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千年贛州城,近80次修城背后的人與事
贛州古城,又稱“江南宋城”。贛州的古城墻,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宋代原址原磚遺留至今的城墻。透過城墻上數(shù)以萬計的銘文磚,可以讀到一座城市一千多年的歷史過往。這些銘文磚歷經(jīng)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成為一部宏偉的從不斷代的史書,記載了這座城市的悲歡。我們說,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會無緣無故的修城墻。故,每一次城墻的修葺背后,必然都有一個城市變故的故事。


△清同治年贛縣志城區(qū)地圖

在回顧這些修城的歷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座三面臨水的城市,這座通衢閩粵贛湘的城市總是和水患、戰(zhàn)爭糾葛在一起。

我發(fā)現(xiàn),在古代《贛縣志》上這樣寫到:“古者設(shè)險守國,筑城鑿池,即司空所掌居四民時地利內(nèi)事也。贛宅江西上游,當五嶺要會。觀察使總?cè)肿?zhèn)于是,重兵駐焉。蓋以壯形勢,而固疆圉,洵為地方根本之計。至城中街市,本宋劉彝守贛所經(jīng)理,今雖不盡如昔,而遺意猶存……”

而我們也因此萌生疑惑,在贛州的歷史上,關(guān)于修筑城墻這件事,每一個朝代都進行過多少次大規(guī)模的修葺?每一次修繕的背后又到底隱藏了哪些故事?在歷經(jīng)數(shù)月翻閱大量史料及銘文磚核對之后,目前整理的資料顯示自宋代磚城建立以來到1988年,有資料記載的就有近八十次,不被歷史記錄的日常修繕更是無法統(tǒng)計。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贛州修城史,去發(fā)現(xiàn)每一次修筑城墻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劉念海 攝

 建 城 史

在贛州的2200多年歷史中,因地理位置重要,故以軍事必要而設(shè)立,秦始皇五十萬大軍下江南,其中一路就在大余。后因建制和城市擴張的需要幾經(jīng)易址,最終在晉永和五年定于章貢二水之間,延續(xù)至今。
漢高帝六年211年庚子,使灌嬰定江南,立贛縣城以防趙陀,即今府西南益漿溪。
晉太康末,徙于葛姥故城內(nèi)。
按:《輿地志》云:葛姥者,漢末避黃巾賊,出自交趾,貲財鉅萬,僮仆數(shù)千,于此筑城為家。歿后有靈異,人因立祠祀焉。《虔州圖經(jīng)》云:晉太康末,洪水橫流,忽有大鼓隨波而下,入葛姥故城。眾力齊曳,蹲而不動。卜于其地置縣吉,遂徙以就焉。又《圖經(jīng)》稱,章貢二水合流為贛,其間置邑為贛縣。以字釋地,鄜氏非之,辨見《山川志》。
東晉永和五年(349年己酉,高琰守郡移筑土城于章貢二水間。八門,曰:正南、興賢、西津、百勝、建春、湧金、朝天、安教。縣城池附。
義熙二年丙午,徙于贛水東。
劉宋為南康國,城于雩都。
蕭梁承圣元年(552年)壬申,復(fù)歸于章貢間?!睹麆僦尽吩疲号f城基在枤華坊,今古城巷是。
唐末五代時期,盧光稠廣其東西南三隅,鑿趾為隍,三面阻水。又增五門,曰:永平、后津、永通、貢川、巽川。

△贛州出土的漢磚,車馬圖

 宋 代

宋代的贛州經(jīng)歷各種是苦難的,更是輝煌的,贛州城從那時起由軍事轉(zhuǎn)為經(jīng)濟并達到相對的高度。在此期間開始建筑磚城延續(xù)至今。古城也經(jīng)歷了最少14次的修葺,并將城市六街的格局拉開延續(xù)至今。也因為宋朝廷的南遷,使得贛州的城市地位得到提升,經(jīng)濟發(fā)達,稅賦充裕,城建體系得以完善和保留下來,至今我們將贛州稱為“宋城”。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五月江水暴漲,壞城門。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久雨江溢破城郭。

嘉祐年間(1056-1063年)州守孔宗翰因貢水直趨東北隅,城屢沖決,甃石當其嚙處,冶鐵錮基,上峙八境臺。

熙寧年間(1068-1077年)知軍劉彝開水窗以防城內(nèi)水患。后知縣黃文暠、趙汝盥,郡守梁繼祖、趙繼善、趙公你、陳輝、高夔、張貴謨、楊長孺、鄭性之相繼修城。目前城墻上已知的最早紀年銘文磚就來自熙寧二年(1069年)。

紹興二年1132年)李敦仁等就撫順官隸諸軍,霖雨連春不止,壞城四百九十丈,圯城樓敵樓十五所。



△宋代紀年贛州城墻銘文磚

紹興二十四年(1154知縣黃文暠詳州守趙繼善增修城垛。
紹熙二年四月(1191年)修葺城墻。
嘉定八年(1215年)修葺城墻。
嘉定十年(1217年)知軍留元剛修軍門樓(明洪武年改為宣明樓,2012年復(fù)修 并重命為軍門樓)。
嘉定十七年1224知縣趙汝盥申請州守鄭性之浚濠加葺。
紹定貳年(1229年)修葺城墻。
紹定伍年(1232年修葺城墻。
嘉熙戊戌年(1238年)修葺城墻。
淳祐乙巳年(1245年)修葺城墻。
咸淳四年六月(1268年)修葺城墻。
德祐元年(1275年)修葺城墻。
注,在檢視歷代的已知銘文磚中我們發(fā)現(xiàn):
燒造的窯口,有第一務(wù)、第二務(wù)、第三務(wù)、西窯、南窯、中窯、下窯。
各地燒造的有,贛縣、安遠、虔化(寧都)、于都、興國、石城、會昌、信豐。

△各地燒制的贛州城墻銘文磚

 元 代

元代的贛州如中國其他同期城市一樣,初年因元帝昭告天下不得增修城池,很長一段時間,朝代更迭的戰(zhàn)爭最后損毀的古城都沒有得到修復(fù)。后因周邊省市農(nóng)民軍起義,元朝末年緊急修筑,累計也才兩次,然而依舊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

元詔天下無修城池,日就毀圮。
至正十三年(1353癸巳,四方兵起,江蘇、安徽一帶的農(nóng)民起義軍進 入贛南,攻占了贛南的會昌、興國縣城,進而進逼贛州城。贛州路郡守全普安撒里緊急籌款,逹魯花赤同監(jiān)郡全普庵撒里乃復(fù)增筑。
至正十八年1358戊戌秋九月,偽漢兵攻五閱月,城陷,其將熊天瑞據(jù)之,稍加修理。俱就毀墮。

△元代贛州城墻銘文磚

明 代

明代的贛州城迎來了又一次的修筑高峰,超過21次大修。朱元璋提出“高筑城廣積梁緩稱王”的戰(zhàn)略要求,高規(guī)格,嚴要求。在明代洪武年的銘文磚上我們可見,從州府主官到各縣主官,甚至到工匠都必須將自己的名字印上,以備巡查追責,稱為最典型的責任制。當然也正是因為城墻堅固,人民忠誠,這里成為了明代最后的倔強和氣節(jié)。

明初指揮楊廉重修。
明洪武年間:贛州城修繕由贛州府提調(diào)官同知朱敏、司隸彭民安總督造,贛縣提調(diào)官典史張大本、主薄、張圭、司隸聶靖、照磨謝、總甲曾志立、甲首謝添、小甲王均保、窯匠張慧□。造磚人夫后以清、陳真一、李仁二、劉正俊、李桂盛、夏子民、謝存太、劉丙廉、朱復(fù)可、陳受春、鄧朝英、黎道川、丘紹宗、王原享、葉受甫、謝景仿、康祿三、謝添與、劉榮一、劉受可、朱士隆、劉一清、黃宗源、黃應(yīng)萬、張振齊、曹公達、梁辰德、袁伯成、鄧福隆等參與。
信豐縣提調(diào)官主薄郜寬、典史陳仲輝、總甲許思益、甲首鄧德夫、小甲崔文五、人夫姚安二等參與。
瑞金縣提調(diào)官縣丞梁克禮、司隸劉謙、總甲曾文富、甲首中允可、小甲廖仲文等參與。
興國縣提調(diào)官主簿張皓、司隸陳成、總甲謝邦俊、甲首楊茂中、小甲謝文達等參與。
寧都縣提調(diào)官主簿張子春、縣丞馬鵬翼、司隸陳真等參與。
石城縣提調(diào)官主簿王時進、司吏黃均饒等參與。
龍南縣提調(diào)官主簿宋光大、司吏劉太伯等參與。
于都縣提調(diào)官知縣艾貴泰等參與。
安遠縣提調(diào)官主簿孔希敏參與。
會昌縣提調(diào)官□等參與。

△明代贛州城圖

永樂十二年(1414年)雨水壞城。
成化貳年陸月(1466年)修葺城墻。
成化二十一年1485乙已,知縣黃鋹、知府李琎修。
弘治六年1493癸丑,知縣黃世忠、知府周鳳繼修。
弘治九年1496丙辰,都御史金澤開鎮(zhèn)于虔,檄知府何珧、推官張瓛、知縣蔣曙增高三尺。
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都御史韓邦問葺之。
弘治壬戌年(1502年)修葺城墻。
正德六年1511辛未,都御史周南、檄知府朱諫、知縣宋瑢繕治一新,周回十一里零八十九步,共二千五百一十二丈,崇三丈,為鋪六十有三,雉堞四千九百五十有二。地形南衍北銳,東北二面阻江為險。自西津門起至鎮(zhèn)南門有濠,計長五百五十二丈,闊一十三丈,深淺不等。又自南門起至百勝門,計三百八十五丈,深五尺有奇,闊十四丈。舊有十三門,其永平、后津、朝天、永通、貢川、安教、巽川、興賢八門己塞。今開者五:東曰百勝,南曰鎮(zhèn)南,西曰西津,東北曰建春,北曰涌金。各建樓其上。百勝、鎮(zhèn)南闉阇各二層。東門城樓有大炮臺一座,大炮七位。南門城樓大炮三十七位,西門大炮六位。
正德十年1515乙亥春,霖圮一千三百余丈,
正德十三年(1518年)戊寅夏,久雨,圮六百三十八丈,知府邢珣后先白于都御史蔣升、王守仁修補完整。
正德十四年己卯庚辰(1519年,連歲復(fù)圮三百四十余丈,兵使王度檄知府盛茂重修。
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知縣毛鳳岐詳都御史陳察增卑培薄,益壯舊觀,逾年告成,糜帑金七千兩有奇。尚書羅欽順、祭酒鄒守益記之。(窯戶:許源富、許廷福、許廷萬、許成富、許廷爵、龍春萬、龍池、龍貴、龍高、龍奈、詹爵、詹習廣、徐萬積、徐景□。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四月,大水灌城,城墉傾塌益多,知縣王秉敬詳都御史汪尚寧、兵使游震得、知府王春復(fù)大修。
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都御史陸穩(wěn)以形家言開興賢門,尋塞。
嘉靖末,知府黃扆,萬歷間知府徐應(yīng)奎、黃克纘、柯風翔相繼修理。
萬歷三十五年1607丁未,各城樓鋪頹圯,都御史李汝華檄知府陸化淳、知縣陸文宰、委經(jīng)歷戴金臺、知事呂□、縣丞李干蔭督修,糜帑金九百七十兩有奇。
萬歷三十七年1609己酉,都御史牛應(yīng)元復(fù)開興賢門,未久復(fù)塞。
萬歷四十二年1614)甲寅,遭水各門俱有倒塌,都御史孟一胍發(fā)帑金四百七十兩,委典史陳一訓(xùn)董筑。
萬歷四十四年1616)丙辰,五月初二城外大水,高出女城數(shù)丈,沿江大廈巨礎(chǔ)泊洪濤,城內(nèi)至沒樓脊,又發(fā)帑金一千九百五十三兩,檄知府楊瑩、知縣楊汝升重修。
天啟元年1621)辛酉春夏,雨淫沖壞,知縣永基詳知府余文龍申守道王化行、都御史周應(yīng)秋支稅銀一千九百八十兩修。
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虔撫王之良易雉堞為平垛,增高三尺。

南明隆武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降將金聲桓率軍進攻江西。四月初,清軍進逼皂口,萬元吉退守贛州。十七日,清軍兵臨贛州城下。六月,楊廷麟率部入贛州城。中旬,副將吳之蕃領(lǐng)廣東兵5000人援贛州,在李家山與清軍大戰(zhàn),始緩解贛州城圍。

次年六月,贛州城中“易子析骸以守”。隆武帝朱韋鍵聞贛州城久困未破,嘉嘆,賜名“忠誠府”!這中華上下幾千年來,因為一座城市的人民極具有“忠誠”的品格,而被朝廷褒獎授予“忠誠府”的城市,贛州或是唯一!

但最終在被圍城五個多月之后,城破慘敗,清軍屠城,守將楊廷麟、萬元吉等滿城忠烈隨了明朝隕落。此役也將贛州古城毀傷慘重。

△明代贛州城墻銘文磚

 清 代

或許是受到前朝贛州之役的影響,清代的歷代主政官員都對修筑城墻格外重視。歷經(jīng)超過37次的修城史中,我們可以看見大量城市水患的歷史,可以看見太平天國等諸多重大的歷史變革。
順治三年(1646丙戌,建春、涌金、西津各門樓俱焚。順治十二年乙未,知縣黃里詳知府郎永清修復(fù)建春、西津二樓。
順治十二年(1655年)修葺城墻。
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有瘋僧潛望冮樓上,一夕舉火焚樓,贛鎮(zhèn)姚自強修建。
康熙(1676年)丙辰丁巳間,是時三藩叛,山寇竊發(fā),各處傾圮。虔撫佟國禎,守道王紫綬檄知縣郭毓秀修葺。
康熙二十六年四月(1678年),郡城霪雨大水灌城。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五月大水,城堞傾百余丈,河中可通巨艦,瀕江田廬漂沒無數(shù),知府朱光圉倡各縣捐俸補修,計資七百余兩。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月十二十三兩日水及石城興國,十七十八兩日逮贛郡城,郡城東涌金建春二門水溢不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倒塌百余丈,知縣張瀚修葺。
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西街火燒西津門城樓。
乾隆二年(1737年)修葺城墻。
乾隆八年1743年)癸亥,坍塌垛口城身百數(shù)十余丈,知縣張照乘署知縣馮淳詳請修葺,并八境臺、鎮(zhèn)南門城樓二層、西津、涌金、百勝、建春各門城樓一律修理,計支帑銀九千余兩。后復(fù)圮九十余丈。
乾隆九年(1744年)修葺城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修葺城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知府朱扆、知縣沈均安勸捐銀三千五百八十兩修葺。
乾隆辛丑年(1781年)修葺城墻。
乾隆壬寅年(1782年)修葺城墻。
乾隆伍拾壹年(1786年)修葺城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知縣張昉動公項重修。

△清代贛州城墻銘文磚

嘉慶五年(1800年)七月十六日大水注至縣崗坡(章貢路)
嘉慶十七年(1812年),五月十七日教五年更甚。
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大水,城塌四十余丈,知縣劉臻理議修,紳士平正傅、袁猷據(jù)、劉開云、吳家茂、羅德撰、謝鴻舉、羅允濤、嚴鎮(zhèn)邦、張敬思、張肇元等公請士民捐修,巡道查清阿捐修八境臺??h丞陳大森、監(jiān)生徐祖礽捐修南門城樓三座,進士劉天驥裔劉厚裕捐修西門城樓二座,城內(nèi)八典捐修涌金、建春、東門城樓四座,職員謝茂滋、監(jiān)生許以凝捐修城身,各用費二三千金不等,窯戶胡章祿、龍光遂等造磚。其余捐輸戶名不能悉記。工興于甲戌(1814)仲冬,至丁丑(1817)孟冬蕆事。上憲嘉其仗義急公,各旌以額。
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葺城墻。
道光十五年1835年),署縣事鹿傅先、監(jiān)生蔣履照等勸捐,修葺城一百九十七丈,堞一百二十余,城樓五,護城石堤一百十六丈,有記,共用銀二萬八千二百三十余兩,均經(jīng)分別議敘。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府周王衡、知縣西金額、貢生曾煦等勸捐,修葺城垛十三處,填長五十余丈,均邀議敘。窯戶胡運、洪國材、江世連、海明、盛魁等造磚。
咸豐四年1854夏大水,坍塌西北城垣四十四丈五尺,膨裂百余處。知縣叢占鰲捐廉倡修。為防太平天國患,巡道周玉衡建西門炮城,贛州府知事覺羅耆督造。
咸豐五年(1855年春河水泛漲,沖塌東南城垣三十五丈,二次共用工料銀一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兩零,捐生成紹鼎等報捐職銜銀一萬三千八百七十四兩,叢占鰲捐銀二千余兩修葺完固。同年石達開自臨江至吉安督戰(zhàn)攻陷之,譴部屬分攻贛州,同年巡道汪報閏建八境臺炮城,咸豐七年建東門炮城。
咸豐七年(1857巡道林福祥建南門炮城(同年修繕福壽溝)。
咸豐九年(1859修葺城墻。
咸豐十年(1860知府楊豫成建小南門炮城。
同治六年1867,涌金、東門城樓及護城堤墈碼頭年久失修倒塌,知縣韓懿章請?zhí)嵘F練經(jīng)費銀修理。

同治壬申(1872年) 修葺城墻。

光緒戊寅(1878年)修葺城墻。

光緒乙卯(1879年)修葺城墻。

光緒壬午(1882年)修葺城墻。

光緒甲申(1884年)修葺城墻。

光緒丁亥十三(1887年)修葺城墻。

光緒庚子(1900年)修葺城墻。

光緒二十七(1901年)修葺城墻。


△清·八境臺

 民 國

民國的贛州,從一場百年一遇的浩劫開始。這一次的水災(zāi)之慘烈至今都被老一輩聊起,他們的父輩如此驚悸的口述這那段驚恐往事。隨后紅軍時期的贛州城也正是因為無比的堅固,讓還在創(chuàng)立初期的紅色力量看見了不足,總結(jié)了經(jīng)驗,從而走向最終的勝利。

民國四年(1915年):乙卯大水,后修葺城墻。
據(jù)民國贛縣新志稿記載:民國四年七月一日起至七日止。天降淫雨幾無晴日,洪水泛濫東北一片汪洋竟成澤國。究其來源系上游會昌等地爆發(fā)地水(暴雨山洪)。

八日夜間三更時分,瀕河低處城東一帶地滲沒徑,數(shù)小時平地水深數(shù)丈有余,如萬股泉涌出東城,墻垣崩塌處長約三五十丈。

城北城堞悉數(shù)被浸,水高于城,舟可任意出入兩岸,近水居民雖依例預(yù)防,然其水勢甚大防不勝防,自水灌入城,東北角居民避水登樓或屋頂,求救比比皆是,呼救之聲與殘垣斷壁倒塌之聲不絕于耳,群相駭然無計可救。

蕻菜塘鯉灣塘皆成巨澤而街衡曲折,除編制竹筏別無可以度人之具,起視東西兩河一片橫流,茫無邊際,河中漂流房屋盡入漩渦,屋中有人慘烈呼救,然舟子遇水流勢湍急徒喚奈何而已。積尸浮江而下,而城內(nèi)城外溺死壓斃者無從計數(shù),被災(zāi)之田畝漂泊,人命淹沒露宿荒郊不舉火及無家者以萬戶計,哀鴻遍野滿目瘡痍。

城內(nèi)商界損失甚巨,蓋城內(nèi)東北地勢低臨,且近河床適逢商務(wù)繁盛之區(qū),全市精華皆萃于此,沿河各鄉(xiāng)鎮(zhèn)田屋皆如一掃大都斷炊絕粒,野處穴居,觸目驚心。幾疑鄭俠流民圖活現(xiàn)眼前。為之驚悚,無以撫今追昔,難以陳訴,然民間每有水災(zāi),則以此為警惕創(chuàng)重恫深概可知矣。

△民國贛州城墻銘文磚

民國八年(1919年):重建八境臺。
民國念年(1931年):紅軍圍攻贛州城,民國政府重修贛州城。
自1930年3月16日,毛澤東帶領(lǐng)紅四軍第一次攻打贛州以來。到彭德懷領(lǐng)軍1932年3月7日止,累計大小戰(zhàn)役十次未能攻破,但贛州古城東門,西門損毀嚴重,此役史稱“贛州戰(zhàn)役”。
1932年3月,國民黨十八軍奉令北調(diào),贛南由粵第一軍余漢謀部接防??h府召集各界組織善后委員會辦理一切善后及修建城垣事宜。贛縣縣政府贛縣善后委員會會銜布告壕田壕池及神廟淫祠一律收回公有變價拍賣抵補修城工料不敷之數(shù)。
1932年8月善后委員會改為臨時治安委員會繼續(xù)修城浚濠工作。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八境臺。

1976年以前的八境臺,劉念海攝

 新中國

新中國:1958年起,因為城市發(fā)展的需要而擴張,拆除南城墻,故現(xiàn)存城墻尚有3664米。

近年:近年最為嚴重的是1992年連續(xù)40多天的春季淫雨,造成八境臺下的城墻縱向開裂達120多米,幸虧政府組織武警戰(zhàn)士及時搶險,才未倒塌。但自1988年到2012年數(shù)十年間,我們的政府和文博部門進行了大量的保護工作。

根據(jù)已故文博專家、原市博物館館長韓振飛在《贛州古城墻的歷史沿革和保護維修概況》一文中這樣敘述近年來贛州古城墻的修復(fù)歷程。

“1961年,贛州城贛江下游的江西萬安規(guī)劃建設(shè)水電站,贛州市舊城區(qū)就涉及瀕臨貢江的東段古城墻將作為舊城區(qū)主要防洪設(shè)施的問題。1984年,省、市文化(文物)部門正式介入方案的制定工作,并以贛州市政府的名義于1990年6月正式向江西省政府提出了關(guān)于對贛州市古城墻全程保護的意見,國家文物局于1990年10月函復(fù)同意。

為充分認定贛州市古城墻的文物價值并確定其防護工程方案,1991年,贛州市政府致函邀請國家文物局領(lǐng)導(dǎo)和文物專家來贛對古城墻進行考察,并指導(dǎo)防護方案制定工作。專家經(jīng)過考察,提出了“關(guān)于保護贛州宋代古城的意見”,其中對東段古城墻的保護提岀了具體保護意見。即 “可在保持城墻夯土夾心不動的情況下,外包鋼筋水泥保護層。城磚在拆除后歸位(部分不宜再用者可燒仿宋磚),城墻適當加高”。

根據(jù)文物專家和國家文物局的指示精神,贛州市于1992年2月20日向江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呈報了贛州東段古城墻維修方案。1992年11月28日,江西省政府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在南昌主持召幵了專題會議。正式通過《萬安水電站庫區(qū)贛州市舊城區(qū)防護工程方案》。方案中明確指出:整體規(guī)劃要以防護為主,首先要保證贛州市防洪安全;其次為保護文物和與城市規(guī)劃相協(xié)調(diào),做到防洪、古城墻保護、城市建設(shè)三結(jié)合。防洪工程按水庫終期運行標準海拔100米(黃海 高程)方案進行工程設(shè)計。由于經(jīng)費問題,近期方案在96米控制線進行施工。為此,省、地、市 移民辦和文化部門于1994年初開始對贛州市古城墻東段部分的防洪改造工程(從八境臺涌金門段)按方案要求進行了施工,并在1994年底通過驗收。

近年來,東段古城墻在汛期多次出現(xiàn)險情,絕大部分未實施防護工程的墻體出現(xiàn)大量滲水,墻腳出現(xiàn)泡泉,贛州市委、市政府指示必須在1999年汛潮前全面完成涌金門至東河橋1600米古城墻加固加高防護工程。1998年10月,贛州市文化局就贛州市古城墻東、西段維修問題向國家文物局作了匯報。根據(jù)有關(guān)指示精神,贛州市自籌資金800萬元,于1998年11月1日動工建設(shè)涌金門至東河大橋古城墻加固加高防護工程,至2002年,東段全程2200余米城墻的內(nèi)外防護墻的施工以及加貼城墻磚的工程已全部完畢。

西段古城墻由于地勢較高,歷史上水患兵禍較少,保留了自宋代以來歷史維修的基本風貌,文物價值較高。1992年申報國家文物局,由文物部門制定方案,對其進行維修。

根據(jù)資金到位情況,西段城墻自1994年以來先后進行了七次維修,至2003年,西段全程1430米城墻。除了臨近西津門60米被紅軍攻城炸塌的城墻,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意見作為遺址保存之外,已經(jīng)全部維修完畢。”

如此可見,近年來贛州市的各級政府和文博專家,為保存和修繕贛州古城墻及其他附屬設(shè)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正因如此,1996年贛州古城墻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博老師在對城墻銘文磚進行普查拓印,一共整理出521款。圖為龍年海攝。
 后 記

今天,生活在和平而繁榮時代的我們,也早已遠離頻繁的水患,但翻開史書看看吧,我們的先輩有哪一個朝代沒有在困境中抗爭,又在劫難中重生。

我們常說,這座城市的人與生俱來的具有一種精神,那就是忠誠,對于城市家園的忠誠,對于國家民族的忠誠。才讓一代代贛州人歷經(jīng)劫難的時候,依舊重拾生活的勇氣,以修筑城墻的方式堅守家園重新生活。

面對著這些銘文磚,面對著這座國寶古城墻,我們繼承了那種不屈的精神,那種忠誠家園的精神。

我們也必將扛起守護這座城市的大旗,如我們的先輩那樣勇敢決絕。

若干年后的后人們,會驕傲的說,看那,這就先輩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chǎn)。

△現(xiàn)八境臺

 附 錄

贛州磚城修繕時間表:綜合自縣志、銘文磚紀年。

宋代(14次)
嘉祐年間
1056-1063
熙寧二年
1069
紹興二年
1132
紹興二十四年
1154
紹熙二年四月
1191
嘉定八年
1215
嘉定十年軍門樓磚
1217
嘉定拾柒年
1224
紹定貳年
1229
紹定伍年
1232
嘉熙戊戌年
1238
淳祐乙巳年
1245
咸淳四年六月
1268
德祐元年
1275
元代(2次)
至正壬辰秋
1352
至正丁酉春
1357
明代(21次)
洪武年間
1368年-1398年
成化貳年
1466
成化二十一年
1485
弘治六年
1493
弘治九年
1496
弘治十三年
1500
弘治壬戌年
1502
正德六年
1511
正德十年
1515
正德十三年
1518
正德十四年
1519
嘉靖十三年
1534
嘉靖三十五年
1556
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嘉靖末年
1562--1566
萬歷三十五年丁未
1607
萬歷三十七年
1609
萬歷四十二年
1614
萬歷丙辰
1616
天啟元年
1621
崇禎十三年
1640
清代(37次)
順治三年丙戌
1646
順治十二年
1655
康熙二年
1663
康熙丙辰年
1676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康熙五十八年
1719
乾隆元年
1736
乾隆二年
1737
乾隆八年
1743
乾隆玖年
1744
乾隆二十四年
1759
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乾隆辛丑年
1781
乾隆壬寅年
1782
乾隆伍拾壹年
1786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嘉慶五年
1800
嘉慶十七年
1812
嘉慶甲戌年
1814
道光拾四年
1834
道光拾五年
1835
道光丁未年
1847
咸豐四年甲寅
1854
咸豐五年
1855
咸豐七年
1857
咸豐九年
1859
咸豐十年
1860
同治六年
1867
同治壬申
1872
光緒戊寅年
1878
光緒乙卯年
1879
光緒壬午年
1882
光緒甲申年
1884
光緒丁亥十三年
1887
光緒庚子年
1900
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民國(4次)
民國
民國四年
1915
民國
民國八年
1919
民國
民國念年
1931
民國
民國二十三年
1934
新中國
新中國
歷年修葺
1988-2012年

///

文章作者:朱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同治《贛州府志·卷三·輿地志》
袁州古城
閑談仙游古城
祖籍廣東大埔的海南進士丘對欣
幾度建城,千年輝煌,近代衰落,千余字說透贛州城市歷史脈絡(luò)
遵義府志卷八壇廟 寺觀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