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躄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且因日久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砂l(fā)生于外感病,也可發(fā)生于內傷雜病,正氣不足是其主要原因,臨床當市證求國。
開始多有發(fā)熱,突然出現(xiàn)肢體軟弱無力.皮膚干,心煩,口渴,咳嗆咽干,小便黃少,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細數(shù)者,是肺熱傷津之痿躄。溫熱毒邪犯肺,肺熱傷津,不能敷布全身,筋脈失養(yǎng)故痿躄。
肢體痿軟無力,或兼微腫.麻木,尤以下肢為常見,或有發(fā)熱,小便黃少,舌苔黃膩,脈濡或數(shù)者,是濕熱浸淫之痿躄。濕熱內蘊,浸淫筋脈,久之筋脈失用故痿躄。
進行性下肢痿軟無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浮肢腫,面色不華,舌苔薄白,脈細者,是脾胃虛弱之痿躄。脾胃虛弱,健運失職,生化之源不足,筋脈失養(yǎng)故痿躄。
發(fā)病較緩,肢體痿軟無力,腰膝酸軟,并有眩暈耳鳴,遺精,或遺尿等癥,舌紅少苔,脈象細數(shù)者,是肝腎陰虧之痿躄。肝腎精血虧損,筋脈失于濡潤故痿躄。
痿躄,病名。痿之又名。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端貑?痿論》:“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p>
臌脹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蒼黃,甚至腹部青筋暴露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大多發(fā)生于疾病的后期,為重證。臨床當辨清屬虛屬實以指導治療。
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飲食減少,食后作脹,暖氣不爽,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者,是氣滯濕阻之臌脹。為肝脾不和,濕濁內阻,氣機阻滯所致。
腹大堅滿,脅腹攻痛,面色萎黃,甚則黯黑,或目黃膚黃,頭頸胸臂見蜘蛛痣,唇紫,煩熱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溏垢不爽,舌質紫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熱郁血瘀之臌脹。為濕熱壅滯,氣滯血瘀,瘀熱結于血分所致。
腹部脹滿,入暮較甚,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腫,小便短少,面色蒼黃或晄白,舌質淡紫,脈沉細而弦者,是脾腎陽虛之臌脹。脾腎陽虛,水濕不運,寒水停聚,故腹部脹滿。
腹大堅滿,甚則青筋暴露,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口燥,心煩,齒鼻時有衄血,小便短赤,舌質紅絳少津,脈弦細數(shù)者,是肝腎陰虛之臌脹。病久肝脾兩傷,進而傷腎,水氣不化,瘀血不行,故腹大堅滿,青筋暴露。
噎是指吞咽之時,梗噎不順;膈是指胸膈阻塞,飲食不下。噎可單獨出現(xiàn),但可以是膈的前驅癥狀,臨床常噎膈并稱。當辨清其性質,對治療有重要作用。
吞咽梗阻,胸隔痞悶隱痛,大便艱澀,口干咽燥,形體逐漸消瘦,舌紅,苔白膩,脈弦細者,是痰氣交阻之噎膈。肝氣郁結,兼有痰濕內阻,氣郁不暢,痰氣交阻于胸隔故噎隔。
胸隔疼痛,食不得下而復吐出,甚則水飲難下,大便堅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體,形體消瘦,肌膚枯燥,舌紅少津,或見瘀斑,脈細澀者,是瘀血內結之噎隔。瘀血內阻于食管,氣機升降失司,故噎隔。
胸隔疼痛,飲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氣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腫,舌淡少津,脈沉細弱者,是陽虛氣衰之噎膈。久病陰陽互損,中氣衰敗,升降失司故噎膈。
積聚
積聚是指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的一種病證。積是指固定不移,痛脹在一定的部位,有明顯的腫塊;聚是指攻竄作脹,痛無定處,塊物易聚易散。臨床當辨清積與聚的區(qū)別及性質。
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伴胸脅脹痛,時欲太息,舌紅,苔薄白,脈弦者,是肝郁氣滯之聚證。為肝氣郁結,氣機不利,升降失司,故腹中氣聚,攻竄脹痛。
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條狀物在腹部聚起,重則按之脹痛更甚,苔膩,脈弦滑,為食滯痰阻之聚證。為食滯于腸道或痰滯互阻,氣機不暢之聚證。
脅下有塊,軟而不堅,塊物固定不移,脹痛并見,舌暗或見瘀斑,苔薄,脈弦。為氣郁血阻之積證。肝氣郁結,氣機不利,脈絡不和,故脅下有塊,固定不移。
腹部結塊明顯,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呆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下,舌暗或見瘀斑,苔白或黃,脈細澀者,是氣滯血瘀之積證。為氣滯血瘀,瘀血內結,脈絡阻塞所致。
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脫形,飲食大減,舌質淡紫,或舌光無苔,脈細數(shù)或弦細者,是正虛瘀結之積證。為病久正氣虛衰,脈絡瘀阻故積塊堅硬。
昏迷,是指神志不清,不省人事,呼之不應的一種癥狀。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中均可出現(xiàn),多為重證。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握拳,胸隔喘滿,四肢欠溫,苔薄白,脈弦,由情緒刺激誘發(fā)者,是肝氣上逆之昏迷。為肝氣郁結,上擾清竅,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面色蒼白,口唇無華,四肢震顫,目陷口張鳴汗膚冷,呼吸微弱,舌淡,脈細無力者,是氣血虛之昏迷。失血過多,氣血不能上榮于清竅,故昏迷。
昏迷,伴壯熱或身熱夜甚,煩躁,譫語,舌蹇,肢厥,脈細數(shù)者,是心包證。肺衛(wèi)之邪或營分之邪,內陷心包,神無所主,故昏迷。
昏迷,伴日前潮熱,腹?jié)M硬痛,便秘,心煩,譫語,口渴喜飲,舌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者,是胃熱熏心之昏迷。里熱熾盛,胃熱熏心,神明被擾則昏迷。
突然昏迷,喉間有痰聲,或嘔吐涎沫,亦可因痰濁郁滯胸隔而無痰聲可聞者,舌苔白膩,脈滑或沉者,是痰濁內蘊之昏迷。痰濕內盛,蒙蔽清竅,神明被擾故昏迷。
昏迷,諺語,伴煩熱口渴,斑疹透露,或出血,小便黃赤,舌紅或綠,脈細數(shù)者,是營見證之昏迷。熱入營血,上擾神明,內陷心包,故神迷譫語。
昏迷,時清時昧,身熱不揚,時有譫語,舌紅,苔黃膩,脈儒數(shù)者,是濕溫之昏迷。為濕熱之邪蒙蔽清竅,心神被擾,故昏迷時清時昧。
昏迷時清時昧,伴浮腫,頭暈,面色無華,泛惡欲吐,口中時有氨味,舌淡胖,脈細者,是水腫之昏迷。為脾腎陽虛,濕毒內蘊,上擾神明,清竅蒙蔽,故昏迷時清時昧。
感受暑邪,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身熱,面赤,汗多,四肢欠溫,舌紅,苔薄黃,脈洪大,發(fā)于暑季者,是中暑之昏迷。為暑熱之邪郁蒸,上擾神明,清竅閉塞,故昏迷。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目張手撒,呼吸低微,二便失禁,舌淡,脈微欲絕者,是亡陽之昏迷。陰寒內盛,陽氣暴脫,神無所依,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身熱面赤,牙關緊閉,呼吸氣粗,或喉間有痰聲,舌紅,苔黃膩,脈弦者,是中風之昏迷。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清竅閉塞,故昏迷。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或發(fā)出鳴叫聲,或牙關緊閉,手足抽搐,舌苔白膩,脈弦滑者,是癇證之昏迷。痰濁內蘊,或肝風內動,上擾清竅,故昏迷。
昏迷呈一過性,常突然出現(xiàn),恢復也較快,伴頭暈頭昏,神疲乏力,胸悶,舌暗,或見瘀斑,脈弦細或結代者,是瘀血之昏迷。瘀血內停,氣血流行不暢,一時不能上榮于清竅,故昏迷。
抽搐,中醫(yī)稱為“瘛疭”。筋急引縮為“瘛”,筋緩縱伸為“疭”。凡筋脈拘急,手足時縮時伸,抽動不止者,稱“瘛疭”。抽搐的病因,臨床當辨別寒熱虛實的不同。
抽搐,甚則角弓反張,口噤,伴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無汗,苔白,脈浮緊者,是剛痙。為感受風寒之邪,筋脈受邪,氣血運行不利,筋脈失養(yǎng),則抽搐,甚則角弓反張。
抽搐,甚則角弓反張,口噤,伴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汗出,苔白,脈浮緩者,是柔痙。為感受風寒之邪,衛(wèi)陽不固,營不內守而外泄,筋脈失養(yǎng)所致。
抽搐,項背強,甚則臥不著席,口噤齡齒,手腳攣急,發(fā)熱,腹?jié)M,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沉實有力者,實熱結聚之抽搐。里熱熾盛津傷,熏灼筋脈,筋脈失養(yǎng),則抽搐,項背強,甚則臥不著席。
四肢抽搐,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牙關緊閉,舌強,口噤流涎,或面部肌肉抽搐,脈弦者,是破傷風病。為外傷或外邪侵襲,筋脈受邪,氣血不利,筋脈失養(yǎng)所致。
四肢抽搐,頸項強直,伴高熱,神昏,頭痛劇烈,嘔吐,軀體灼熱,四肢欠溫,舌紅,苔黃,脈洪或實者,是熱極動風之抽搐。為里熱熾盛,津液受損,筋脈失養(yǎng)所致。
四肢抽搐表現(xiàn)為手足顫動,伴眩暈欲仆,項強語謇,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甚則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舌紅,苔白或膩,脈弦有力者,是肝風內動之抽搐。為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筋脈失養(yǎng)所致。
四肢抽搐表現(xiàn)為手足蠕動,伴腰痛,腿膝酸軟,脅肋疼痛,午后潮熱,心煩,夢遺,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肝腎陰虛之抽搐。肝腎陰虛,精血不足,不能滋潤儒養(yǎng)筋脈所致。
四肢抽搐輕微,伴頭昏頭暈,面色晄白或萎黃,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動則汗出,唇甲淡白,舌淡,脈虛者,是氣血虛之抽搐。氣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筋脈,故抽搐。
四肢抽搐,頸項強直,頭痛如針刺,伴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質暗或紫,或有瘀斑,脈沉澀者,是瘀血之抽搐。是瘀血內阻,筋脈失養(yǎng),運行不利,故抽搐。
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牙關緊閉,時發(fā)時止,發(fā)生于小兒者,是驚風證。若伴有高熱驚厥,煩躁不安,突然發(fā)生者,是急驚風。為里熱熾盛,筋脈攣急所致。若發(fā)作緩慢,伴發(fā)熱,面色黃,懶言倦怠,昏睡或露睛,大便溏薄,脈虛者,是慢驚風。為氣血虛,筋脈失養(yǎng)所致。
不寐,也稱“失眠”,是指不能正常的睡眠。如不易入睡,或睡眠不穩(wěn),時寐時醒,甚則整夜不能入睡。
不寐一證與心、肝、脾、腎、胃等有關,臨床當辨明所在臟腑、及病證的虛實。
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脈細者,是心脾兩虛之不寐。
心脾兩虛,氣血虧損,不能儒養(yǎng)心神,故多夢易醒。
不寐心煩,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干津少,或夢遺,健忘,心悸,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火旺之不寐。腎陰不足,心火偏旺,心神不寧,故不寐心煩。
少寐多夢,或惡夢紛壇,心煩易怒,胸脅脹滿,頭痛,口苦,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是肝火上炎之不寐。肝氣郁結,化火上找所致。
不寐,或多夢易醒,胸悶脹滿,嘔惡,痰多色黃或白,食欲不振,苔白膩或黃膩,脈滑者,是痰濕內阻之不寐。痰濕內蘊,上擾神明,故不寐。——少寐多夢,易驚醒,平素膽怯,或情志抑郁,舌淡,脈弦細者,是心膽氣虛之不寐。心膽氣虛,心神不寧,故少寐多夢。
少寐或不寐,甚則徹夜不眠,伴神志錯亂,語言紊亂,時哭時笑,舌紅或暗,或有瘀斑,脈弦數(shù)者,是瘀熱乘心之不寐。血與熱相結,瘀熱上擾神明故不寐。
心悸是心中動悸不安的一種自覺癥狀,常伴有心慌、心煩不安等。嚴重者可發(fā)展為怔忡,表現(xiàn)為心中動搖不寧無休時。既可發(fā)生于外感病,也可見于內傷雜病。
心悸,怔仲,伴脈結代,胸悶不舒,發(fā)熱惡寒,頭痛,短氣,神疲乏力,苔薄白者,是外感所致的心悸。為外邪未解,內傳于心,心氣不足則心悸,征忡。
心悸氣短,胸悶或胸痛,兩顴紅,甚則唇與指甲青紫,或咳喘咯血,舌淡紫或有瘀斑,脈細或結代者,是痺病內傳于心之心悸。痹病不愈,內傳于心,血脈閉阻,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
心悸,征忡,善驚易恐,坐立不安,夢多失眠,不思飲食,舌淡,脈虛者,是驚恐神傷之心悸。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氣機過亂,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怔仲。
一心悸,怔仲,面色不華,頭暈、氣短,神疲乏力,或自汗出,四肢欠溫,舌淡,脈細無力者,是心氣血虛之心悸。為心氣血虛,不能儒養(yǎng)心,心失所養(yǎng)所致。
心悸不安,心煩失眠,頭暈目眩,耳鳴,口苦,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腎陰虛、心火旺之心悸。腎水不足無以制約心火,心火偏亢則心悸不安。
心悸不安,胸悶氣喘,形寒肢冷,一身盡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結代者,是陽虛之心悸。陽氣虛衰,水氣內停,上逆凌心,故心悸不安。
心悸胸悶,伴胸痛徹背,或向肩背放射,面色蒼白,唇青紫晦暗,舌暗紫,有瘀斑,脈澀或結代者,是瘀血之心悸。瘀血內阻,血行不暢,故心悸,胸痛。
心悸胸悶,伴胸痛隱隱,面色晄白,形體豐滿,泛惡,納呆,舌胖,苔白膩或潤,脈沉或結代者,是痰濕之心悸。痰濕內蘊,胸陽不振,血脈瘀阻,故心悸,胸痛隱隱。
眩暈,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fā)黑;暈是指頭暈,有旋轉或晃動感,一般統(tǒng)稱眩暈。臨床當辨清引起眩暈的病因及涉及的臟腑。
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頭暈、頭痛加劇,面色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或手足震顫,舌紅,苔薄黃,脈弦者,是肝陽上亢之眩暈。
為肝氣郁結,肝陽上亢所致。
眩暈耳鳴,頭痛頭脹,滿面通紅,日苦,目赤,心煩,脅痛,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shù)者,是肝火上炎之眩暈。為肝經(jīng)有熱,化火上炎所致。
眩暈,伴頭痛頭重,胸悶脘脹,脅肋疼痛,急躁易怒,肢體麻木,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濕熱內蘊之眩暈。濕熱內蘊,氣機不利,清陽之氣不升則眩暈。
眩暈,頭痛頭脹,目赤,面紅,脅痛,腰痛,腿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苔黃,脈弦細者,是肝腎陰虛、肝陽上克之眩暈。為肝腎陰虛,不能制約肝陽,肝陽上亢所致。
頭暈耳嗚,伴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神疲乏力,或遺尿遺精,看淡,苔白,脈沉細者,是腎陽虛衰之眩暈。腎主骨生髓,腎陽虛不能充養(yǎng)清竅,則頭暈耳鳴。
眩暈,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動則汗出,面色晄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虛者,是氣虛之眩暈。脾虛運化無力,中氣不足,不能上榮于頭目,故眩暈。
眩暈,伴面色無華,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失眠,口唇爪甲淡白,舌淡,苔少,脈細者,是血虛之眩暈。血虛儒養(yǎng)功能減弱,不能上榮于清竅,故眩暈。
眩暈,頭重頭痛,伴胸悶不舒,泛惡或嘔吐,肢體困倦,痰多,納呆,苔白膩,脈儒滑者,是痰濕之眩暈。“無痰不作?!?,痰濕中阻,清陽之氣不升則眩暈。
黃疸是指目黃、身黃、小便黃三癥狀。為肝膽功能異常所致,臨床當辨別陰黃與陽黃,以及病邪的性質偏盛與虛實。
黃疸,色澤鮮明如橘皮,伴發(fā)熱,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脹脅痛,大便不通.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熱重于濕的陽黃證。為濕熱內蘊,肝膽功能異常,膽汁外溢所致。
黃疸,色澤欠鮮明,伴發(fā)熱,頭痛頭重,身體困倦,胸脘痞悶,納呆,腹脹便溏,苔厚膩,脈濡者.是濕重于熱之陽黃證。濕熱內蘊,濕重于熱,故黃疸色澤欠鮮明。
黃疸,色澤鮮明,伴發(fā)熱惡寒,無汗.腹脹脅痛,大便不通,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浮數(shù)者,是陽黃兼表證。為表邪未解,濕熱內盛,膽汁外溢所致。
黃疸嚴重,色金黃,高熱煩躁,胸腹脹滿。神昏譫語,衄血便血或肌膚斑疹,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陽黃重證。為熱毒熾盛,不得外泄,內盛于里,肝膽功能異常所致。
黃疸,色澤鮮明,脅肋脹痛,脘悶腹脹,惡心曖氣,納食不馨,舌紅,苔白,脈弦者,是肝氣郁滯之陽黃證。為肝失疏泄,膽汁不循常道所致。
黃疸,色澤晦暗,納少脘悶,腹脹,大便不實,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膩,脈儒緩者,是寒濕阻遏之陰黃證。為寒濕之邪蘊滯中焦,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所致。
黃疸,色澤晦暗如灰色,伴煩躁不安,胸腹脹滿,四肢欠溫,冷汗,大便溏薄,甚則神昏譫語.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者,是陰黃重證。為寒濕內盛,陽氣虛衰,肝膽功能異常所致。
黃疸,肌膚不澤,神疲乏力,心煩,心悸.少眠,腹?jié)M納呆,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細者,此為虛黃。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膽功能異常所致。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是指排尿困難,尿量少,以及小便閉塞不通等癥狀。又稱“癃閉”。臨床當辨清病變所在的臟腑以及寒熱虛實的不同。
小便不利,或點滴而出,色黃赤,少腹脹滿,口渴不欲飲,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者,是濕熱蘊結之小便不利。為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所致。
小便不利,或小便閉塞,呼吸急促,咽干,煩渴欲飲,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熱邪壅肺之小便不利。為邪熱壅肺,肺失肅降,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尿量少,少腹?jié)M,發(fā)熱惡寒,口渴但喝水不多,苔薄白,脈浮者,是太陽蓄水證。為太陽之邪入里,膀胱氣化失司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伴發(fā)熱惡寒,咳嗽,晨起顏面浮腫,繼而周身浮腫,按之凹陷,舌苔白,脈浮數(shù)者,是水腫的風水證。為外邪侵襲,肺失宣肅,膀胱氣化失職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顏面四肢浮腫,以下肢凹陷性水腫為主,神疲乏力,肢冷便搪,身重腰酸,畏寒喜溫,舌淡胖,苔白,脈沉者,是陽虛水泛之小便不利。為陽氣虛,膀胱氣化功能失司所致。
小便不利,或刺痛,或頻數(shù)短澀,或少腹拘急,痛引腰部,或尿血,或尿中見砂石,苔薄,脈數(shù)者,是淋病之小便不利。為濕熱或結石等結于膀胱,氣化不利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伴壯熱,大汗出,口干煩躁,大便不通,舌紅,苔黃而干,脈洪大者,是熱病傷陰之小便不利。為邪熱熾盛,津液虧損,化源不足所致。
水腫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者。臨床除了辨明陽水與陰水之外,還當辨清所在的臟腑。
先見面目浮腫,然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量少;水腫發(fā)生前或發(fā)生時有外感的表證,如發(fā)熱惡寒,頭痛,肢節(jié)酸楚,咳嗽,咽痛,苔薄白,脈浮數(shù)等,是風水相搏之水腫。為風寒外襲,肺失宣肅,不能通調水道,膀胱氣化不利所致。
全身水腫,以腹部和下肢為主,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身體重而困倦,胸悶,泛惡,苔膩,脈濡者,是濕困脾臟之水腫。牌為濕困,運化失司,水濕浸漬肌膚故水腫。
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悶腹脹,納呆便溏,面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者,是脾陽虛之水腫。為脾陽虛衰,不能溫運水濕所致。
全身水腫,腰以下尤甚,腰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神疲乏力,面色灰滯或晚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細者,是腎陽虛之水腫。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利,則水濕內停而水腫。
全身浮腫,伴心悸,氣喘,不能平臥,肢冷,畏寒,尿少,面色蒼白或青紫,舌苔淡白,脈沉細或結代者,是心腎陽虛之水腫。為心腎陽虛,不能溫運水氣所致。
全身浮腫,心悸氣喘極為嚴重,不能平臥,煩躁不安,大汗,四肢厥冷,小便少,苔白潤,脈沉細欲絕者,是陽虛欲脫之水腫,屬危重證。為陽虛陰盛,水氣泛濫所致。
面色晦滯而浮腫,精神萎靡,胸悶腹脹,納呆,惡心嘔吐,尿少,心悸氣短,甚則煩躁不寧,昏迷不醒,抽搐驚厥,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者,是陰陽兩虛,濕毒內蘊之水腫。為陰陽兩虛,濕毒內蘊,水氣泛濫所致。
遍身浮腫,起病緩慢,晨起頭面較甚,午后下肢較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胖,苔薄膩,脈濡者,是脾虎之水腫。又稱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為飲食失調,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所致。
泄瀉
泄瀉,又稱“腹瀉”、“下利”。指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則如水樣。當辨清病邪性質,病變部位及寒熱虛實的不同。
腹痛腸鳴,大便清稀,甚則如水樣,伴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苔白或白膩,脈浮數(shù)者,是寒濕之泄瀉。寒濕之邪侵襲腸胃,升降失司,傳導失職,故泄瀉。
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如水注,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者,是濕熱下注之泄瀉。為濕熱下注大腸,傳導失司所致。
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痞滿,曖腐酸臭,苔垢膩,脈數(shù)者,是食滯腹瀉。
為暴飲暴食,食阻腸胃,氣機不利,腸道傳化失司所致。
大便時溏時瀉,谷食不化,反復發(fā)作,稍進油膩食物,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食欲不振,食入作脹,神疲乏力,看淡,苔白或白膩,脈虛者,是脾胃虛弱之泄瀉。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腸道傳化失司所致。
腹瀉常于黎明前出現(xiàn),臍周作痛,腸鳴即瀉,形寒肢冷,喜熱飲,舌淡,苔白,脈沉細,常發(fā)生于老年人者,是腎陽虛衰之泄瀉,又稱“五更瀉”。為脾腎陽虛,關門不利,腸道傳化失司所致。
常于精神刺激、情緒緊張時,即發(fā)生腹痛腹瀉,平時常有胸脅痞滿,暖氣等,舌淡紅,苔白,脈弦者,是肝氣乘脾之泄瀉,乃肝脾不和之證。為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氣機不調所致。
潮熱,譫語,腹?jié)M脹痛,瀉下黃臭糞水,脈沉實有力,青紅,苔黃膩者,是熱結旁流之腹瀉。腸胃有實熱之邪結聚,氣機不利,腸道傳化失司,故瀉下黃臭糞水。
腸嗚下利,胃脘不舒,惡心嘔吐,發(fā)熱,飲食不節(jié),腹痛,苔白膩,脈弦者,是痞證之腹瀉。為寒熱錯雜,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腸道傳化失職所致。
泄瀉表現(xiàn)為里急后重,伴發(fā)熱,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熱毒內蘊之泄瀉。濕熱熱毒內蘊,腸胃氣機升降失司,氣機不利,故泄瀉里急后重。
腹瀉長期不愈,便膿血,色淡,滑脫不禁,四肢欠溫,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沉者,是脾腎陽虛之腹瀉。脾腎陽虛,寒濕內阻,關門不利,傳化失司,故腹瀉呈滑脫不禁。
下利完谷不化,四肢厥冷,惡寒蜷臥,舌淡,苔白,脈微細者,是陽虛陰盛之泄瀉。腎陽虛衰,陰寒之邪內盛,不能蒸騰腐熟水谷,故下利完谷不化。
突然上吐下瀉并作,伴發(fā)熱惡寒,腹痛,煩躁不安,口渴欲飲,苔白,脈浮或沉者,是霍亂之泄瀉。為外邪侵襲,腸胃受損,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所致。
—一發(fā)病急驟,高熱,頭痛,煩躁,口渴,腹痛劇烈,下利膿血,多為紫紅色或血水狀,甚則昏迷痙厥,舌紅絳,苔黃燥,脈滑數(shù)者,是疫毒之泄瀉。疫毒侵襲,重灼腸道,脈絡受損,故下利膿血,多為紫紅色或血水狀。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過長,常數(shù)日一行。為腸道傳化失司引起,臨床當辨清涉及的臟腑及寒熱虛實的不同。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面赤,發(fā)熱,腹?jié)M脹痛,心煩,口干,舌紅,苔黃燥,脈滑實者,是實熱之便秘。實熱之邪結于腸胃,腑氣不通故便秘。
大便秘結,伴曖氣頻作,胸脅痞滿,食欲不振,腹脹,苔薄膩,脈弦者,是肝氣郁滯之便秘。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健運失職,傳導失司故便秘。 大便秘結或大便困難,需臨廁努掙,便后疲乏,或汗出短氣,面色晄白,看淡,苔薄白,脈虛者,是氣虛便秘。中氣不足,推動作用減弱,大腸傳導無力則便秘。
大便秘結或艱澀難下,伴面色無華,心悸,頭暈,口干喜飲,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血虛便秘。
津血虧損,腸道失于儒養(yǎng),傳導不利則便秘。
大便秘結,腹?jié)M腹痛,伴四肢欠溫,畏寒,腰膝酸冷,小便清長,喜溫,舌淡,苔白,脈沉實者,是寒實便秘。為寒實之邪結于腸胃,腸道傳導失司,腑氣不通所致。
大便秘結,或大便干結細小,或如羊糞,伴口干唇燥,喜飲,舌紅,苔少,脈細者,是腸燥便秘。為陰虛津傷,腸液枯少,腸道傳導失司,故便秘。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從口中吐出。多由外感,內傷,或飲食不節(jié)等引起,臨床當辨清寒熱虛實的不同。
突然嘔吐,來勢較急,伴惡寒發(fā)熱,頭痛,或胸悶不舒,心中懊(忄農(nóng)),胃脘疼痛,腹瀉,苔白,脈浮數(shù)者,是外邪犯胃之嘔吐。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嘔吐酸腐,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曖氣厭食,吐后舒暢,大便或溏或秘,苔厚膩,脈滑實者,是食滯嘔吐。為暴飲暴食,中焦氣機阻滯,胃氣上道所致。
嘔吐酸腐,脘腹脹滿,伴脅肋滿痛,郁悶不舒,曖氣頻多,舌紅,苔薄膩,脈弦者,是肝氣犯胃之嘔吐。為肝氣郁結犯胃,胃氣上道所致。
嘔吐痰涎或清水,伴胃院痞滿,納差,頭眩心悸,苔白或潤,脈沉者,是飲停中焦之嘔吐。氣化不利,飲停中焦,升降失司,則嘔吐痰涎或清水。
胃脘不舒,食入作脹,甚則惡心嘔吐,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口渴,喜溫,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弱者,是脾胃虛弱之嘔吐。脾胃虛弱,健運失司,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
嘔吐反復發(fā)作,或為干嘔,口干欲飲,饑而不欲食,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胃陰不足之嘔吐。
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中焦氣機升降失司則嘔吐。
干嘔,吐涎沫,巔頂痛,四肢欠溫,納呆喜溫,苔白膩,脈沉者,是肝胃虛寒之嘔吐。為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
惡心嘔吐,心下痞滿,腸鳴下利,舌紅,苔黃,脈弦者,是痞證之嘔吐。為寒熱錯雜,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所致。
疼痛是病人的自覺癥狀,也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從部位分有頭痛、胸脅痛、胃院痛、腰痛、腹痛,肌肉關節(jié)痛等,且有臟腑、經(jīng)絡、氣血、陰陽及寒熱、虛實之不同。
頭痛
可發(fā)生于許多疾病中,臨床可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兩類。
頭痛,波及頸項,伴惡風寒,全身骨節(jié)疼痛,得包裹頭部,苔薄白,脈浮緊,多發(fā)作于吹風受涼后,是風寒頭痛。為外感風寒之邪,寒主收引,經(jīng)脈不利則頭痛。
頭痛,伴發(fā)熱,惡風寒,汗出,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是風熱頭痛。為感受風熱之邪,上擾清竅,故頭痛。
頭痛如裹,肢體困重,惡寒發(fā)熱,胸悶,納呆,苔白膩,脈儒,陰雨天尤甚者,是風濕頭痛。為感受風濕之邪,濕邪粘膩重濁,上擾清竅則頭痛如裹。
頭痛以前額為甚,伴發(fā)熱,汗出,口渴,煩躁,舌紅,脈數(shù)或洪大者,是陽明頭痛。前額為陽明經(jīng)循行部位,熱邪侵襲陽明經(jīng),循經(jīng)上炎則頭痛,以前額為甚。
頭痛以兩側為甚,伴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日苦,咽干,目眩,脈弦細者,是少陽頭痛。頭部兩側為少陽經(jīng)循行部位,熱邪侵襲少陽經(jīng),循經(jīng)上炎則頭痛,以兩側為甚。
頭痛以巔頂為甚,伴惡心,吐涎沫,畏寒,四肢欠溫,舌淡,脈弦者,是厥陰頭痛。巔頂為厥陰經(jīng)到達之部位,寒邪侵襲厥陰經(jīng),濁陰上逆則巔頂痛。
頭痛頭脹,伴耳鳴,目糊,面赤,失眠,健忘,肢體麻木或振顫,舌紅,苔黃,脈弦細者,是肝陽上亢頭痛。肝陽上亢,清竅被擾,故頭痛頭脹。
頭痛且脹,伴胸脘痞滿,身重肢倦,惡心,吐痰沫,苔白膩,脈弦滑者,是痰濁頭痛。痰濁上蒙,清陽不升,則頭痛且脹。
頭痛隱隱,伴體倦乏力,少氣懶言,勞累則加劇,面色晄白,納差,舌淡,脈虛者,是氣虛頭痛。中氣不足,元神之府失養(yǎng)則頭痛隱隱。
頭痛經(jīng)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是血瘀頭痛。瘀血內停,經(jīng)脈流行不暢,則頭痛固定不移。
頭痛隱隱,伴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無華,舌淡,脈虛者,是血虛頭痛。為血虛陰虧,不能上榮于清竅,則頭痛隱隱。
頭痛偏于一側,或左或右,其痛暴作,痛勢甚劇,痛解如常人,脈弦者,是偏頭痛。為肝經(jīng)有邪,風火上擾所致。
頭痛呈空痛,伴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少苦,脈沉細無力者,是腎虛頭痛。腦為髓之海,腎精不足,則頭腦空痛。
頭痛頭脹,伴顏面腫大,面發(fā)皰瘡,發(fā)熱,咳嗽,咽干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者,是大頭瘟。為熱毒上壅,經(jīng)脈不利,故頭痛頭脹。
胸脅痛
胸痛是指胸部疼痛,包括上焦心肺兩臟所居的部位,脅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主要與肝膽有關,臨床常并稱為胸脅痛。有虛實寒熱之不同。
胸痛,痛徹肩背,伴心悸,氣短,甚則喘息不能平臥,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欠溫,苔白,脈沉遲者,是胸陽痹阻之胸痛。為胸陽不振,氣機閉阻所致。
胸痛,且牽引肩背,伴喘促,咳嗽,痰多色白,納差,苔白膩,脈沉弦者,是痰濕胸痛。為胸陽不振,痰濕內蘊所致。
胸痛,呈刺痛不移,伴胸悶不舒,舌暗,脈澀或結代者,是血瘀胸痛。為胸陽不振,瘀血內阻所致。 胸脅痛以脅痛為主,攻竄不定,與情志有關,急躁易怒,失眠,暖氣,苔薄白,脈弦者,是氣滯胸脅痛。為肝氣郁結,經(jīng)脈不利所致?!赝窗榭人?,氣喘,咳吐腥臭膿痰,惡寒發(fā)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者,是痰熱壅肺之胸痛為痰熱壅肺,肺氣不利所致。
胸脅脹痛,每逢咳唾牽引疼痛加劇,肋間脹滿,轉側不利,苔白膩或潤,脈沉弦者,是懸飲胸痛。
為飲停胸脅,經(jīng)脈不利所致。
胸部疼痛,伴干咳少痰,咳血或痰中帶血,午后潮熱,顴紅,盜汗,舌紅,脈細數(shù)者,是肺陰虛胸痛。為肺陰不足,虛熱內擾,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
脅部隱痛綿綿,伴頭暈目眩,五心煩熱,神疲乏力,勞累更劇,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肝陰虛脅痛。為肝陰不足,虛火內擾,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
脅痛不舒,伴發(fā)熱,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目赤,小便黃,或黃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者,是肝膽濕熱之脅痛。為肝膽濕熱,肝絡失和所致。
左側胸痛隱隱,伴心悸怔仲,氣短懶言,面色晄白,失眠,舌淡,脈虛或結代者,是心氣虛胸痛。
為心氣不足,氣血運行不利所致。
腰痛
是指腰的一側或兩側疼痛。腰為腎之府,故與腎的關系較密切。感受外邪或內傷均可導致腰痛。
腰部冷痛重著,每遇陰雨,寒冷加劇,活動不利,遇熱痛減,畏寒,四肢欠。,舌淡,苔白膩,脈緊者,是寒濕腰痛。為寒濕阻滯經(jīng)絡,氣血流行不暢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
腰痛以酸軟為主, ,伴膝腿無力,勞累加劇者,是腎虛腰痛。偏陽虛者,還可見面色晄白,四肢欠溫,少腹拘急,舌淡,脈沉細,為腎陽虛損,溫煦作用減弱所致。偏陰虛者,還可見心煩失眠,面色潮紅,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為腎陰不足,經(jīng)脈失于滋養(yǎng)所致。
腰髖疼痛,痛處有熱感,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細數(shù)者,是濕熱下注之腰痛。為濕熱下注,經(jīng)脈不利所致。
腰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輕則活動不利,重則難以轉側,多有外傷史,舌暗,脈細者,是瘀血腰痛。為瘀血阻滯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腰痛位于后側或一側,呈刺痛或鈍痛,伴小便澀痛,尿中時夾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斷,或尿中帶血,排石后痛減,苔薄白,脈弦者,是石淋腰痛。為濕熱蘊結成石,經(jīng)脈不利所致。
胃脘病
是指上腹部疼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熱敷痛減,嘔吐清水,四肢欠溫,喜熱飲,苔薄白,脈沉者,是寒邪侵犯胃腑之胃脘痛。常與飲食生冷有關,寒邪侵襲,胃脘拘攣則痛。
胃脘脹問,甚則疼痛,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舌紅,苔厚膩,脈滑者,是食滯胃脘痛。為飲食過多,食物停留,胃失和降,氣機不暢所致。
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暖氣,吞酸,納呆,大便不暢,苔薄白,脈弦者,是肝氣犯胃之同脘痛。為肝部氣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司所致。
胃脘痛隱隱,空腹時尤甚,得食則舒,喜溫喜按,或泛吐清水,四肢欠溫,大便溏薄,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者,是脾胃虛寒之胃脘痛。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機不利則胃脘痛隱隱。 胃脘疼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或刀割,食后更甚,大便色黑,或嘔血,舌暗,有瘀斑,脈沉澀者,是血瘀胃脘痛。為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則痛。
胃脘疼痛伴熱感,納差。食后作脹,口渴,五心煩熱,大便于結,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胃脘痛。胃陰不足,津液虧損,失于滋養(yǎng)則胃院痛。
胃脘灼熱疼痛,伴口干喜冷飲,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胃熱之胃脘痛。為熱邪蘊結胃脘,經(jīng)脈不利,氣機失和所致。
胃脘疼痛,伴振水聲,面色晄白,畏寒,四肢欠溫,或吐清水,納差,舌淡,苔薄白,脈沉者,是飲停中焦之胃脘痛。飲停中焦,陽虛水液不得輸布,經(jīng)脈不利則胃脘痛。
腹痛
是指胃院以下腹部的疼痛。凡腹腔內臟器的病變多可導致腹痛,臨床當辨別腹痛所在之臟腑,以及寒熱虛實之區(qū)別。
脘腹脹痛,攻竄不定,或牽引少腹痛,胸悶暖氣,癥情常因情志變化而改變,苔薄,脈弦者,是氣滯腹痛。為肝氣郁結,氣機阻滯,經(jīng)脈不利而腹痛。
腹部疼痛,痛點固定,拒接或觸痛,或按之有痞塊,經(jīng)久不愈,舌暗。
出血是指血不循經(jīng),溢出脈道而見出血癥狀。臨床上根據(jù)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嘔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熱虛實之別。
衄血
是指鼻腔、齒齦、耳及皮膚等部位的出血癥狀。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咽部干燥,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少痰,口渴喜飲.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者,是風熱或燥邪犯肺之鼻衄,中醫(yī)又稱之為“紅汗”。肺開竅于鼻,外邪犯肺,肺熱移行鼻竅,灼傷脈絡則鼻衄。
鼻腔出血,量較多,色鮮紅,伴口渴喜飲,口臭,大便不通,齒齦腫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胃熱鼻衄。胃脈起于鼻,胃熱循經(jīng)上炎,灼傷脈絡則鼻衄。
鼻腔出血,量少,伴咳嗽,痰少而稠,盜汗,午后低熱,頭昏,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鼻衄。肺腎陰虛,津液虧損,虛火上炎,灼傷脈絡則鼻衄?!乔怀鲅?,量少,伴煩躁易怒,目赤,頭痛頭脹,脅痛,舌紅,脈弦數(shù)者。是肝火之鼻衄。肝郁化火,灼傷脈絡則鼻衄。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內或鼻外見小癤腫,紅腫熱痛,成熟后頂部見膿血,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鼻癤之鼻衄。為熱毒之邪壅于鼻部,熱傷脈絡所致。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孔赤癢,潰破生瘡、疼痛,舌紅,脈數(shù),發(fā)于小兒者,是鼻疳之鼻衄。為上焦有熱,或熱邪犯肺,移于鼻,脈絡灼傷所致。
齒齦出血(又稱“牙衄”),量少,色鮮,伴齒齦紅腫熱痛大便不通,口臭,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胃熱齒衄。為胃腸實熱之邪,上行灼傷脈絡所致。
齒齦出血,量少,色淡,伴齒齦腫痛或齒齦動搖,口干喜飲,頭暈耳嗚,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腎虛火旺齒衄證。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損傷脈絡所致。
肌膚見瘀點瘀斑,或見紫癜,伴頭眩頭昏,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怔忡,舌淡,脈細無力者,是氣虛衄血證。氣虛,氣不攝血,血不循經(jīng)所致。
外耳道出血,伴耳部疼痛如錐刺,發(fā)熱,頭痛,或流膿血,舌紅,脈數(shù)者,是耳療、耳輔之衄血。為熱毒壅結耳部,損傷脈絡所致。
女性經(jīng)期或經(jīng)前經(jīng)后見鼻衄,為“倒經(jīng)”或“逆經(jīng)”。是經(jīng)期血熱妄行所致。
嘔血
是指血液從口腔吐出,可夾有食物,主要是胃和食道的病變。有虛實寒熱之分。
嘔血,色紫或暗,夾有食物,伴脘腹疼痛脹悶,口干,口臭,大便干結,色黑,苔黃膩,脈數(shù)者,是胃熱嘔血證。胃熱熾盛,迫血妄行,氣機升降失司,血熱灼傷脈絡所致。
嘔血,色淡或暗,伴胃脘疼痛,喜溫喜按,面色蒼白,四肢欠溫,大便呈柏油狀,舌淡,脈細者,為脾虛嘔血。脾氣虛,固攝無力,血不循經(jīng)所致。
嘔血,色紫或鮮紅,可夾有胃內容物,伴頭痛頭脹,脅痛,口普,心煩易怒,舌紅,脈弦數(shù)者,是肝火犯胃之嘔血。肝氣郁結,化火犯胃,灼傷脈絡則嘔血。
咳血
是指血液從呼吸道隨痰咳出??梢允茄z、血點、或血塊,或呈泡沫狀,與肺關系密切,有外感與內傷之分。
痰中帶血絲,伴干咳少痰或無痰,鼻燥咽干,口渴喜飲,發(fā)熱微惡風寒,青紅,苔少而干,脈數(shù)者,是燥熱犯肺。燥熱之邪侵襲肺臟,灼傷肺絡所致——痰中帶血絲,伴咳嗽,痰多色黃,口渴,咽痛,發(fā)熱惡風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是風熱犯肺或邪熱壅肺證。為熱邪侵襲肺臟,灼傷脈絡所致。 咳血,色鮮紅,或呈血塊,伴形體消瘦,午后潮熱,盜汗,顴紅,咳嗽,痰多色黃,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肺癆咳血。為肺陰不足,虛火內擾,損傷肺絡所致。
咳血或痰中帶血,伴咳嗽,引胸脅痛,煩躁易怒,胸悶,口干,口普,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是肝火犯肺之咳血。為肝火犯肺,灼傷脈絡所致。
咳血或血中帶泡沫,量多,伴喘息不得臥,胸悶,心悸怔忡,顴紅,咽喉干燥,舌紅,脈細數(shù)或結代者,是心肺氣陰兩虛之咳血。氣虛則攝血無力,陰虛火旺則灼傷肺絡。
便血
是指血液從肛門排出,可隨大便排出,如黑便,柏油樣便,也可完全呈鮮血。
便血呈黑使或柏油樣大便,伴神疲乏力,胃脘隱痛,納呆,舌淡,脈細者,是脾胃虛寒之便血。為中氣不足,牌不統(tǒng)血所致。
便血,色鮮紅,伴肛門疼痛或腫脹,或有痔核、肛裂,是痔瘡之便血。為濕熱蘊結,灼傷脈絡。
便血,色鮮紅伴小便色黃,大便秘結,口苦,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腸風下血。為熱邪灼傷腸絡,血不循經(jīng)所致。
尿血
是指血液從尿中排出,常與尿液一起排出,又稱溲血。
尿血鮮紅,伴尿道灼熱,心煩,失眠,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痛,脈數(shù)者,是心火下移小腸之尿血。為熱傷脈絡所致。
尿血或夾有血塊,伴小便刺痛熱澀,心煩,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血淋。為濕熱下注膀胱,血熱妄行所致。
尿血夾有砂石,小便不暢,或排尿中斷,窘迫難忍,腰痛或放射痛,苔薄黃,脈數(shù)者,是石淋。為濕熱下注,蘊結成石,損傷脈絡所致。
尿血,伴小便短赤,目眩耳嗚,腰腿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火旺之尿血。腎陰虛,虛火旺,灼傷脈絡則尿血。
小便頻數(shù)帶血,色淡紅,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差,舌淡,脈虛者,是氣不攝血證。為脾氣虛,統(tǒng)攝無權,血不循經(jīng)。
崩漏
是指女性非行經(jīng)期間,陰道大量出血;
或出血淋漓不斷。量多勢急者稱“崩”,量少綿延者稱“漏”——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色淡,伴面色蒼白,心悸,氣短,懶言,四肢欠溫,納差,舌邊齒印,苔薄潤,脈細者,是心脾氣虛之崩漏。脾氣虛,統(tǒng)攝無權,沖任不固而下血。
陰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斷,色鮮紅,伴頭暈耳鳴,腰腿酸軟,顴紅,盜汗,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腎陰虛之崩漏。為腎陰不足,沖任失調,血不循經(jīng)而崩漏。
陰道出血淋漓不斷,或下血量多,兼有瘀塊,少腹疼痛,舌暗紅,脈弦者,是血瘀之崩漏。淤血阻滯脈絡,血不循經(jīng)則崩漏。
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色鮮紅,伴心煩易怒,胸脅脹痛,口干喜飲,目眩,舌紅,苔黃,脈弦,是肝郁化火之崩漏。肝氣郁久化火,沖任失調。
脈絡受損則崩漏。
陰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色紅質稠,伴小便短赤,口渴,神疲乏力,大便秘結或溏泄,苔黃膩,脈數(shù)者,是濕熱下注之崩漏。濕熱下注,迫血妄行,脈絡受損則崩漏。
氣喘是指呼吸急促,呼多吸少,甚則張口抬肩等,為臨床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見之癥狀。與肺、腎關系較密切,有寒熱虛實之分。
氣喘伴咳嗽,咯痰,胸悶,發(fā)熱惡寒,汗出或無汗,苔薄白,脈浮緊者,是風寒襲肺證。為風寒之邪束肺,肺失宣肅,肺氣不利所致。
氣喘伴咳嗽,咯黃痰質稠,甚則鼻翼煽動,發(fā)熱惡寒,口渴欲飲,汗出,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是風熱犯肺證。為風熱之邪犯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致。
氣喘,呼吸氣粗,伴咳嗽,吐大量泡沫痰,納差,惡心,胸悶,苔白膩,脈滑者,是痰飲壅肺證。為肺有痰飲,肺氣不利所致。
氣喘,甚則張口抬肩,難以平臥,伴咳嗽吐泡沫痰,苔白膩,脈滑,每因新感外邪而發(fā),或證情加重者,是寒飲停肺證。為肺有宿痰,新邪引動宿痰,肺氣不利所致。
氣喘伴咳嗽疾少,神疲乏力,語言低微,自汗氣短,咽喉干燥,舌淡,苔少,脈虛者,是肺虛氣喘證。為肺氣虛,肅降失司所致。
氣喘伴胸脅脹滿,咳嗽牽引疼痛,苔白,脈沉弦者,是懸飲病。為痰飲停于肺,肺氣不利所致。
氣喘,呼多吸少,勞累加劇,甚則張口抬肩,伴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欠溫,面青或黧黑,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者,是腎不納氣證。為腎氣虛,攝納無權,肺氣不利所致。
咳嗽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常由外邪侵襲肺臟,或雜病臟腑功能失調,影響到肺,肺氣不利所致。故咳嗽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
咳嗽件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脈浮者,是外感風寒咳嗽。為風寒之邪侵襲肺臟,肺失宣肅所致。
咳嗽伴惡寒發(fā)熱,口渴,咽痛,汗出,痰黃而稠,咯之不爽,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者,是外感風熱咳嗽。為風熱之邪犯肺,肺失情肅所致。
咳嗽呈陣咳,伴咳引胸脅痛,痰少或痰稠,面赤咽干,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者,是肝火犯肺咳嗽。為肝火犯肺,肺氣不利所致。
咳嗽伴痰多,色白,胸皖痞滿,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苔白膩,脈儒滑,是痰濕犯肺咳嗽。為脾虛生濕,濕聚成痰,上貯于肺,肺氣不利所致。
咳嗽伴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動則汗出,舌淡,脈虛者,是肺氣虛咳嗽。為肺氣虛弱,宣肅失職所致。
咳嗽伴吐膿痰,味腥臭,胸痛,發(fā)熱,甚則寒戰(zhàn),煩躁,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者,是肺痛咳嗽。為熱毒壅于肺,蘊痰成膿所致。
咳嗽伴吐濁涎沫,形體消瘦,乏力氣短,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者,是肺痿咳嗽。為肺陰不足,肺失濡養(yǎng)所致。
咳嗽伴無痰,或痰少,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午后低熱,盜汗,口渴,咽燥,舌紅,苔少而光,脈細數(shù)者,是肺陰虛咳嗽。為肺陰虛,津液虧損,虛火灼傷脈絡,肺氣不利所致。
咳嗽陣作,伴少痰或無痰,咽燥咽癢,口干,鼻燥,發(fā)熱微惡風寒,咳甚則胸痛,苔薄黃而干,脈浮數(shù),發(fā)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肺咳嗽。為燥熱之邪犯肺,津液受損,宣肅失司所致。
是指人體患病狀態(tài)下的異常出汗??煞譃槿沓龊古c局部出汗兩類。
全身出汗
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均可出現(xiàn)全身出汗。外感熱病感受風、寒等外邪,導致營衛(wèi)功能失常,或熱盛迫津外泄,均可出汗。內傷雜病為陰陽失調而導致出汗。
出汗,汗量較少,伴發(fā)熱惡寒,身痛,脈浮緩者,是太陽中風證。為風寒之邪襲表,營衛(wèi)不和所致。
出汗,汗量多,伴壯熱,惡熱,煩渴喜冷飲,面赤,舌紅,苔黃,脈洪大者,是陽明經(jīng)證或氣分熱盛證。為里熱熾盛,迫津外泄所致。
出汗過多,畏寒,小便短少,或排尿困難,四肢微拘急,關節(jié)屈伸不利者,是陽虛漏汗證。為發(fā)汗太過,表陽虛,固攝功能減弱所致。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呼吸喘促,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是亡陽證。為陽氣大虛欲脫所致。
先惡寒寒戰(zhàn),煩躁不安,然后發(fā)熱汗出者,是戰(zhàn)汗。為邪正相爭所致。
出汗,汗量多,連綿不斷,伴煩渴,壯熱,胸院痞悶,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發(fā)于暑季者,是暑熱證。為熱盛迫津外泄所致。
睡時出汗,醒則汗止,伴腰膝酸軟,腰痛,或夢遺滑精,五心煩熱,舌紅少苦,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盜汗證。為陰虛營不內守所致。
動則汗出,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晄白,舌淡,脈虛者,是氣虛自汗證。為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所致。
局部出汗
是指出汗部位不均,某一區(qū)域有汗,某一區(qū)域無汗。
1.頭汗出:僅指頭部汗出,余處無汗或少汗。
頭汗出,余處無汗,伴發(fā)熱,身重體倦,胸悶,舌紅,苔黃,脈數(shù)者,是熱盛汗出證。為里熱蒸騰,氣機不利所致。
頭汗出,余處無汗,伴身目發(fā)黃,小便不利,腹?jié)M,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者,是濕熱自汗證。為肝膽濕熱郁蒸,氣機不利所致。
頭汗出,伴面色晄白,四肢欠溫,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舌淡,脈弱者,是氣虛自汗證。為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所致。
2.手足汗:指僅手心足心區(qū)域汗出,余處無汗。
手足汗出,伴四肢欠溫,神疲乏力,納少,便塘,舌淡,脈虛者,是脾虛汗出證。為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津液外泄所致。
手足汗出,伴手足心熱,咽于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汗出證。為陰虛內熱,津液外泄所致。
3.半身汗:是指人體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汗出,另一部位無汗。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脈虛者,是氣血不足。氣機不利,津液失于輸布全身所致。
上半身汗出,下半身無汗,伴面色蒼白,四肢欠溫,畏寒,舌淡苔白者,是陽氣虛證。陽氣虛,津液脫于上所致。
下半身汗出,伴腰膝酸軟,夢遺滑精,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者,是陰虛內熱證。陰虛內熱,氣機不暢,津液外泄所致。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伴半身不遂,舌暗,見瘀斑者,是中風證。瘀血內阻,經(jīng)脈不利,津液失于輸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