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步入晚年,都希望生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失有所濟、傷有所保,然而愿景很美好,但不是每個老人都能子孫繞膝,安享天倫之樂。
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已被老人自己推翻,他們不會跟兒女同住養(yǎng)老,而是選擇了獨居的生活方式。
可是有些老人固執(zhí)的認(rèn)為,含辛茹苦將孩子養(yǎng)大,到老那天必須住一起養(yǎng)老,同住才知道,那滋味真的不好受,看看這幾位過來人的經(jīng)歷。
劉阿姨今年62歲,老伴去世的早,一個人辛苦將兒子拉扯大,本以為退休可以安享晚年,但兒子不放心她一個人住,怕萬一有個閃失怎么辦?
讓她一起同住,順便幫忙帶帶孩子,這樣也不會覺得孤單,劉阿姨覺得挺好,不用天天掛念小兩口和孫子,哪成想住了不到一年,她跟兒子說:“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帶孩子辛苦她不怕,主要是小兩口做得過分,孩子一切開銷推給了她,家里日常生活開銷更是一分不掏,即使這樣做,也沒換來兒媳一個好。
對她不冷不淡的,覺得讓婆婆同住是盡了孝道,付出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她毅然決然回了自己的家,兒媳揚言,走出這個門,以后不要再來。
她笑笑說:“我一個月五千多退休金,會聯(lián)系養(yǎng)老院,放心不會再登門”。一個人的生活很是自在,經(jīng)常找老姐妹聊聊天,偶爾爬爬山,心情非常舒暢,再也不會去兒子家做帶薪的免費保姆。
柳大叔今年67歲,老伴兒65歲,兩人雖上了年紀(jì),但身體一直挺好,沒啥大毛病,但他自身有個毛病,當(dāng)了一輩子村官,養(yǎng)成了愛管閑事,說話大喇叭的習(xí)慣。
其實這種人沒啥壞心眼,性格豪爽熱情,他跟老伴說:“孩子們都在城里,想看看孫子和外孫太費勁,咱倆挨家住一段時間”。
去兒子家呆不到一個月,看不慣兒媳逼孩子學(xué)習(xí),跟兒子偷偷說:“孩子才10歲,逼得那么緊干嘛,這一天天的補習(xí)班,都把孩子補傻了”。
兒子卻說,你啥都不懂別摻和,還有說話聲音小點,這是城里不是農(nóng)村。
他氣得去了女兒家,呆了半個月跟老伴回家了,簡直待不下去,小兩口的工作性質(zhì)特殊,下班回來鉆到屋里不出來,孩子偶爾跟他說幾句話,還嫌他啥都不懂,讓他閉嘴別說話。
柳大爺說,我就想體驗一下同住養(yǎng)老好不好?現(xiàn)在知道了,人上了歲數(shù)只要生活能自理,千萬別和孩子同住,那滋味不好受。
霍阿姨今年70歲,年輕時和老伴兒種了一片林子,60歲那年,有人給了30萬買了去,老兩口很高興。
霍阿姨跟老伴兒商量,兒女外面打拼不容易,又是房貸車貸的壓力很大,咱們要適當(dāng)幫點。
給兒子拿了8萬,女人拿了6萬,孩子們倒是挺感激的,66歲那年,霍阿姨老伴兒去世,剩下她一個人,去了兒子家養(yǎng)老。
沒想到兒媳對她的態(tài)度,真是180度大轉(zhuǎn)彎,先前給錢笑臉相迎,現(xiàn)在一分錢不給,冷若冰霜,還時不時指桑罵槐,拿話擠兌她。
她去了女兒家,女兒倒是對她挺好,女婿卻不行,總是哭窮掙得太少,這家里開銷太大,哪天非得要飯不可,霍阿姨心軟,拿出五千塊錢做家用。
女婿立馬笑呵呵地說:“媽,你想吃啥盡管說,我親自下廚給你做”,不到三個月又恢復(fù)原樣,她看明白了,真是有錢才是娘,沒錢她啥也不是。
帶著傷心回到了家,好在那筆錢還剩下幾萬塊,只要身體沒啥大毛病,自己一人過挺好的,不能動那天再說!
黃大叔今年72歲,只有一個兒子,至從老伴一年前去世,兒子把他接到了家里,兩室一廳的房子,夫妻倆和孫女睡兩個大主臥,把他安排在了儲物間,放了一張單人床,旁邊都是雜七雜八的東西。
黃大叔大字不識幾個,唯一的愛好是看電視,每次去廳里開電視,沒看一會兒,兒媳立馬關(guān)掉,電視放這么大聲太吵人。
他跟兒子說:“給我買個小電視吧,放我這屋,省得打擾你們”,兒子說,這儲物間都是紙殼一些東西,萬一跑電著火怎么辦?
黃大叔郁悶憋出了病,住院花了幾千塊錢,兒媳很是不愿意,經(jīng)常甩臉色給他看,他實在受不了,偷著跑回了老家,兒子不知道報了案,查到他回去了。
氣得跟他發(fā)脾氣,你回來為什么不說一聲,再說讓旁人怎么看我,以為我不孝順呢?黃大叔流著眼淚說:“我想多活幾年,你走吧,我寧可死在家里,也不會去你家”。
黃大叔為人好,平時有點什么事,鄰居都會幫忙,他感嘆兒子雖親生,卻不如鄰里鄉(xiāng)親半分。
今日話題:你老了會和兒女同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