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楊柳青大寺胡同和河沿大街交口的東南方向,興盛胡同東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老式青磚建筑。青石高臺階,臺階兩側(cè)有垂帶石,門樓高大氣派。對照《津門保甲圖說》,該建筑在清道光年間就已存在。因大寺胡同形成于元代,可以想見該建筑的建成可能遠遠早于清道光年。它就是明御史中丞張愚后代所居的宅邸,人稱張大中丞宅,又稱為會元府。舊時科舉,各省舉人到京會考,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為會元。經(jīng)查,張愚為明嘉靖壬辰科進士,當年的會元為林春,并非張愚,其后人中也沒有中過會元的,會元之名或許為堂號吧?其實,不論其家有沒有出過會元,但因其祖上有戰(zhàn)功子孫而得其蔭蔽,實在是楊柳青的大家主。過去其府中曾有戲樓,逢年過節(jié)要演出堂會。只從這一點就可以想見當年會元府的繁華。后來,其家逐漸衰落,該宅一度成為同豐面粉廠。到上世紀80年代時,其大門就長期封閉了,但從看門樓、建筑便可想見當年的氣派和繁華。
此為《津門保甲圖》局部,紅框標出建筑極為會元府。
會元府的初祖叫張愚,字若齋(1500-1552),明嘉靖壬辰科殿試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是明代戍邊名將,生前曾任延綏鎮(zhèn)(明代九個邊防重鎮(zhèn)之一)巡撫之職,因其在都察院做御史中丞,故而稱其為張大中丞,著有《蘊古書屋詩文集》《浙西海防稿》?!缎l(wèi)志》記載:“愚由戶部主事,歷升右都憲。賦性剛直,蒞政明敏。巡撫延綏,嚴飭戎務(wù),邊境義安。欽賜蟒玉。以勞瘵卒于官。賜諭祭,蔭一子”?!督蜷T詩鈔》中錄有他的詩《思歸》:
投老惟耽物外情,
青山原有舊時盟。
才疏謀國無長策,
學薄持身恥近名。
貧剩蠹余書百卷,
家遙蝶夢月三更。
水云何日梅花外,
結(jié)個茅庵了一生。
張愚去世后葬于楊柳青鎮(zhèn)東南,即今“成發(fā)佳苑”所在之地。其墓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末崇禎四年(1631)重修。墓地面積為 2000平方米,原有高大封土堆、牌坊、享堂、石五供、燎爐、石羊、石馬、翁仲等。正因為其墓地多石人、石馬,其定居在楊柳青的后人被稱為“石馬張家”。
據(jù)記載,張愚墓有碑五,題撰者包括有徐光啟、李春芳、于慎行、錢象聲等,這都是當時的顯貴人物。其碑現(xiàn)已無存,我們只能看到舊版《天津縣新志》記載的徐光啟所撰之碑文《重修張大中丞公墓碑記》。碑文記述了張愚的生平和張愚墓曾經(jīng)的風貌,并簡介了重修張愚墓的情況。
據(jù)碑文載,張愚鎮(zhèn)守延綏時:軍中感憤樂戰(zhàn),有投石超距之氣,皆愿得一當虜,而公特嚴防御,以伺叵測,不欲邀功。所修筑城堡,墩臺四千六百所,特有備以無患,每遇虜入寇,出拒戰(zhàn),斬首輒百許級,所獲器械,名馬以數(shù)千計,時套賊入犯輒不利,乃相戒曰:“張?zhí)珟熢?,我何以自貽伊感?!庇谑?,督府及部使者上功格,賜寶鈔、飛魚錦嘉勞之。未及滿秩而卒。奇謀秘畫,多不傳于世。
張愚卒于任上,“嘉靖甲寅(按即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2年)十二月二十七,葬于楊柳青之原。東西六十饗臺以便祭掃,又前十六步□之處,二十四步為墓門,門以內(nèi)五步左右為亭者四,一碑,兩表,一碑墓記,而左右所列翁仲石物等如常儀?;鶊D弘廣,木石壯麗,松柏森蔚,風煙杳靄,真巨觀也,歷年即遠,公子孫各附葬于后,凡三封”??梢姰敃r張愚墓的規(guī)模。從徐光啟等人能應(yīng)邀為張愚墓撰寫碑文,我們也可以知道張愚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
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其墓地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石人、石馬等文物被毀壞、盜掘,只是偶有石人、石馬出現(xiàn),成為舊時楊柳青的一景,被稱為石馬坑。“文化大革命”時曾有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坑中有石赑屃,但文物保護意識缺乏,只是想著用它搞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價值,于是把石赑屃腦袋砸下來,漚了白灰??梢姡瑢ξ幕臒o知導致對文化價值的無視,而急功近利則是破壞文化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