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灸法篇—— 內科疾病 38. 外傷性截癱
外傷性截癱是指脊椎在外界暴力作用下,發(fā)生脊椎骨折或脫位導致脊髓損傷,神經(jīng)機能障礙而引起的肢體癱瘓,一般以脊髓受傷平面以下肢體的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是一種嚴重的損傷,給社會、家庭、個人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身心傷害。外傷性截癱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多因跌仆打擊,損傷脈絡,血瘀于內,脈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筋肉肌膚失于濡養(yǎng),引起肢體痿弱不用、麻木不仁等癥狀。屬于中醫(yī)學的'痿證'范疇?!粳F(xiàn)代灸療文獻】 1. 艾炷灸(1)劉志良針灸為主治療外傷性截癱。灸法取穴∶背部取夾脊穴、背俞穴;四肢部取曲池、足三里、血海;腹部取關元、氣海,將鮮姜切成 0.3~0.4 cm的薄片,面積要大于艾炷底面,用三棱針把姜片刺數(shù)個小孔置于穴位上,再在姜片上放蠶豆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有灼熱感時輕輕拍打周圍皮膚,當患者呼痛時取下,換1壯,連灸 5壯。灸后可見灸處皮膚潮紅,溫熱為度(盡量不要產(chǎn)生灸瘡,免難愈),每次 2~3 穴,每日1次。同時配合電針和穴位注射,及心理康復和功能鍛煉,治療頸椎骨折后外傷性截癱 24 例,痊愈 4 例,顯效 10 例,好轉6例,無效 4 例;胸椎骨折后外傷性截癱 60 例,痊愈 16 例,顯效 30 例,好轉 10 例,無效 4 例;腰椎骨折后外傷性截癱140 例,痊愈 40 例,顯效 66 例,好轉 22 例,無效 12 例;共計 224 例,治愈 26.7%,有效 64.2%。(劉志良.針灸為主治療外傷性截癱 224 例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1,17(5)∶25~26)2)齊盛等以大針針刺、艾灸、中藥配合治療外傷性截癱,效果滿意?;颊叱槾獭⒅兴幆煼ㄍ?,還隔鹽灸神闕穴,每次 20~30壯。同時進行治療每日1次,7天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后,停止1天,再進行第 2療程。(齊盛,魏曉萍.針灸藥物并用治療外傷性截癱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3,19(7)∶27)3)劉潔等采用針灸中藥配合治療外傷性截癱∶①針灸督脈方法∶在損傷脊髓平面上、下兩個椎體間隙各進1針至硬膜外,捻轉得氣后守氣,在脊髓損傷早期可采用隔姜上、下移動灸督脈損傷部位。②針刺神經(jīng)干方法∶高位截癱有上肢癥狀者取新設(平天窗穴第4頸椎橫突邊緣1、2、3、4 頸神經(jīng)相交處)、極泉(臂叢神經(jīng)),可酌加尺澤(橈神經(jīng)),、曲澤(正中神經(jīng))、少海(尺神經(jīng))。下肢取沖門(股神經(jīng)),殷門或環(huán)跳(坐骨神經(jīng)),委中(脛神經(jīng)),腓總神經(jīng)刺激點(腓骨小頭后下方凹陷中),有腹脹及二便不通者加八醪(骶叢神經(jīng))。③臟腑俞募穴(或華佗夾脊)∶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膻中、中院、天樞、期門、中極、關元、華佗夾脊可取感覺平面的上、下兩個椎體各旁開 0.5 寸進針。④一般穴位∶上肢取合谷、三間(或勞宮),下肢取足三里、涌泉,其他穴可酌情加減。以上諸穴分為胸腹與背組,方法②、③用平補平瀉法,配合穴位注射,穴注藥物抗菌 I號(中藥成分補中益氣湯)6 ml+ 維生素 B11ml+維生素 Bn21 ml,治療時胸腹組與背部組穴注與針刺交替使用方法①、②可適當配合電針刺激,痙攣性癱瘓用疏密波,弛緩性癱瘓用斷續(xù)波,3個月1個療程,治療周期2~6 療程。中藥治療早期宜活血化瘀、調和營衛(wèi),方用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加減;中后期宜補益氣血、強筋壯骨、補益肝腎,方用補陽還五湯或補中益氣湯與六味地黃湯或健步虎潛丸加減治療。經(jīng)治療,效果顯著。(劉潔,胡湘明.針灸中藥治療外傷性截癱臨床療效對比研究.中國針灸,2001,21(1)∶3~5)(4)齊盛等針灸藥物并用治療外傷性截癱,針刺∶采用自制不銹鋼針。直徑1.1 mm,長 7.5 cm。選穴;按截癱定位脊椎平面之上一椎間。刺入后向上斜刺3 cm,強刺激并留針 30~50 分鐘。同時在該椎以下用同樣方法刺 2 針~3 針,一般高位截癱共刺4 針,低位 3 針。艾灸采用神闕穴隔鹽艾灸,每次 20~30 壯。中藥療法∶本組患者皆患病日久,不能行走。肌肉萎縮,當屬中醫(yī)痿癥之肝腎虧虛型,給予滋陰清熱、補益肝腎。自擬益髓湯加減∶生黃芪15 g、熟地黃15g、雞血藤15g、黨參9g、白術 9 g、當歸9g、白芍9g、鹿角膠9g、補骨脂9g、川斷9g、川牛膝9g、龜板 12 g、枸杞12 g、知母6g、黃柏6 g、甘草 3 g,上藥每日 1 劑。早、晚各煎 1次,共取汁100 ml,分早晚2次口服,7 劑為1個療程。針灸及中藥同時進行,每日1次,7 天為1 個療程。每1 個療程結束后,停止1天,再進行第 2個療程。結果5 例中經(jīng)5個療程治療,拄雙拐行走 2 例,不用拐杖行走1例;6 個療程后5 例全部顯效。其中大便恢復正常5 例,小便恢復正常 4 例,病情特別嚴重者治療 12 個療程。(齊盛,魏曉萍.針灸藥物并用治療外傷性截癱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 2003,19(7):27)孔秀玲采用電針、溫針灸療法配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外傷性截癱患者。溫針灸治療∶將艾條切割成1~1.5 cm 長段,備用,取受傷椎體上、下各1~ 2 椎體夾脊穴、雙腎俞,將艾炷插于針柄,點燃艾炷下部,每次灸 3~4 炷,以后灸愉穴周紅潤,患者感覺溫熱為度,隔日一次,10 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天。28 例患者,治療20~30 個療程(平均2 個療程),基本痊愈 2 例,好轉 20 例,無效6例,有效率78.5%。(孔秀玲.針灸并用治療外傷性截癱 28 例.中華綜合醫(yī)學雜志,2005,6(8);732~733)(1)脊髓創(chuàng)傷所致外傷性截癱的治療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目前還是一個難點,中醫(yī)學文獻中關于本病的記載可見于《靈樞·寒熱》所述。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懶不收,名曰體惰。《素問·繆刺》也指出。人有所墮墜,惡血流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后。主要是督脈受損,導致帶脈不引,足痿不用。(2)脊椎及腰椎相當于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分布區(qū)域,故本病從取穴看多取背俞穴及夾脊穴,督脈為'陽脈之海',選用上述腧穴可以通調督脈,促進受損脊髓功能的恢復,再加脾俞、腎俞以健脾強腎,溫通經(jīng)絡,活血祛瘀,強健筋骨,筋脈得以濡養(yǎng),能治癱起痿。也有取神闕穴,因其位于臍之中間,灸之而久,具有溫通經(jīng)脈,貫連督任,調理五臟六腑氣血輸布,使氣血循環(huán)得復。(3)本病需長期堅持治療,提高患者機體抵抗力和耐受力,同時還可以促進患者肢體肌肉強度,畸形等得以被矯正,消除廢用,促進肢體肌群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肌肉血液回流量、防止水腫,促進肌肉代謝產(chǎn)物排出,保證肌肉正常代謝活動,維持肌力,部分功能得以重建。為提高康復水平,早期治療,可涉及消除病因,為受損的脊髓創(chuàng)造良好的再生和修復條件,有效地預防并發(fā)癥,減輕或消除后遺癥的發(fā)生,保證受損傷脊髓最大限度的恢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