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8.06.15-2018.06.20
展覽地點:劉海粟美術館(江蘇省常州市雙桂坊52號)
主辦單位:常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承辦單位:劉海粟美術館
協辦單位:常州畫院
參展藝術家:王浩輝、周玉峰、王亦農
關于“隨園·隨緣——
王浩輝 周玉峰 王亦農作品展”
也許諸君和我一樣好奇:三個“不搭界”的人,在各自領域都頗有建樹,并多次舉辦過個展,為什么要合在一起辦聯展呢?
這,是一個問題。
我聽說,某日,三人偶聚,聊起近期暴熱的一首袁枚的詩《苔》,都很喜歡它的意境清淺、明白如話,于是從《隨園詩話》一路聊開,才發(fā)現,共同的文化記憶和相似的藝術主張,竟是如此投緣。之后,又斟酌若干回,筆談若干次,遂有聯展之動議。
我知道,浩輝、玉峰、亦農是南師大的校友,隨園是他們的文化密碼。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南師大,聚集了一大批聲望卓著的文人、學者和藝術家,適逢其時,是何等幸運的一場因緣際會啊,在思想解放、重視傳統、回歸學理的大環(huán)境滌蕩下,他們仨打下了藝術的底色,獲得了豐沛的思想營養(yǎng)。
在南師大求學過的,都喜歡以隨園人自居,適性自然,是數百年來隱約可見的文脈傳承。我想,源于隨園、本于性情的《隨園·隨緣》,和高大上的展示無關,不就是朋友間的一次聚會和印證嗎?一個眼神的明白,一聲碰杯的暢快,是一種不言而喻,舒坦,無累。
對書畫藝術我是外行,但不妨礙我懂得他們。
在我看來,所有的藝術家都無法回避一些終極困惑:Who? What? Why? How?真正的藝術家不會假裝問題已得到解答;而所有的藝術樣式,無論小說詩歌,還是書法繪畫,其藝術表現的核心,歸根到底,大抵為兩個范式:“出征”范式和“回歸”范式。以荷馬史詩為例,前者是《伊利亞特》,后者是《奧德賽》。出征范式關乎征戰(zhàn)和征服,是外向和外求的,是功利的,是強烈和對抗的;回歸范式關乎思鄉(xiāng)和尋找精神的棲所,是內傾和內求的,是性靈的,是緩釋的。從浩輝、玉峰和亦農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三個獨旅者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不急,但不?!?,也許可以作為他們藝術追求的注腳。
回到袁枚的那首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p>
真正的藝術,如幽蘭和芥苔,不為人開,不為人美,矜持得很呢。某時,某地,某情,某景,驚鴻一瞥,仿佛觸電般,在欣賞者和創(chuàng)作者之間,就產生了精神的契合,于是,就完成了一次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閉合過程……
最后,還是要問:三個“功成名就”的人,為什么要聯展呢?
諸君,看完展覽,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宮必京
2018年4月13日
參展藝術家介紹
王浩輝,1956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湖南。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油畫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油畫學會副主席。1982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同年在德國舉辦畫展。近幾年,王浩輝組織并參與了一系列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寫生作品《靈谷寺》、《皖南即景》、《圣索菲亞大教堂》等,表現出對油畫藝術之色彩與造型完美而又自由相融的追求,對表現力的多樣性和可能性的探尋。近年來,多次往返于中歐之間體悟油畫藝術的多元化語境與精神內涵,2016年赴英國參與了“愛丁堡藝術節(jié)”系列藝術活動——“from distance”。
王浩輝 隨園
100×100cm×4 2018 布面油畫
王浩輝 行走之二
80×100cm 2018 布面油畫
王浩輝 皖南山村
60×80cm 2016 布面油畫
周玉峰,字一峰,學者,書法家、畫家、書畫鑒定家。著有《怎樣臨摹鄭文公碑》、《怎樣臨摹石門銘》、《山水畫》、《21世紀優(yōu)秀藝術家畫集-周玉峰》、《周玉峰畫集》、《心外無法-周玉峰書法集》,主編《書法課堂》。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書畫展。
周玉峰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97×97cm×4 2018 紙本水墨
周玉峰 千江有水千江月
60×30cm 2018 紙本水墨
周玉峰 隨園詩話
180×50cm 2018 紙本水墨
王亦農,別署逸農。1961年出生。江蘇常州人。
卞雪松先生弟子。師從沈鵬先生和曾來德先生。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沈鵬書法課題班、精英班(第二期)成員。
2010年9月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文筆天寧——王亦農書法展”。
王亦農 袁枚詩
97×97cm×4 2018 紙本水墨
王亦農 陶行知嘉言錄
60×30cm 2018 紙本水墨
王亦農 隨園食單
30×30cm 2018 紙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