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晚靄微茫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边@是著名作家姚雪垠作的一首詩,詩中的“元人畫”不是由毛筆和著水墨與顏色畫在宣紙上,而是在1200度以上的窯爐中,以火為畫筆一氣呵成。這樣的畫法全世界僅有一家。它不是工筆畫、不是寫意畫,它是“鈞瓷”。
鈞瓷誕生于宋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科技最昌盛的時代,曾是專供北宋皇家使用的御用珍品。在當年的遺址,禹州市鈞官窯博物館里,有一個展示鈞瓷制作技藝流程的沙盤。沙盤上,一群著宋代服裝的人物模型井然有序地忙碌著。上山勘探,開采運輸,碾料晾曬,風化細磨。這些采自禹州山區(qū)的名貴礦石經(jīng)過夏日暴曬、秋雨浸潤、春暖軟化,然后再用潔凈的潁河水和泥制成坯體與釉藥。“過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細微節(jié)尚不能盡也”選料、加工、造型、成型、素燒、上釉、釉燒、檢選,即使粗略劃分,鈞瓷的制作工藝也要分為八大工序。
鈞瓷的成型方式共有拉坯、脫坯、注漿、徒手捏制等方法。最傳統(tǒng)的當屬手拉坯。曾見過一位技藝嫻熟的鈞瓷藝人的手拉坯表演。只見他的手搭在轉(zhuǎn)動的泥塊上,一會兒工夫,一個秀麗、挺拔的玉壺春在輪盤上出現(xiàn)了。當你還在驚嘆他是怎么做成了這么對稱、優(yōu)美的“s”形線條時,隨著拉坯者手法的變動,玉壺春變成了豐肩、圓腹的罐,又變成了秀美的梅瓶。一眨眼間,梅瓶放在了輪盤的旁邊。原來,他用一根線割掉了它與底部泥塊的聯(lián)系。這道工藝就叫割線。
鈞瓷御窯的性質(zhì)決定了它在工藝上追求品質(zhì),不計成本,也由此形成了它工藝精湛、法度嚴謹?shù)奶厣?。許多瓷種都是一次上釉、一次燒成,鈞瓷則是多次施釉,兩次燒成。有諺語道:“生在成型,死活看燒成”。經(jīng)過成型、素燒、上釉后的素坯裝進窯爐,等待著它們能否最終再生為藝術品的那一刻的到來。
鈞瓷之美,美在窯變。
什么是窯變呢?明代王圻的《稗史匯編》記載:“瓷器之中有同是一質(zhì)遂成異質(zhì),同是一色遂成異色的奇事,絕非人工之巧所能辦到,謂之窯變?!庇矛F(xiàn)代科學知識來看,銅在氧化焰中呈綠色,在還原焰中卻呈紅色。但早在800多年前,鈞窯的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性地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紅、藍、白、灰錯綜掩映、艷麗迷離的釉色,開創(chuàng)了中國陶瓷美學的新境界。人力不可控制,是窯變最大的特征。所以每個鈞瓷都具有唯一的、不重復的、獨特的釉色變化,“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在此基礎上,鈞瓷還有“千鈞萬變,意境無窮”之說。各種滲化的釉色和奇美的紋路交相疊映,聚色成形,使釉面渾然天成一幅奇妙的風景和圖案造型,如寒鴉歸林、如鮮花怒放、如遠山起伏……
人力不可控制,掌握好火候、溫度便是鈞瓷燒制成功的關鍵。故民間有“候火如候情雨,望陶如望黍垛”的諺語。在沒有現(xiàn)代測溫儀器的古代,窯工們就是透過觀察孔,觀察火焰的顏色,來判斷窯爐的溫度和氣氛。藍色、紅色、黃色、白色,無數(shù)跳動的火焰,像一支神奇的畫筆,那藍色親吻過的,也許會生成一朵深紫色的海棠,那紅色撫摸過的,也許會出現(xiàn)長空碧色的明凈……老鈞瓷藝人鄭群彥說,其他瓷種,做什么樣兒,成什么樣兒,窯工一住火,就回家休息了,而鈞瓷不同,它是火的藝術。一開窯,即便是大夏天,穿著棉襖,潑一身水,也要挺著高溫沖進去,窯變不可預期的美妙召喚著他。
古老的道家典籍《道德經(jīng)》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鈞瓷燒制過程中最關鍵的程序,人們把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交給了自然,以火的高低強弱形成的微妙、復雜的氣氛為畫筆,形成意境千變?nèi)f化的釉畫,和“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暗合,使鈞瓷燒制技藝不僅僅是一項傳統(tǒng)的手工藝,還深深滲潤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
現(xiàn)代鈞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