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明隆慶 青花云龍紋蟋蟀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 賈似道 《促織經(jīng)》
清 朱汝琳草蟲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集斗蟀之大成,不少蟋蟀用具都產(chǎn)生在那個時代,同時也出現(xiàn)許多關(guān)于蟋蟀的書籍,如如金文錦的《促織經(jīng)》,石蓮的《蟋蟀秘要》,朱翠庭輯的《蟋蟀譜》,金六廠刪定的《促織經(jīng)》等等。
《御花園賞玩圖》之明憲宗斗蟋蟀畫卷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德 仿汝釉蟋蟀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促織瞿瞿叫 宣德皇帝要
明宣宗如此癡迷蟋蟀,以致當時在朝野流傳著“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俗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兒童斗蟋蟀
明宣德 青花瑞獸紋蟋蟀罐
當朝皇帝開口要地方上交千頭上好蟋蟀,于是,蘇州一帶便掀起了捕捉蟋蟀的“全民運動”。
明宣德 青花海水怪獸紋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櫻桃小鳥紋蟋蟀罐
明《萬歷野獲編》載:“今宣德蟋蟀罐甚珍重,其價不減宣和盆也”。這里,沈德符說明宣德官窯蟋蟀罐在明代就已成為時人追捧的名品。
明宣德 青花汀洲白鷺紋蟋蟀罐
在中國歷朝的蟋蟀罐中,以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青花蟋蟀罐最負盛名。宣德皇帝喜歡斗蟋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故朝野之間玩蟲之風日盛。為滿足宮廷養(yǎng)斗蟋蟀的需要,宣德皇帝下命御窯廠燒造了大量蟋蟀罐。宣德時期,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空前發(fā)展,加之御窯廠燒造的蟋蟀罐工藝精良,紋飾新穎多樣,遂成為一代名品。
明宣德 青花瓜果紋蟋蟀罐
被砸碎的宣德蟋蟀罐
北京故宮收藏宣德官窯瓷器八百七十余件,臺北故宮收藏宣德官窯瓷器一千七百七十四件,如果連同國內(nèi)外各博物館的同類藏品包括在內(nèi),也還有相當可觀的數(shù)量,卻少有宣德青花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汀洲竹雞紋蟋蟀罐
明代蟋蟀罐以宣德、隆慶、萬歷三朝多見,這與當朝皇帝的嗜好有關(guān)。不僅幾位皇帝喜好促織之戲,斗蟋蟀之風在民間也極為盛行。袁宏道《促織志》有“京師至七八月,家家皆養(yǎng)促織”的記錄,可見此戲之盛。那么幾朝皇帝玩的蟋蟀罐都到哪去了呢?
明宣德 青花翠鳥鴛鴦紋蟋蟀罐
據(jù)史料記載,張?zhí)笤谛碌鬯篮螅攬鱿铝?,把宣德帝玩的瓷器全砸了,明朝人李賢在《天順日錄》中有這樣的明確記載:“宣廟崩,太后即命,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罷去。”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蟋蟀罐
1993年春,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發(fā)掘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時,出土了大量碎瓷片,復原出一批蟋蟀罐,共計21件。其中有云龍紋、雙鳳紋、松竹梅紋、鷹燕紋、瓜瓞紋等多種紋飾。這些器物有的有款,有的無款,但都是以前未曾見過的官窯制品。這批蟋蟀罐的出土印證了《天順日錄》的記載。
宋牟益 茸坡促織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玩蟲一秋 玩罐一世
可以說,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斗蟋蟀和其他文化一樣,成為了流傳在民間很重要的一種娛樂活動?!奥犉澍Q,可以忘倦;觀其斗,可以怡情。”玩得好,也可以把斗蟋蟀發(fā)展成為陶冶情趣、修身養(yǎng)性的娛樂。而收藏蟋蟀罐也是其中一樂。
齊白石《蟋蟀圖》
俗話說:玩蟲一秋,玩罐一世。古人用來貯養(yǎng)秋蟲的蟋蟀罐,以瓷制、陶制、玉制、石制、漆器制等材質(zhì)多見,就收藏角度而言,瓷制蟋蟀罐大約是最具收藏價值的,其屬于收藏雜項。
明宣德 青花汀洲鴛鴦紋蟋蟀罐
明宣德 青花牡丹紋蟋蟀罐
時至今日,宣德官窯蟋蟀罐已極為珍罕,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窯生產(chǎn)的蟋蟀罐年款書寫鄭重,繪畫精美,紋飾特別新穎而又豐富,是宣德官窯瓷器中質(zhì)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亦是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