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膽型肝炎屬中醫(yī)黃疸范疇,臨床上類似急性黃疸性肝炎,是一種容易誤診而難治的消化道疾病。它以膽紅素明顯增高、肝臟腫大、皮膚瘙癢為特征。
診斷標準
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癥狀常較輕,黃疸明顯,常有皮膚瘙癢、肝腫大、納呆、便秘等癥。肝功能檢查: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濁度試驗多無改變,無其它肝內(nèi)外梗阻性黃疸即可診為本病。
金錢草50g,青黛8g,虎杖、郁金、澤瀉、豬苓各15g,茵陳、大棗、板藍根各20g,柴胡12g,熟大黃10g
腹脹甚者加枳實15g、麥芽、焦山楂各20g;惡寒發(fā)熱加金銀花、蒲公英各30g,黃連10g;嘔吐加砂仁、蘇葉、雞內(nèi)金各10g。
膽汁淤積肝內(nèi),蓄久不祛,非重劑清利分消不能滌其膠熾之濕熱之邪,故用大劑量金錢草,不僅利水通淋,還有很強的利濕退黃作用。據(jù)藥理分析,金錢草煎劑能促進膽汁的排泄;青黛涼血解毒,起清熱解毒之功;加茵陳、虎杖清熱利濕;豬苓、澤瀉淡滲利濕;大黃通淤泄熱,使?jié)駸嶂皬拇笮”惴窒惠o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通達肝絡,下泄膽汁,諸藥合用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故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