活命錢。
二、數(shù)量詞與抒情手法
從情與景關系、意象組合方式將藝術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直接抒情是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tài)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鐘送黃昏雞報曉,昏曉相摧,世事何時了。萬恨千愁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
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就是借助寫景敘事來抒情,將情感含蓄在寫景敘事之中??煞譃橄铝袔追N:
(1)景中含情如借景抒情、觸情生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幾種方法,考生不必細分,遇到此類手法時,就說是“情景交融”。如唐代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妙用數(shù)量詞的經典之作。為什么是“兩個”?為什么不是“一個或數(shù)個”:“兩個”黃鸝,不多不少——少則有孤寂冷清之味,多則有雜亂喧囂之感,唯有“兩個”才可相互鳴叫,一唱一和;唯有兩個才可理解情人間的無限纏綿。再如“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
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把相思用“一寸”來數(shù)量化,春心是否也可為“一寸”呢?
(2)托物言志,就是將情感寄托在具體的事物上。如“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的“叢菊兩開”,寄托了作者歸隱之情;其中的“孤舟一系”對應上句的“叢菊兩開”,給人一種孤寂的感覺。
三、數(shù)量詞與表現(xiàn)手法
⑴對比手法是將兩個反差巨大景物或事件對比著寫的一種藝術?!肮蕠Ю?,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中,數(shù)量詞連續(xù)用,形成人生巨大反差,用“三千里”,寫宮女離家之遠。妙齡離鄉(xiāng)背井,終生難見親人,此句點明地點。“二十年”寫進宮之久,人到中年。首聯(lián)用表空間和時間的數(shù)量詞極力渲染了地遠、時久的悲痛氛圍,宮女的可憐可悲如在眼前,又用“一聲”、“雙淚”將宮女無法控制的淚水灑在尋歡作樂的君王面前。數(shù)量詞成了全詩的靈魂。
⑵襯托手法。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藝術手法叫襯托。從定義中可明確襯托有兩大類型:一是正襯,二是反襯。
正襯: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用六宮、三千佳麗來襯托楊貴妃的美貌、風度、多情、能歌善舞,楊美女的傾國傾城之美都融入數(shù)字之中了。
反襯:反襯類型有多種,另文詳講,這里只說“以小襯大”。如《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為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用“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之小,來反襯壯美宏闊的境界。 ?。?)抑揚手法:抑,貶低;揚,抬高。如“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先寫“二十三年”凄涼,是為“抑”,再寫“千帆過”“萬木春”,是為“揚”。兩個數(shù)量詞如一木頂千斤,使詩句神完氣足?!扒Х^”,寫足氣勢;“萬木春”,寫夠精神。
(4)興,也叫起興?!芭d”就是先寫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詠的對象。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作者就是以孔雀的徘徊流連來渲染焦仲卿、劉蘭芝彼此顧戀、難以割舍之情的。
(5)實與虛,既是描寫手法,也是表現(xiàn)手法。如“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照朝班”中“一臥”是寫實,表達了遺憾和無奈,無可奈何,已經老了。雖用了“驚”,其實是嘆?!皫谆厍喱崱笔菍懱摚皫谆厍喱嶞c朝班”是夢境。
(6)典故,借他人故事表現(xiàn)自己的形象,抒發(fā)內心感受?!芭_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一曲后庭花便毀掉了豪華氣派的“萬戶千門”?!耙磺笔堑涔?,與前面的三個數(shù)量詞構成強烈對比。
四、數(shù)量詞與章法藝術
詩歌藝術的章法,從情與景的關系看,只有兩種章法。
⑴以景入情式:就是起筆寫景,漸次寫情。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第二聯(lián)用數(shù)量詞寫出了宏大壯闊的境界來,以“無邊”“不盡”“萬里”“百年”之空間的無邊無際和時間的綿綿無窮來反正一個“獨”字,極盡蒼涼之意。以景入詩,以情收結。
⑵以情入景式:如2012江蘇高考題“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以“千萬恨”的直接抒情方式起筆,而結句以寫景的“搖曳碧云斜”收筆。
五、數(shù)量詞與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雖然繁多,但高考詩歌??嫉膮s只有比喻、象征、夸張、對偶(對仗)、比擬,其他的修辭手法基本不考。
(1)比擬,詩歌鑒賞中多考擬人,不大考擬物。“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中的數(shù)量詞“兩”,是指山,“不厭”進行人化了。
(2)象征,詩歌中數(shù)量詞的象征修辭,最好的例子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它的內涵比一般作為事物或動作單位的量詞要復雜、豐富?!耙凰驘熡辍弊鳛橐粋€相對固定的詩歌意象,
于與描寫隱士式漁翁的“蓑笠”、“煙蓑”之類的聯(lián)想、比附,具有象征意義。
(3)比喻: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愁比作一江春水。
(4)夸張: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染白霜”,詩的主體修辭是比喻,但首句是夸張,哪有“三千丈”之長的白發(fā)??!
(5)對偶(對仗),如“功名富貴兩蝸角,險阻艱難一酒杯。百體觀來身是幻,萬夫爭處首先回”,兩聯(lián)中用了四處數(shù)量詞,對仗的也還不錯,想學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的數(shù)量詞用法,可惜境界太小,也沒有杜詩的點線面的畫境。
詩歌中出現(xiàn)一些數(shù)量詞,在藝術表現(xiàn)上有什么作用
答:數(shù)量詞往往給人以枯燥平淡、單調乏味的感覺,但一經詩人巧妙運用,卻能使文辭生輝,韻味醇厚。綜觀古典詩詞,數(shù)量詞的使用俯首即拾。它們在在渲染氣氛、描景狀物、表情達意、說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數(shù)量詞的運用有助于渲染氣氛。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一詩,嵌用“千里”、“萬重”、“一日”三個數(shù)量詞,不僅表現(xiàn)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擋,而且也渲染了長江波濤洶涌、一瀉千里的氣勢。范仲淹《漁家傲》寫“邊聲”之多用“四面”;寫山之多用“千”字,渲染了邊塞蒼茫悲涼的氣氛。 辛棄疾《西江月》通過“七八個”和“兩三點”兩個數(shù)量詞,營造了一種樸野成趣的鄉(xiāng)土氣息。
二、數(shù)量詞的運用有助于描景狀物。杜甫《絕句》中,數(shù)量詞“兩個”與“一行”展現(xiàn)了一幅生動形象且具有喜慶意味的和諧畫面;“千秋”和“萬里”還從時間和空間上開闊了意境,引導讀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描寫的是一幅絕妙的雪景圖。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句,實景實寫,一筆寫了三座山,兩條水,一座洲。并寫了山的高度、氣勢及水與洲的關系,組成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面。
三、數(shù)量詞的運用有助于表情達意。秦觀“飛紅萬點愁如?!币痪渲?,“萬點”表明幽愁之深,它與后面的“?!弊忠黄穑殉橄蟮某钏季唧w化、形象化,詞人政治上的蹭蹬與愛情上的失意,也因此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李白《贈汪倫》中的數(shù)量詞“千尺”,用夸張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李白與朋友汪倫之間真摯純潔的深情。杜甫《登高》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lián)對句之中,使讀者深感詩人沉重的感情脈搏。
四、數(shù)量詞的運用有助于說事明理。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用“千里”與“一層”以情喻理?!坝F”兩句,形象地說明:只有登高才能遠望;人們只有不斷攀越進取,奮斗不息,才能有更驚人的成就。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后兩句詩,借“千帆”和“萬木”以表明哲理,寓哲理于景物之中,體察深刻,比喻新穎,包含著一種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至今仍常被人用來說明新生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綜上可見,把抽象思維范疇的數(shù)字與量詞疊加用于形象思維領域之中,這是我國古代作家在選用詞語上的一大特色,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習古典詩詞時,只要我們對此深思細玩,一定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