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中藥名,別名苦皮樹、苦樹皮、苦皮子、苦膽木等,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干燥枝及葉,夏、秋二季采收,干燥。性味苦寒;有小毒。具有清熱,祛濕,解毒之功效,用于風(fēng)熱感冒,咽喉腫痛,腹瀉下痢,濕疹,瘡癤,毒蛇咬傷,是常見的中草藥材。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7~10m。樹皮有苦味,紫棕色,平滑,有灰色斑紋。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瓦生,小葉9~15,葉卵狀披針形或?qū)捖研?,長4~10cm,寬2~4.5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偏斜(除頂生小葉外),邊緣有鈍鋸齒,葉兩面無毛,但下面脈上幼時有柔毛。花雜性異株。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有柔毛,花黃綠色,簇生,雄花萼片4~5,背面有細(xì)毛,花瓣4~5,卵形或?qū)捖研?,與萼片對生,雄蕊4~5。雌花較雄花小,雌花萼片,花瓣與雄花相等,心皮4~5。核果倒卵形,成熟時藍(lán)綠色至紅色?;ㄆ?~6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
枝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2c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細(xì)密的縱紋和多數(shù)點狀皮孔;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淡黃色,嫩枝色較淺且髓部較大。葉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易脫落;小葉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近無柄,長4~16cm,寬1.5~6cm;先端銳尖,基部偏斜或稍圓,邊緣具鈍齒;兩面通常綠色,有的下表面淡紫紅色,沿中脈有柔毛。氣微,味極苦。
入藥部位
苦木科植物苦木的干燥枝及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jīng)
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
清熱,祛濕,解毒。
功能主治
風(fēng)熱感冒,咽喉腫痛,腹瀉下痢,濕疹,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枝3~4.5g;葉1~3g。外用適量。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zhì),枝洗凈,潤透,切片,曬干;葉噴淋清水,稍潤,切絲,曬干。
配伍藥方
①治阿米巴痢疾:苦木莖枝15克,石榴皮15克,竹葉椒根9克。水煎,分2次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菌?。嚎嗄厩o枝9~15克。研粉,分3~4次吞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局部化膿性感染和預(yù)防外傷感染:苦木500克,粉碎過120目篩,與凡士林500克制成軟膏?;撎幭扔每嗄舅磧簦夥?,每日1~2次。[《中草藥通訊》1977,(9)28]
④治瘡癤,體癬,濕疹:苦木樹莖適量,水煎外洗。(《廣西本草選編》)
使用禁忌
有小毒,內(nèi)服不宜過量,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