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詩人
歐陽斌
一
古人很看重身后名,曾幾也不例外,何況他的身后名是皇家所賜。他死后,皇庭謚他號"文清",這"幾"的身前名漸漸淡化了。雖然,多數(shù)書上還是寫著"曾幾",還是介紹"文清"是他死后的謚名,可這謚名還是傳得更廣。
哪本書開始說曾幾生于贛州,是贛縣攸鎮(zhèn)的《曾氏續(xù)修族譜》,講他是贛州城曾家生下的第二十八代孫。因為當時的贛州城歸贛縣管,曾幾的籍貫只好填寫"江西贛縣"了。不過,1941年蔣經(jīng)國認定他為贛州人,用他的謚號來命名一條大街,確是地方志書、地名志書有明確記載的。應該說,全國也只有一條街叫文清路,曾幾就非贛州人莫屬了。
其實,他的身前名很大的。一是官做的大,相當于今天的省部級干部,且大多數(shù)時間掌管司法,是大宋提刑官。二是學問大,一生著于《經(jīng)說》20卷,文集30卷,可謂著作等身。然而,他還是身后名了得,在《宋史》有傳、在《四庫全書》有選本叫《茶山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被推為"江西詩派"后期的代表、在民國初年選了詩作入小學課本、在各類文獻和地方志書中屢獲贊譽,這樣的贛州人,只有曾幾。
可是曾幾這身后名也有令人擔憂的地方,直到今天,不少人走在文清路上,依然不知道走在了一個古名人的軀體上,不知道曾幾是我們贛州值得稱道的大大的名人。我們應該呀,真的應該在美麗繁華的文清路上,經(jīng)常真誠的從心底里喊一聲:"文清詩人?。?/p>
二
曾幾當然有許多做人做官的生動故事,但他的千秋名聲,卻是詩寫得好。江西詩派是宋朝最大的詩歌流派,步早期詩派領(lǐng)袖黃庭堅后塵的,到了南宋初期,首推曾幾。宋以來的多數(shù)評論,都說他的詩明快活潑,既講究用字練句,又不用奇字僻韻,愉悅抒情,神似詠物。同朝后期一個叫趙庚父的人,在他的《江湖后集》中,說曾幾的詩"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湯煎第一泉",確是評得十分貼切。他的六百多首詩,在我讀來,始終貫穿著樂觀精神。曾幾樂山樂水,樂情樂心,形成了獨特的清新淡雅的浪漫主義風格。
我以為,曾幾是以喜悅的心情來寫詩的。對于自然風光、陰晴雨雪、花開鳥鳴、蜂飛蝶舞、高山疊翠、流水泛銀,曾幾都十分歡喜。比如《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蔭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這是寫他晴天的歡喜。暮春初夏之際,詩人兩次往返于同一條山道。梅雨季節(jié),本來是淫雨霏霏,卻迎來"日日晴"。詩人坐完船再行走在山路上,迎著撲面而來的綠色,聽著啾啾鳴叫的鳥音,心情格外爽快。人們在憂郁時突然得吟此詩,那云去霧開、晴朗歡樂之色一定會欣然而起。寫晴寫得這般靚麗,誦晴誦得這般開心,這就是曾幾非凡的筆力。
下雨了,曾幾同樣歡喜。這首詩題目很長,叫《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詩寫得非常地酣暢淋漓。
一夕驕陽轉(zhuǎn)作霖,
夢回涼冷濕衣襟。
不怨屋漏床床濕,
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
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
何況田間望歲心。
詩人自號"茶山居士",是個無田之人。久旱遇甘霖,還連下三日,詩人歡呼雀躍,欣喜若狂。他盼著風調(diào)雨順,他盼著稻浪滾滾,他盼著農(nóng)民豐收,他盼著生活美好,連歷來被許多文人墨客寫得憂愁的秋雨梧桐,在他詩中都是"最佳音",其無比興奮的情感確實溢于言表啊。
那么,雪花飄下,大地潔白,詩人又是什么心態(tài)呢?請吟誦《雪后月窗戲題》:
青女翻空一笑開,
天花散盡更徘徊。
嫦娥相與有瓜葛,
也向讀書窗下來。
倜儻書生,美妙仙女,在雪夜的月光下相會,詩人更是喜上眉梢。這個時候,月也晈潔,雪也純凈,窗也明亮,書也飄香,詩人偷著樂,也讓后來讀詩之人跟著偷樂。詩至于此,豈不開懷?
整部《茶山詩集》,大多抒寫曾幾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只是,他的山水詩,不同于宜山適水的山水詩,曾幾寫的是喜山喜水。他把自己人生的喜悅態(tài)度寄于描繪山水的詩句中,讓人讀來很是開心。
比如梅花,多少詩人詠之嘆之,曾幾卻寫得十分歡快。他探梅,云:"疏條末禁笑,真態(tài)欲欺寒。"(《效諸生作雪中探梅》)他聞梅,云:"一種暗香全似舊,小罌和雪送春來。"(《謝送蠟梅三首》)他嘗梅,云:"已無妙語形容汝,不用幽香觸撥人。"(《雪后梅花盛開折置燈下》)他尋梅,云:"芒鞋生杖尋梅去,只有香來未見花。村北村南行欲遍,數(shù)株如雪小民家。"(《尋梅至楊家見數(shù)株盛開》)如此這般,在詩人筆下,梅是靈靈有生氣,活活喜煞人。文學史說曾幾擺脫了江西詩派"冷硬"的筆法,"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誦讀他的詠梅詩,便可得到很好的印證。
而且,他詠物詩的意象新奇,在詩人中是不多見的。單舉《食筍》例之:
花事闌珊竹事初,
一番風味殿春蔬。
龍蛇戢戢風雷后,
虎豹斑斑霧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
不憂每食嘆無魚。
丁寧下番須留取,
障日遮風卻要渠。
新筍登盤,別具一格的鮮美,給清貧的詩人添得佳肴,使詩人喜出望外。不過,他沒有再寫筍如何好吃,而是用特殊的比喻,把小小竹筍寫得有聲、有色、有氣勢。他寫竹筍是云龍,是霧豹,用濃烈又隆重的筆觸把筍寫得絢爛豪邁,角似龍動,色如豹斑,讓人讀得心潮澎湃。
"園里無人園外靜,暗香引得數(shù)蜂來。"(《獨寄小園四首》)這便是曾幾的恬淡,也是曾幾的靈動。曾幾活了八十三歲,一直用這樣喜悅的心情來看待人生,激勵后人。樂觀向上,就是文清詩人的不朽精神。
三
僅僅這些,還不能完美彰顯文清詩人的高尚。他最引我們贛州人自豪的事,是他教出了陸游這樣偉大的學生。
陸游有多偉大?這么說吧,南宋文壇有兩面光輝的旗幟,一面是詞圣辛棄疾,一面就是詩人陸游。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了萬首詩,許多名篇直到今天,眾多國人仍口熟能祥,其中張揚的愛國主義情感,更是感動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然而,陸游這個美好情感的產(chǎn)生和積聚,離不開老師曾幾的諄諄教誨。
雖然,曾幾在南渡逃難時還說:"不因深避地,何得飽看山?"(《大虅峽》)但曾幾骨子里相當愛國,即使他愛的南宋已經(jīng)千瘡百孔。他在贈陸游的詩中寫道:"問我居家誰暖眼?為言憂國只寒心!"陸游在《跋曾文清公奏議稿》中也說,他到先生家去看他,每次見面都聽得到先生憂國的話語。那時候先生年過七十,全家一百多口人都不以為憂,獨獨憂國。事實上,曾幾的憂國詩也寫得好,如《寓居吳興》:
相對真成泣楚囚,
遂無未策到神州。
但知繞樹如飛鵲,
不解營巢似拙鳩。
江北江南猶斷絕,
秋風秋雨致淹留?
低回又作荊州夢,
落日孤云始欲愁。
他憤慨朝中無人,又自知沒有辦法,便在詩中暸望一片孤云在夕照中的怨影,其心頭的復國意愿欣然躍然,令人動容。詩人八十歲時,還在中秋賞月時吟岀這樣的詩句:"年年歲歲望中秋,歲歲年年霧雨愁。涼月風光三夜好,老夫懷抱一生休。"(《癸末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足見他始終不忘恢復中原。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與其學生晚年的絕筆詩何其相似。陸游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誠然,陸游詩的藝術(shù)更為高超,可這滿紙洋溢著的愛國主義情操是一脈相承的。
陸游師從曾幾十余年,他非常敬重自己的老師。曾幾辭世十二年后,他還親自為老師作了墓志銘。洋洋幾千言,書寫了曾幾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為民勤懇的諸多事跡,師生感情之深由此可見。陸游和老師一樣,遭遇過秦檜的迫害。然而,他記住了老師的教導,一生不改其志,終于寫岀了反對民族壓迫、企求國家統(tǒng)一的大量詩作,為我們留下了慷慨激昂又永不衰竭的宏偉歌聲。
贛州有一位培養(yǎng)偉人的老師,我們不覺得無比驕傲么?
今天,我每次走在文清路上,都會默默吟誦詩人的詩句,都會徜徉在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都會躍躍欲試地渴望做一個詩人。詩意綿綿,詩情悠悠,詩念長長,詩心燦燦。我想,我們贛州人是詩的傳人,我們自然會無限熱愛這個詩一樣的城市。
作者簡介:歐陽斌,男,江西瑞金人,贛南師范??茖W校(現(xiàn)江西贛南師范大學)中文1980級就學,長期從事領(lǐng)導崗位,新近退居工作二線,曾在國內(nèi)報刊發(fā)表大量報告文學、小說、散文、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