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與釉里紅由于著色原料的不同,來自釉下鈷與釉下銅兩種原料,需要在不同的氣氛中燒成。因此,在同—種火焰與同樣氣氛中燒成,顯然兩者都能得到鮮明艷麗,是極不容易的。此種方法雖然起始于元代,但效果不佳。真正燒制成功是宣德時期,盡管控制燒窯氣氛已有了較為成功的經(jīng)驗,但成功的作品還是很少的。
傳世的明宣德釉里紅三魚、三果等器,皆采用大筆涂抹的沒骨繪法,所以看不到勾劃的輪廓線條。這種方法的使用,會使得有些器物的邊緣部分出現(xiàn)施釉較薄的情況,燒成后,常見鮮紅釉邊泛蟹甲殼青暈,紅釉明麗,微帶青暈,更添了幾許畫趣。在放大鏡下,會看到宣德釉里紅內(nèi)的大小氣泡,分布疏朗,晶瑩帶濁,猶如大小珍珠顆粒,紅釉呈深淺淋漓斑駁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