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聲音
(一) 聽聲音的內(nèi)容
1、聲音質(zhì)地。
2、語言表達情況。
(二)聲音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1、正常聲音
[臨床表現(xiàn)]發(fā)聲自然,音調(diào)和暢,言語清楚。
[臨床意義]見于常人。但是,由于人的形質(zhì)、稟賦不同,故正常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這是生理變化。另外,聲音與情態(tài)變化密切相關(guān),如因一時情感觸動所發(fā)的聲音亦屬正常范圍。
2、病變聲音
(1)發(fā)聲
[臨床表現(xiàn)]
聲音亢奮:發(fā)聲高亢有力,多言而躁動。
聲音低怯:發(fā)聲低微細弱,少言而沉靜。
聲重:鼻塞聲音重濁。
音啞和失音:聲音嘶啞者為音啞,發(fā)音不出者為失音。
鼾聲:昏睡不醒,鼾聲不絕,手撒遺尿。
呻吟:不自主呻吟而捫心或護腹。
驚呼:陣發(fā)驚呼,發(fā)聲尖銳,表情驚恐.
[臨床意義]聲音高亢,主實證、熱證。
聲音低怯:多虛證、寒證。
聲重:見于外感風寒濕諸邪。
新病音啞或失音,屬實證。多是外邪襲肺或痰濁壅肺,以致肺氣不宣,清肅失職所致。
久病音啞或失音,多屬虛證。常是精氣內(nèi)傷,肺腎陰虛,虛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損,聲音難出。
妊娠失音,多為胞胎阻礙腎之精氣不能上榮所致。
昏睡鼾聲不絕,伴手撒遺尿多是中風入臟之危證。
呻吟,捫心或護腹,多是胸脘或腹痛。
陣發(fā)驚呼,發(fā)聲尖銳,表情驚恐,多是驚風證。
(2)語言
[臨床表現(xiàn)]
譫語,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鄭聲:神識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xù),聲音低弱.
獨語,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則止,首尾不續(xù)。
錯語:語言錯亂,說后自知。
狂言,語言粗魯,語無論次,罵詈號叫,失去理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奪氣:言語輕遲低微,欲言不能復言。
[臨床意義]
譫語,多屬熱擾心神之實證。
鄭聲:屬于心氣大傷,精神散亂之虛證。
獨語:錯語均屬心氣不足,神失所養(yǎng)的虛證。
狂言:屬陽熱實證,多見于痰火擾心或傷寒蓄血證。
奪氣:是中氣大虛之證。
(3)呼吸
[臨床表現(xiàn)]
呼吸亢奮:呼吸氣粗而快。
呼吸不足:呼吸氣微而慢。
呼吸因難:呼吸微弱因難,氣來短促,不足以息。
喘癥:呼吸因難,短促急迫,甚者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喘有虛實之分,實喘發(fā)作急驟,氣粗聲高,息涌,惟以呼出為快;虛喘發(fā)病徐緩,喘聲低微,慌張氣怯,息短不續(xù),動則喘甚,但以引長一息為快。
哮癥:呼吸急促似喘,聲高斷續(xù),喉間痰嗚,往往時發(fā)時止,纏綿難愈。
臨床上哮、喘常并稱。但喘以氣息言,喘則未必兼哮,哮以聲響言,每與喘相兼。
上氣:肺氣不得宣散,上逆于喉間,氣道窒塞,呼吸急促;咳喘上氣,兼見時時吐濁,但坐不得臥;火逆上氣則感咽喉不利;或上氣多兼身腫。
短氣:呼吸氣急而短,不足以息,數(shù)而不能接續(xù),似喘而不抬肩,喉中無痰鳴聲。
少氣:呼吸微弱,短而聲低,虛虛怯怯,非如短氣之不相連續(xù),形體狀態(tài)一般無改變。
[臨床意義]
呼吸亢奮:為外感邪氣有余,屬實證、熱證。
呼吸不足:為內(nèi)傷正氣不足,屬虛證、寒證。
呼吸微弱困難,不足以息,為元氣大傷,陰陽離決之危證。
實喘:多屬肺有實熱或痰飲內(nèi)停。
虛喘,是肺腎虛損,氣失攝納所致。
哮癥:多因內(nèi)有痰飲,復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動伏飲而發(fā)。也有感受外邪,失手表散,束于肺經(jīng)所致?;蚓镁雍疂竦貐^(qū),或過食酸咸生冷,都可誘發(fā)。
咳逆上氣,是痰飲內(nèi)停胸膈;火逆上氣,是陰虛火旺;上氣多兼水腫為外邪束于皮毛,肺氣壅塞,水津不布。
短氣:當辨虛實,虛證多由肺氣不足;實證常因飲停胸中。
少氣:主諸虛不足,是身休虛弱的表現(xiàn)。
(4)咳嗽
[臨床表現(xiàn)]
主要辨咳聲質(zhì)地及痰液情況.
咳聲緊悶。
咳聲重濁,痰清稀。
咳聲清脆,干咳少痰或無痰。
咳聲不暢。
咳而聲低,痰多而易咳出。
咳聲不揚,痰稠色黃,不易咳出。
干咳無痰,或咳出少許粘液。
咳聲陣發(fā),發(fā)則連聲不絕,甚則嘔惡咳血,終止時作“鴛鴦叫聲”名曰頓咳。
咳聲如犬吠樣。
[臨床意義]
咳聲緊悶,多屬寒濕。
咳聲重濁,多是外感風寒。
咳聲清脆,多屬燥熱。
咳聲不暢,多是肺氣不宣。
咳而聲低,痰多而易咳出,是寒咳或濕咳或痰飲。
咳聲不場,痰稠色黃,不易咳出,屬于肺熱。
干咳,無痰或咳出少許粘液,是燥咳或火熱咳嗽。
頓咳,常見于小兒,是屬肺實,多由風邪與伏痰搏結(jié),郁而化熱,阻遏氣道所致。
白喉,咳聲如犬吠樣,多屬肺腎陰虛,火毒攻喉。
(5)嘔吐
[臨床表現(xiàn)]有聲有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聲無物,為于嘔。
[臨床意義]
吐勢徐緩,聲音微弱,吐物呈清水痰涎,多屬虛寒嘔吐。
吐勢較猛,聲音壯厲,吐物呈粘痰黃水,或酸或苦,多為實熱嘔吐。
嘔吐呈噴射狀,為熱擾神明。
反胃,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多因胃陽虛,或脾腎俱虛,不能消谷。
嘔吐膿汁,為胃癰。
(6)呃逆
[臨床表現(xiàn)]胃氣上逆,從咽部沖出,發(fā)出一種不由自主的“呃呃”沖擊聲。其聲音可有長短,高低和間歇時間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
[臨床意義]
新病呃逆:其聲有力,多屬寒、熱之邪客胃。
久病呃逆:聲低氣祛,為胃氣將絕之兆。
呃聲頻頻:連續(xù)有力,高亢而短,多屬實熱。呃聲低沉而長,音弱無力,良久一聲,多屬虛寒。
呃逆上沖,其聲低祛而不能上達咽喉或時鄭聲,為脾胃氣衰,虛氣上逆,屬虛寒證。
呃聲不高不低,持續(xù)時間短暫,呃后神清氣爽,為進食倉促,或偶感風寒,一時氣逆所致,可自愈。
(7)噯氣
[臨床表現(xiàn)]氣從胃中上逆,出于咽喉的一種聲音。其聲有高低,發(fā)作有快慢,并且布不同氣味。
[臨床意義]
噯氣酸腐,為宿食不消,胃脘氣滯。
噯聲響亮,頻頻發(fā)作,得噯與矢氣則脘腹寬舒,屬肝氣犯胃。
噯氣低沉,無酸腐氣味,為脾胃虛弱,多見久病或老人。
(8)太息
[臨床表現(xiàn)] 在情緒抑郁時,因胸悶不暢,引一聲長吁或短嘆后,則自覺舒適。
[臨床意義] 太息為情志病之聲,屬肝氣郁結(jié)之象。
(9)噴嚏
[臨床表現(xiàn)]氣從肺上沖于鼻發(fā)出的一種聲音。
[臨床意義]新病噴嚏,多因外感風寒。外邪郁表日久不愈,忽有噴嚏者,為病愈之佳兆。
(10)腸鳴
[臨床表現(xiàn)]腹中漉漉作響,為腸嗚。注意聲響的不同部位和性質(zhì)不同變化。
[臨床意義]
其聲在脘部,振動有聲,為痰飲留聚于胃。
其聲在脘腹,漉漉如饑腸,得溫、得食則減,受寒、饑餓時加重,屬中虛腸胃不實之病。
腹中腸嗚如雷,則屬風、寒、濕邪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