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大概發(fā)端于東漢末年。近代有許多學者認為,道教是因應佛教的傳入而產生的。道教之所以這么具有吸引力,一方面是它的養(yǎng)生學說,另一方面就是它的長生之道和修仙之道。道教養(yǎng)生的方面,有其科學的成分;對于其長生之道和修仙之道,未免參雜著許多神秘主義的成分。
作為人來說,從剛懂事開始就會為“老、病、死”所困惑;而道教恰恰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的這些終極困惑所存在的,這也就是道教之所以能長盛不衰的原因。
近些年來,玄幻小說、玄幻影視大行其道,究其根本,都是以道家、道教學說為支撐。這些作品里面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神往的名詞,比如太極開基、結金丹、大覺金仙等等。今天喜哥就給大家說一說,道教的太極開基、結金丹、大覺金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要了解以上三個名詞,就不得不說一下道家的煉丹思想。最開始的時候煉的是外丹,比如秦始皇、漢武帝等身邊就有許多煉丹的術士。也許是因為這些丹藥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后來發(fā)展到煉內丹。內丹就是以個人的身體作為鼎爐,以精和氣作為藥物,以神來燒煉;使精氣神凝聚為金丹;達到長生或成仙的效果。
內丹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陳摶、邵雍一脈的黃元吉。黃元吉,名裳,字元吉,清末道教內丹大家。其名出自《易經》坤卦六五爻,爻曰:黃裳,元吉。有傳說黃裳最早出自宋代,直到清代,大概活了六百多歲。這也是為何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把黃裳作為《九陰真經》創(chuàng)建者的出處。
黃元吉最大的貢獻是對《道德經》的注釋,這本書叫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為后世道家、道教學者所推崇。說實話,這本書由于是黃元吉口授、門人所錄而成,未免顯得繁冗瑣屑。啰嗦多了,就有點借題發(fā)揮的意思,尤其是書中所寫的道家修煉的口訣。但也正是這些口訣,把道教修煉內丹的方法以及名詞說的比較明白一點,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窺得一二。以下就和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太極開基?什么是結金丹?什么是大覺金仙?
一心端坐(也就是打坐),萬念悉捐(啥也不想),垂簾觀照(閉上眼界,意念內視)。意念內視什么地方呢?在心之下,腎之上,仿佛有個虛無窟子(大概在胸腹的中間最低的地方)。神神相照,呼吸長歸,任其一來一往。不頃刻間(我覺得是因人而異),神氣打成一片。任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不要意識到任何事物)。久之,恍恍惚惚,入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忽然一覺而動,即為太極開基。
道家的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人欲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的一個本來人在。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人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但此一覺猶如電光火石,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在毫厘間耳。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一覺而動十分關鍵,沒有“一覺而動”,一切都是徒勞。太極開基和結金丹似乎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太極開基強調的是結金丹的開始,結金丹強調的是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的結果。至于金丹的大小和質量,還需日后修行。
日后如何修煉?從無欲觀妙、有欲觀竅兩個方面下手。靜之又靜,定之又定,其中渾然無事,是謂無欲觀妙。氣機一動,雖有知而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而不存一動之想,有一心,無二念,是謂有欲觀竅。凡人有此妙竅,但不懂得直養(yǎng),即開即合,毫無所獲。至人在妙竅開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yǎng),不使須臾或離,所以直造無上根源,而成大覺金仙。
從以上可以看出,修煉的過程幾乎是重復太極開基的過程,只不過太極開基是為了結金丹,而修煉是為了讓金丹更完美。對于金丹的完善,似乎是為了通過量變而發(fā)生質變,最終覺悟,成為大覺金仙。
以上就是道教三個名詞的具體含義,聽起來十分神秘,做起來也是因人而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于普通人的修身養(yǎng)性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道教作為宗教來說,本就包含很多神秘主義的成份,也難免有封建主義的成份;所以各位讀者要以科學和事實為依據,仔細甄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