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并無道德一詞。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這本書并不是告訴我們“道”是什么,而是詮釋“道”在體現(xiàn)在萬事萬物之中。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統(tǒng)治者以此治國安邦,兵家以此行軍布陣?!暗馈币愿鞣N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間,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來運行的。(《淮南子》所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
老子創(chuàng)造的“道”是先與一切,高于一切的?!兜赖陆洝氛f: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說: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認為“道”存在與宇宙混沌未開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來運行。也許談到宇宙太大,我們很難確切地去感受,不如從生活中尋找例子。好比說汽車和飛機,在汽車沒有發(fā)明之前,發(fā)明汽車的“道”已經存在了,在飛機沒有發(fā)明之前,生產飛機的“道”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看到道,但是我們隨處可見道在萬事萬物上的體現(xiàn)。
《道德經》第21章里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這種體現(xiàn)如道本身一樣,都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xiàn)的。
講一個故事,根據(jù)豐子愷老先生的記載。
弘一法師李叔同,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靜坐,學生們圍著老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就這么安靜地坐一天,這就是德行的體現(xiàn)。
我們有時候接觸一個人,總覺得這個人很舒服,但是你卻說不上來,這大概也是德的表現(xiàn)了。
《道德經》第38章里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現(xiàn)德行,沒有德行的人總是刻意表現(xiàn)。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越缺少,越炫耀。
“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p>
可見,“道德”是人關于世界的看法,應屬于世界觀的范疇。
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暗郎笔钦f萬物生于“道”,這個“道”就是規(guī)律、真理?!暗滦笾笔钦f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xù),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暗雷鸬沦F”,“道”本來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于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于世,“德”存在于心?!暗馈笔翘炖?,“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系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guī)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guī)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系辭傳》里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上個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道德經》做出了這樣一句評價:人具有兩種意志,創(chuàng)造的意志和占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動力而收斂占有的沖動。
道家所說得《道德經》,便是教學認識天道的玄妙與莫測,進而讓我們學著遵從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變得越平靜。孫思邈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局限于“人倫”而并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梢赃@么說:口口聲聲呼吁“道德”的人,其實并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