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2018.02.23
回到卷頭
苕
溪
詩
長
卷
解
“行”字末豎無疑為敗筆,薄如柳葉,大失水準。米老《張季明帖》中“真行相間”之“行”乃書史無與倫比者。
“舡”為“船”之異體。右之“工”恐非“?”之快寫所致。竊謂“口”與“厶”多互易,故“船”又作“舩”。豈“公”、“工”同音而復互易邪?陋見識者毋哂。
“聲”字末筆作側(cè)鋒如剔刀狀,猶長沙時余習,試較《三吳帖》中之“別”及《法華臺》之“佛”可知。此后基本不用,當有自省焉。
“顧”字乃古俗字而為漢字簡化方案所摭拾采用者,然左之“雇”何以變易至此?“戶”尚可見,豎鉤何從?百思不解。
“密”字中“必”乃極難處理之部位,以“必”非心底不得延伸故也,《集王圣教序·心經(jīng)》中“蜜”有三形,除一“必”作本相外,另二皆形變?!靶猩畎闳舨_蜜多時”即米氏所本。
“畫”字中豎為最后之筆,亦以突然收細以應第一折之過粗重。
“定”字甚欹側(cè),或因?qū)毶w左點過重,而“之”作應急處置耳。
“開”字之“門”米氏幾乎一生皆保持此,如今之簡體寫法。蓋源于顏真卿,溜肩與陡鉤亦化為米書特征。然獨字“門”不作陡鉤。
“枚”字木旁起筆橫畫作逆勢,所謂欲右先左。然此固非常規(guī),遍撿米書,起筆藏鋒畢竟僅見。
米氏“荊”字側(cè)刀點居中,長豎無鉤僅作垂露,或亦一生未易者。早歲《砂步》之二“剡”,《三吳帖》之“別”皆作側(cè)鋒懸針。此帖之后幾一成不變也。東坡往往一點連寫豎且一般有鉤,山谷承師亦然,但晚年則點益高矣。三家異同如是。
此“留”與前文“小圃能留客”之“留”,其下“田”中筆順或云筆勢乃先豎后兩橫,所成框形避免呆板封閉。
“家”字米老一生結體幾無異,亦皆寶蓋橫折連寫“豕”之橫。
米老凡遇“勿”、“豕”數(shù)撇皆呈輻射狀。“陽”、“緣”、“家”是其例。
“愧”字猶當注意浮鵝一筆,與前文之“帆”、“他”同,目之為折釵股亦宜。
“他”字浮鵝曲線甚妙,右軍愛鵝頸宛轉(zhuǎn),然未若老米之玄解也。
“熱”字左上部之末如何結法不明,愿識者有以教之。忽憶東坡《寒食帖》之“勢”作“勢”似有相近之意。臨蘇至此輒迷,故印象至深。
“鄉(xiāng)”字試較老米晚年《鄉(xiāng)石帖》之同字,雖近三十年但大致未變。
“游”字涉草亦甚少見。
此“成”字乃有史來最佳結體,其妙處在第一撇之折及戈鉤中部之微彎乎。
“客”字寶蓋橫折起處有一重頓,此或為濫觴,以后米氏寫此無不如是,且前移至第二直點結束而翻筆,乃米之特殊標識。
“秋”字末用反捺,于米鮮見。奇特處在出鋒前尚有下押,遂覺拖出尖尾。本首“東”之末,以及前文之“采”、“來”、“水”等字皆屬一時之習。其源可溯自長沙時《道林》之“林”,及稍后《吳江舟中詩》之“東”、“不”、“來”、“朱”等字。或為學沈傳師者。
“青”字與《蜀素·擬古》首字大同小異,“月”第二橫有向上筆勢,可知豎為最后之筆。
“能”來自《集王圣教》而左上一改過分欹側(cè)夸張。
“豈”字試比較《集王圣教》中“豈與湯武校其優(yōu)劣”可見一脈相承。
“難”字之左顯見出于《集王圣教》“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然米于左右對比略遜。
一畫界破鴻蒙,結字黑白之分尤為重要,或謂蘭亭摹本精,至留出“針眼”,蓋黑中自有透氣處耳?!袄睢?、“病”二字值得深味。
“通”字走之底長捺之起始幾抵已書之左腳,此亦為米一時所遵,且長捺稍平,《蜀素》中甚而左低右高,愈見矯枉,所幸其后逐漸揚棄矣。
“友”字原誤書“客”,及至“小圃能留客”方以粗筆改之。
相傳蔡邕題《曹娥碑》以“齏臼”隱“辭”字,此物之孑遺,即今搗蒜之缽,乃“受辛”之意。米氏之“辭”其左即“受”字之異形。
“輟”字右邊極佳,歷來僅見。
“便”字最后一筆,筆意殊難摹擬,以其出乎意表,幾屬神來之筆。
“簡”字夸張竹頭,簡化門部,緊縮日字,遂使聚散黑白極為得體。如楊風子《韭花帖》中“簡”字則畢竟疏瘦。
“來”字以中橫為界,上下幾平分。二帖中“東”字亦大多相近結法。
米之“朝”字右“月”高與左平,此未見前規(guī)。王羲之“月”必不高于左橫。凡右為“月”者米氏皆如此,如《蜀素》之“湖”。
“載”字與《蜀素》之“揚帆載月”,“歲”字與《蜀素》之“保歲寒”結字大同小異,除此帖戈鉤稍斜外,“歲”之山頭亦有偏正之異,此帖似稍勝,蓋偏而友正終非庸構也。
“宮”字二口含巧思。
“水”字當仿《圣教序》之“雙林八水”字。
米一生作“花”字皆作草頭如此。與此相類者尚有“落”、“莫”、“若”、“華”等,是不可不知。
米氏大多豎筆為最后所寫,如“時”、“惠”,以點之筆勢向上,頗具直觀,而“點”字“里”與“盡”亦皆如此。
“縷”字絞絲三折破除平行呆板,當自《集王圣教》“眾經(jīng)之??”,“經(jīng)”字得到啟發(fā)。
本頁之捺,如“夏”、“秋”、“久”、“詠”、“更”、“度”、“采”、“菱”、“會”,極盡變化,無一雷同?!岸取弊忠晦辔匆姾罄^。
“秋”字可能集自張旭,見《張季明帖》中所默記張氏帖文。甚得其心,故一再用之。三希之《中秋帖》乃米節(jié)臨王獻之《十二月帖》者,原作草體而米改行書,概可見之。
“因”字框作圓頂方趾亦顏氏積習。
“松”字結法幾與《蜀素》之“青松”相同,木部撇點夾角輕重皆異。
草頭,米作豎挑豎橫,此筆順終生一貫,乃可作米書真?zhèn)沃嚱鹗?。四十一歲 “黻”改“芾”,乃如是,其實“芾”字非從草,上乃“業(yè)”耳。
“之”字第二筆極飄逸,當?shù)弥凇皩W褚最久”之效。
署名作近“黻”之花押體,亦一時風氣。李建中、蔡襄見于前。
宋四家皆從顏出,米元章學顏自七八歲,亦嘗臨習《爭座位帖》,以為顏之杰思,有篆籀氣亦為其所發(fā)明。本帖首字“將”出于《爭座位》之“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jiān)門將軍”之同字。然在顏或為偶爾,于米則為天賜,蟹爪鉤及反向之挑遂應運而生。
本頁“將”、“陽”及“諸”、“襄”皆是。
作者:
監(jiān)制: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