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顧名思義是指錯字和別字。在古代也稱作'白字'。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jīng)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錯別字的出現(xiàn),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良的影響或者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寫錯字和別字。
但是也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所以有時候我們基本知識知曉一些常用字而已,對一些生僻漢字極少涉及,所以也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把正確的字誤以為是錯別字。
今天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10個誤以為是錯別字的“字”
還有一些很容易寫錯的字,如玊、瞐等,乍一看會誤以為是錯別字。玊字讀作“sù”,仿佛是玉的點兒點錯了地方,就是有瑕疵的玉,念“sù”;瞐字讀作“mò”,意思是美目,指美麗的眼睛和樣子。
避免方法
分清字義
字義決定漢字的正確使用,明了字義是明辨字形正誤的基礎。如果明白了易混字的意義,就能有效地避免錯別字。'堅'是結實、硬、堅固的意思;'艱'是困難的意思,學生先了解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再用到'堅固、堅強、艱難、艱辛'等詞就能區(qū)分清楚了。知道了'戴'是加在頭、面、頸、手等處,還有尊奉、推崇的意思;而'帶'是攜帶、捎帶的意思,學生于是對'戴帽子、擁戴、帶口信、帶行李'等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廝打'中的'廝'是互相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字義,就不會寫成'撕打';'貪贓枉法'中'贓'是贓款,而不能寫成'貪臟枉法'。
推想字形
漢字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字是形聲字,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推想形旁,學生明了字義所屬,就能大致判斷字在詞中運用正確與否。如'謳歌'是歌頌的意思,左邊是'讠'旁;'漚肥'要用水泡,左邊是'氵';'嘔吐'經(jīng)口腔排出,所以左邊是'口'旁。再如'劈'只要想到用'刀'劈,形旁為'刀'聲旁為'辟',就不會出錯。
理清源頭
很多詞語、成語都有出處--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等。帶領學生一起找到字詞的源頭,就能使他們避免寫錯別字。如'班門弄斧','班'指魯班,古代有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擺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不會寫成'搬門弄斧'。'再接再厲'總有學生寫成'再接再勵',因為這個成語意為一次又一次地繼續(xù)努力,常用來鼓勵他人。實際上,這個成語最早的意思是:為了斗雞時使自己的雞獲勝,每次斗前,在磨刀石上磨磨雞的喙,使它的嘴尖鋒利。'厲'通'礪',指的是磨刀石。因此'再接再厲'的'厲'只能寫成'厲'。
易錯字強化記
寫字時,多一筆、少一筆就會發(fā)生錯誤的字有很多,如'梁、染','低、紙','縣、具','喪、嚷'等字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成類強化記憶,還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法進行理性記憶。
注重第一印象
第一次和某個生字見面,一定要讓學生形成清晰、準確的印象,要從音、形、義三方面結合起來理解記憶,不然錯誤印象會頑固地留在學生腦中,不易抹去。
查字典
平時要注意督促學生養(yǎng)成查字典的好習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詞語在運用上有了不少變化,甚至一些字形也有變化,要及時讓學生留意掌握。遇到不認識、拿不準的字更要及時查字典,不能盲目按聲旁定字形。
書寫規(guī)范
漢字書寫筆畫要規(guī)范,不規(guī)范的書寫會造成對字的理解的偏差,一些形似的字,如果寫得潦草,就會混淆,無法辨認。
我們每個人在使用漢字時都免不了出現(xiàn)差錯,教師平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將常寫錯的字編成小冊子,并常常翻看,對于減少錯別字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