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就是《詩經(jīng)》。夏商周的時候,有一個制度,叫做“采詩”。最早的詩就是民歌,上古時詩和歌是不分的,老百姓唱歌,朝廷里的官到民間收集這些詩歌給國君看,以此了解民生。如果采編的詩都是贊美國君如何圣明、深入民心啊,天下如何太平啊,生活如何美好啊,就說明當(dāng)時的政治是得民心的;如果收上來的全是在嘲諷、怒罵,抨擊貪官污吏,就說明政治出問題了,依此就要對社會進行治理,這就是“采詩”“觀治”,詩歌可以反映出民心的向背。我們說孔子最大的成就是“刪詩書、正禮樂、贊易傳、著春秋”,第一件就是刪定上古傳下來的三千多首詩,編成三百零五篇,即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也是五經(jīng)里的第一經(jīng)。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子認為,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jīng)》,就是“思無邪”。“邪”字在古文里邊要讀做xiá,“邪”就是雜念,詩歌里邊沒有雜念,沒有邪念。這個沒有雜念,沒有邪念,怎么講呢?用三句話來講:“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鞓返贿^分,雨水過多就叫淫,《岳陽樓記》里邊的“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這個淫雨就指過多的雨水,“淫”引申為過分。“哀而不傷”,你可以哀愁,但你不能傷心?!饵S帝內(nèi)經(jīng)》里講,一個人傷心,就真要傷害你的心,就要傷害你的心、肝、脾、肺、腎。所以你可以哀愁,但不可以傷心。“怨而不怒”,你可以有埋怨,“哎呀,怎么老師講得這么慢呢?老是講一句,講快點兒嘛”,你可以埋怨,但不要發(fā)怒,你說老師:“你不要講了,滾!”這就是發(fā)怒,一發(fā)怒就傷你的肝,喜怒哀樂都是會影響身體的。中醫(yī)里邊講,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都是致病的根源。六淫是風(fēng)、寒、暑、濕、燥、火,就是使人體生病的六種自然界的淫邪之氣。風(fēng),中風(fēng)了,傷風(fēng)了。寒,人受寒了,把舌一伸出來,舌生白苔。暑,人中暑了,全身溫?zé)?,不出汗,白苔里面發(fā)黃。濕,風(fēng)濕,濕癥,皮膚出問題了。燥,燥火,情緒暴躁如雷,肝上陰虛,情緒波動,睡不好覺,魂不守舍。內(nèi)傷七情,哪七情呢?喜、怒、哀、懼、憂、恐、思,使人體生病的七種內(nèi)在情緒因素。喜傷心,過于歡喜就傷心臟,所以有因高興過度而死的人,如武松。怒傷肝,發(fā)怒就傷肝臟,所以易怒的人肝都不太好。哀、憂傷肺,哀愁、憂傷過多就傷肺,林黛玉多愁善感,最后就是得肺病死的。恐、懼傷腎,傷腎臟。思傷脾,思慮過多傷脾胃,但凡多思多慮的人一定長不胖,無憂無慮的人則多半容易長胖,所以《大學(xué)》里講“心寬體胖”,一般胖子都很少有憂慮,瘦子多半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中醫(yī)講致病的原因就是兩大條:外感六淫和內(nèi)傷七情。
詩三百篇為什么無邪呢?就是因為其言情而得情之正,雖言情但無邪念,也就是說情感中正、溫潤,無過分或偏邪之病,所以讀詩能讓人的情緒平和。
詩能言情,詩歌都是為情所發(fā)的,有情才有詩,“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說詩歌是有感情在內(nèi)心里邊要抒發(fā)出來,不發(fā)出來就不痛快。情發(fā)于聲為詩,聲成于文為音。詩歌是人心發(fā)出來的,平常的言說不足以表達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重陽節(jié)到了,獨在異鄉(xiāng),有了感觸,先是發(fā)發(fā)感嘆,“哎呀,我的親人們怎么樣了啊”,發(fā)著發(fā)著感嘆就開始吟詩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詩歌都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感情了,干脆就跳起來了,載歌載舞。詩歌都是從情感里流露出來的,沒有情就沒有詩,所以詩人就是情人,沒有情的人是做不出詩來的。“言情而得情之正”,是講既要表達感情,而且這種情還必須是合于禮的,中正的。不合禮、不中正的情就是縱情,就不是正情。
由于詩歌都出于真情流露,能打動人,所以孔子要詩教,要用詩來教化民眾,老百姓必須讀詩,在讀詩的過程中,陶冶性情,移風(fēng)易俗。你本來是一個剛暴的人,讀了詩以后,性情近于溫柔。你本來是一個粗野的人,讀了詩以后,變得文雅,這就是詩歌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以美來教化民眾,其實就類似于孔子的詩教。這就是為什么孔子把這一句放在《為政》后面:為政的關(guān)鍵是在教化民眾,用什么去教化,用詩去教化,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東西去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