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我是心念自在。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知”就是良知,良知是我們的本心,也可以說是我們心的本體,我們的心是有良知的?,F(xiàn)實中,很多人丟失本心,喪失良知就是本心被“塵”染了,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有良知的心是沒有塵埃的。
“行”就是一個人的行為、實踐,實際的行動。
知與行的關系:
一,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代替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代替知,認為行便是知。
二,知是行的前提或者條件,僅有知不可以,必須用行動、行為來落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行比知重要,知而不行等于零。知是我們的內心道德修養(yǎng),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慎獨、自律,但真正能做到、落實到行動上就沒有幾個了。知是行的始,行是知的果。
認識事物的道理(心即理、良知)與在現(xiàn)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統(tǒng)一的整體。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觀點,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合一”。
所以知行要合一,既要知、也要行,兩者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知是為了行,行是實踐知,兩者又互為條件,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