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黃磊的妻子在微博上曬出了女兒多多的新發(fā)色:
照片中的多多歪著腦袋俏皮地笑著,紫色的頭發(fā)在陽光下格外引人注目。
微博發(fā)出來沒多久,就上了熱搜。
網(wǎng)友們紛紛留言:
“這是什么神仙顏值呀”
“這個發(fā)色真的太酷了吧”
“多爸和多媽太開明了”
......
不少網(wǎng)友化身“檸檬精”,羨慕多多成長在這樣平等開明的家庭,因為染發(fā)在很多父母看來就是“壞孩子”的象征,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更何況多多才13歲。
而這并不是多多第一次做出在常人看來“出格”的事情了。
在她8、9歲的時候,就在媽媽的支持下打了耳洞,還被贊很有勇氣;她和妹妹也在很小的年紀就開始涂口紅。
大多數(shù)人看來,小女孩太愛打扮不是件正經(jīng)事。但是,染頭發(fā)、打耳洞、涂口紅絲毫不影響多多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喜歡閱讀,小小年紀已經(jīng)翻譯了三本世界得獎繪本;
繪畫、手工設計樣樣不落,在其他孩子還著迷于各種娃娃換裝游戲時,她已經(jīng)能獨立設計并制作芭比娃娃的禮服;
甚至在12歲就登上話劇舞臺,獲得何炅的大力稱贊;
不僅多才多藝,而且性格也很好,對待弟弟妹妹滿懷愛意,前段時間還親自為妹妹的學?;顒又谱餍★w象。
這樣善良懂事、內外兼修的女兒請給我來一打!
羨慕歸羨慕,作為家長我們更想知道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是怎樣養(yǎng)成的呢?
黃磊曾經(jīng)在《爸爸去哪兒》中談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壓抑孩子的本性,跟女兒像朋友一樣相處,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會讓多多去做她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化妝、打扮、參加綜藝節(jié)目、參加時裝周等等。
不得不說,“別人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對“別人家的父母”,開明民主的教養(yǎng)方式,更容易培養(yǎng)出自信有愛、有主見的孩子。
2.
開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
開明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孩子看成獨立完整的個體,支持孩子做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其所是地愛著他。
在愛和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更有目標感和內驅力,他們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生活也充滿價值感。
前幾天,微博上有這樣一條新聞:17歲的少年莫拉爾將在這個月同時從高中和哈佛大學畢業(yè)。
在其他孩子剛準備踏入大學校門時,他已經(jīng)從世界頂尖學府順利畢業(yè)了。難怪網(wǎng)友們都留言說“天才”、“別人家的孩子”。
在一次采訪中,莫拉爾談及自己的父母,說很感謝父母對他的支持,無論是學業(yè)還是運動,父母都支持他做喜歡的任何事情,從來不會逼迫他。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莫拉爾自然煥發(fā)著青春的朝氣,不但才智過人,興趣也很廣泛,辯論、空手道和網(wǎng)球樣樣精通。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正是因為這樣,莫拉爾在小小年紀就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標——從政、當總統(tǒng),并發(fā)自內心地為著目標而努力。
而19歲的楊飛就沒這么幸運了。
在一部以心理咨詢?yōu)轭}材的電視劇《愛上你治愈我》中,楊飛是一位患有間歇性爆發(fā)障礙(IED)的重度抑郁患者。
導致他患病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父親。
在和心理咨詢師的談話中得知,父親幾乎控制了他的整個生活:逼迫他鋼琴考級,為他選擇興趣班,而他連嘗試其他東西的機會都沒有。
父親令人窒息的“愛”讓楊飛很挫敗,他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甚至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個錯誤,最終因暴力事件殺人入獄,令人惋惜。
我們常常以愛之名為孩子包辦一切,實際上卻讓孩子的心靈千瘡百孔。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中說,“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
什么是真愛?
真愛是看見孩子,看見他們的真實感受,看見他們的真實需求,和孩子建立平等而尊重的親子關系。
開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和探索的空間,讓他們活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3.
開明的父母懂得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他們會犯錯,會因為種種原因偏離正常的軌道,開明的父母懂得因材施教,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正確引導孩子。
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時,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印度一位爸爸的做法堪稱典范,前兩年一款叫“絕地求生”的游戲風靡網(wǎng)絡,全球無數(shù)青少年沉迷其中,14歲的印度小伙Divyansh Panwar也不例外。
孩子沉迷網(wǎng)絡游戲,大概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父母們的共同難題了。不少父母軟硬兼施,甚至不惜將孩子送去“網(wǎng)癮戒斷中心”,仍然無法解決問題。
印度的這位爸爸機智地將游戲與現(xiàn)實結合,發(fā)現(xiàn)了孩子對于射擊的愛好和興趣,將孩子送去參加射擊訓練。不但解決了孩子的網(wǎng)癮問題,還順便將兒子培養(yǎng)成了奧運射擊選手。
網(wǎng)友們也忍不住為這位機智可愛的老爸點贊,稱之為“正確引導孩子發(fā)展興趣愛好的典范”。
每個孩子都天性各異,這位爸爸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因為他足夠了解孩子,發(fā)現(xiàn)了孩子真正的內在需求。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聰明之處,也都具有在某些領域成才的能力。
“沒有人是全能,也沒有人是全無能”。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敏銳力和洞察力,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所在,并且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在興趣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成就。
失敗的父母將孩子塑造成流水線上的“復制品”,開明的父母則懂得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孩子。
4.
要求孩子,不如栽培自己
高中時在一次學校表彰大會上,一位優(yōu)秀學生代表發(fā)言,談到自己的父母,滿臉的幸福和感激。
她說爸爸媽媽從不會在學習上給她施加壓力,關于文理分科或者未來的專業(yè)選擇也都聽從她自己的意愿,家里的氛圍很民主。
這番話幾乎與前文的莫拉爾所言如出一轍,不得不感嘆,失敗的父母各有各的失敗,而“別人家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對信任孩子的開明父母。
發(fā)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關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獨立性強,善于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喜歡與人交往,對人友好。
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作家尹建莉寫道: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對兒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我們愛孩子的最好方式,大概就是修煉出一個平等開放、包容平和的自己。
所以啊,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之前,先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吧。
作者簡介:荼蘼花開,90后二孩媽媽,中科院心理所兒童心理學碩士,美國注冊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學校講師,關注孩子成長,更關心媽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