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字尚如,號小地、畫外使者。山東濟南人。現(xiàn)為山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香港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研班劉懷勇工作室理事;中央民族大學書畫院特聘畫家、客座教授;山東省將軍書畫院副院長;濟南市華夏文化促進會理事。出版有《趙德明國畫精品集》、《中國當代名家書畫精品集》;多幅作品入編《中國藝術經典收藏》、《國畫大家》等十幾部書刊;曾在北京、濟南、揚州、包頭、青島等地舉辦個展和聯(lián)展。聯(lián)系電話:15288850357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
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趙德明山水畫作品欣賞詩心化境 詩畫合一
作者:趙德明
當詩人畫家徜徉于山水之間,那“冶艷山川合,風姿煙雨生”總會使他們“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是的,春來草長鶯飛,水流潺緩,山花爛漫,香飄四溢,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秋風古道,煙雨飄渺,松風泉韻,暮鼓晨鐘,令人沉迷陶醉。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大自然的神韻陶冶,往往是詩人畫家激發(fā)情思、賦詩作畫的動力源泉。
詩,是抒發(fā)情懷、狀物傳神、有著音樂美的理想文學;詩,是情景交融、物我相諧的人文藝術;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與畫,或激揚,或委婉,或清馨,或幽雅,或秀麗,或雄渾……抑或是那些含有辛酸、無奈、失意、傷感、牢騷等情緒的作品背后,無一不有一顆詩心在動。
北宋著名的書畫鑒賞家和畫史評論家郭若虛說:“書畫發(fā)于情思,契之于綃緒“。清朝況周頤《蕙風詞話》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此萬不得已者,由我心醞釀而出“。畫家心中的景象,逐漸化為一種潛在的意象,這意象一旦有“詩心”的激發(fā),就會有一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換言之,內在的激情和意象成為詩化了的語言而不可不說時,唯有”寫向君家雪色壁“了。
詩的情感賦予了中國繪畫象外之境的”意象“;畫的可視性,則展現(xiàn)了詩中情感傳達所包含的”意境“。”意象“、”意境“,意者心音,因心造境,觸景生情,情以景生,都是詠物寓志,借物抒情。詩是如此,畫亦如此。
如果說,山水是詩人抒發(fā)情思的媒介,而詩心化境,則是畫家營造山水意境,并付諸創(chuàng)作的最佳途徑了,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宋代大藝術家蘇軾評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是唐代詩、書、畫及音律并能的大師,他的”形者融靈,動者變心“便是詩畫合一感悟的典范。惲南田題畫云:”寫此云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紛,皆清淚也“、”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者無情“。故而,吳道子畫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勢若旋風,直抒胸臆;張璪作畫“毫飛墨噴,摔掌如裂,離合惝恍,忽生怪狀。",及至畫成,"投筆而起,為之四顧,若雷雨之澄霽,見萬物之情性"。
不論是唐初大小李將軍金碧山水對繪畫美升華的”煥爛求備“,還是唐末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山水畫南北畫派諸大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亦或北宋郭熙父子所著《林泉高致》等等,不言而喻,正是由于唐宋詩風大興,才帶來了繪畫的空前鼎盛。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畫合一,是中國繪畫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縱觀中國繪畫史,古代畫家在追求意象的象外之境中,貫穿了托物見志,亦即比興的詩化思維,然后運用筆墨這一獨特的語言形式進行整合,求得詩情畫意的相得益彰。正如南北朝時期的山水畫家王微在《敘畫》時發(fā)出的對中國畫由衷的賞愛之語:“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仿佛之哉!“在他看來,山水畫所體現(xiàn)出的自然之美是音樂和寶玉所無法企及的。更有宋朝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言:“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之本意也?!?/font>
畫家應當是感受和情感最為敏銳豐富的一類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豐富的感受,沒有詩人的情懷,意味著他并無資格當畫家。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懷,因為詩首先能夠凈化人的心靈,而那心靈,又恰恰詩化了世間萬象。我們相信,冥冥之中心與詩融合碰撞的璀璨靈光,必將沖破世俗的偏見,穿越時間的長河,把人間最優(yōu)美的文化傳播開來,激勵人們朝著高潔與和諧出發(fā)。
詩心化境,詩畫合一,必然會賦予中國繪畫更加豐富多彩的意蘊光輝!特賦詩贊曰:
情境交融孕詩篇,
詩心化境寫天然;
乍見春山開畫鏡,
妙得永恒在瞬間。
天游造化有佳境,
相由心生悟大千;
計白當黑空靈處,
便是我家桃花源!
趙德明
2015年12月2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