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以己度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我經(jīng)驗的囚徒。
有些人總是喜歡推理和分析別人的心思,要么是為了投其所好,要么是為了戰(zhàn)術(shù)需要,或者單單就是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推理能力,好能夠迎來一句言不由衷的贊美。
其實,這些所謂的推理和分析只能算是猜測,因為你的一切判斷都是基于你自身的思想和經(jīng)驗,那不一定是客觀事實,更有可能距對方真正的思路相當(dāng)遙遠(yuǎn)。
古人總喜歡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dāng)然去“度”對方之“腹”的并不一定都是小人。但是這句話至少可以表明,由己及人的過程往往會存在偏差。
一,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在《莊子·秋水》中曾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tiáo)魚(就是我們說的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p>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p>
…………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p>
后面莊子說的那些辯證法和“形而上”的問題我們先不去討論,單說莊子與惠子二人的爭論。
莊子也好,惠子也好,魚也好,都無法準(zhǔn)確感知彼此的思維?;葑硬恢f子,莊子不知魚,當(dāng)然,惠子也不知魚。
哪怕最后莊子說了因為他站在橋上(境界高)看魚兒躍出水面,可是躍出水面就一定代表快樂么?(也可能是缺氧)
二,子非余,焉知余之樂
同樣的道理,生活中有人就經(jīng)常去猜測別人的思維,甚至自以為是地認(rèn)為一定正確。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還要面對面說出來,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也不明智的行為,首先,你和對方是兩個不同的人,你們的思維和經(jīng)歷不完全相同,所以你的想法不可能完全和對方同步。
俗話說得好,你不是對方“肚子里的蛔蟲”,
你只能接近他,而無法成為他。
當(dāng)你判斷失誤,又信誓旦旦地認(rèn)為自己正確,那么雙方則很是尷尬。
如果違心對你進(jìn)行附和,那么可能會使你今后“變本加厲”,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
甚至有些仁兄會面對著對方委婉的否定而自己仍舊篤定地認(rèn)為自己正確,反而指責(zé)對方不敢承認(rèn)。進(jìn)而雙方均大感憋屈,進(jìn)而惱羞成怒,無法溝通。
退一步講,如果你的猜測基本符合對方心中所思,那么你們的關(guān)系更加危險。
世界上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心思被別人看透,那將意味著毫無私密。一語猜中別人心事是種高超的能力,猜中之后,你大感刺激與興奮,對方感覺惱怒與驚懼。
如果你再毫無顧忌地將之公之于眾,那么相信我,你將永遠(yuǎn)失去與對方交流的機(jī)會。
三,子非愚,焉知愚之樂
所以,我們不要總是以己度人,無論對錯都并無意義。有時就算確實有所猜測有所發(fā)現(xiàn),覺得明白了,理解了,確定了,料準(zhǔn)了,看透了,同樣不要沖動地去“顯露”。
自古到今,我們總推崇“糊涂”的智慧,難得糊涂,就算有時是善意的假裝。
我們總是說“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這就是一種“糊涂”的智慧,看得透事物,裝的了糊涂,把握好分寸,方為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