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宮》、《步步驚心》等等神劇閉著眼睛也能想到。19年底,影視界又刮起了一股“明朝風(fēng)”,《大明風(fēng)華》和《錦衣之下》兩部明代戲相繼播出。這些打著正劇旗號的魔改歷史劇,似乎是將瑪麗蘇式的小說情節(jié)轉(zhuǎn)移戰(zhàn)場,變成了復(fù)雜的歷史劇情。從近幾年市場投放的劇集類型來看,純粹的歷史正劇似乎是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耐人尋味的戲說歷史劇。今天小印給大家推薦豆瓣評分均在9分以上的歷史正劇,趁著這個時間好好看一下,說不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思考。春秋三百年,是分裂動蕩的時代,諸侯林立,群雄并起。它是一個慘烈悲傷的時代,滅國五十六,弒君七十二;但它又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希望的時代,禮崩樂壞中新興勢力走上并主導(dǎo)了歷史舞臺,百家爭鳴開啟了兩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大幕。《東周列國·春秋》比較忠實的按照《史記》、《左傳》記載,將這中國歷史上輝煌精彩的大時代成功演繹了出來。 歷史時間跨度大,只用了1000多分鐘十幾個小時,從平王東遷,到勾踐滅吳,整個春秋時期的主要影響中國的歷史事件勾勒出來。服裝、道具、器物、車輛、酒器、漆器、青銅、建筑符合那個時代的物質(zhì)水平。從天子、諸侯、卿士大夫、平民、奴隸、士兵、貴婦、民女、智者、賢者、無不貼合歷史,反應(yīng)那個時代的人物的精神面貌。驚嘆,雖然年代久遠,畫質(zhì)有些模糊,但磨滅不了它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古裝大劇。主演:候勇 / 王志飛 / 盧勇 / 呂中 / 高圓圓《大秦帝國》是孫皓輝先生耗盡十余年的心血完成的巨著,上追商鞅變法成強秦,下記楚漢橫空秦煙滅。“要說原因,最主要的只有一條,這就是《大秦帝國》凝結(jié)了我所景仰的一個大目標——正面展現(xiàn)中國原生文明,以文學(xué)的形式開掘我們祖先曾經(jīng)有過的最飽滿的生命狀態(tài)。如果這個題材不具有文明制高點的意義,我絕不會投入生命中最寶貴的全部盛年時期。”作者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敬佩,他用自己幾乎全部的心力去完成了這部作品,對于我們民族文化做出貢獻,更值得我們嚴肅的去看待這樣一部作品。 大凡優(yōu)秀的歷史劇背后都有優(yōu)秀的歷史小說作為支持。這部劇至少作三遍看絕不過分。《大秦帝國之裂變》就好像把人帶回了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中期一樣,讓人沉浸在古人的斗智斗勇和無限智慧中。看時令人激情澎湃,看后陷入沉思的劇。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鞋子再新,只能穿在腳上。
這就叫上下之分,天命如此。
主演:陳寶國 / 焦晃 / 歸亞蕾 / 陶虹 / 楊童舒劇中刻畫了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如漢武帝劉徹,大將軍衛(wèi)青,年輕氣盛而中途夭折掉的抗匈奴英雄霍去病等。漢武帝劉徹為了不讓將要繼承皇位的小太子受制于別人而重蹈他的覆轍,殺死了他最心愛的女人;當年劉徹的父皇劉啟故意冷落王志竟然是為了保護年幼的劉徹看時,你會感到很多事情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細細想來,似乎就該這樣,一切的安排都很有韻味,值得回味。那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漢武帝的形象真的被美化了嗎?漢武帝老年時期性格暴躁、亂殺無辜卻又給國人挽回了尊嚴,而為了挽回這些尊嚴,勞民傷財,幾十萬人馬被頃刻間彈指成灰,這些是對是錯?《三國演義》
導(dǎo)演: 王扶林 / 張紹林 / 蔡曉晴 / 孫光明 / 主演: 唐國強 / 孫彥軍 / 鮑國安 / 李靖飛 / 陸樹銘《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我們絕不陌生,而它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可是堪稱經(jīng)典。“三國水滸一類題材最難了,因為三國水滸誰都看過。幾十塊錢買一套書隨便翻,電視劇電影都拍爛了。那為什么還要來花錢聽說書?是把原著念一遍嗎?不是,是聽說書先生口中的三國水滸是什么樣的。”電視劇作為改編原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電視劇版《三國演義》的留白處理就相當成功,留給觀眾自己品味的空間。而如此氣勢磅礴、蕩氣回腸的片子,也沒有忽視對畫面的處理,對于美景、特別是遼遠壯美之景的關(guān)注和著力展現(xiàn),并使之與主人公的精神氣質(zhì)契合交融,從而使后者得到了更好的刻畫。首先,小印要強調(diào)《貞觀之治》和《貞觀長歌》的截然不同的。《貞觀之治》中詳細的表現(xiàn)了貞觀時期多次重要的政治討論的場景,可以說是活的資治通鑒了。這是一部還原度很高的戲,目前為止所有以初唐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包括紀錄片),這可能是最貼近正史記載的事件和精神的。劇中的細節(jié)做的太到位了,唐代的木構(gòu)建筑,唐代的麻布衣服,唐代的矟,唐刀,甲胄,實在是舉不勝舉。唐人的衣食住行,坐臥方式,都能真實的再現(xiàn),有很多器物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電視劇里。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話是沒錯的,用心的服化道讓人舒適,賞心悅目。大明宮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之作。其實這部劇也備受爭議,許多人不喜歡這種不今不古不中不洋的調(diào)調(diào)。我們一起先來品一品。一個小公主在神圣的朝堂上摸著老臣的胡子撒尿,一個寵妃在太液池被鑿沉坐船婉轉(zhuǎn)凄切而死,以自縊為游戲,以剁指開玩笑,利劍刺入情人的胸膛,毒藥送給親生的兒子……生命帶著血腥噴薄而來,呼嘯而去,夢幻如霞如煙地裝點人生。 ——《大明宮詞》臺詞節(jié)選但你看完之后,它是雋永流長的觀看體驗和極具莎士比亞戲劇風(fēng)格的長句臺詞,反而是它最獨特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大明宮詞》這部電視劇就像大明宮一樣,就像印象中的唐朝風(fēng)骨一樣,擁有著莊嚴、華麗、夢幻和虛無的重量。關(guān)于女性,我們這個民族的女性生命歷程和哲學(xué)探索,美麗與哀愁,這部劇,它講到了極致。它滲透著我們民族雖迭遭打擊壓抑卻依然生生不已的熱烈奔放,追求自由的性格,留住了中國女性那種天生麗質(zhì)萬種風(fēng)情的恰到好處之美。它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傷感和悲觀,而是生命的壯烈和促使我們?nèi)ニ妓魃囊饬x。 《大明王朝1566》
家事國事天下事,朕不敢不知啊。家事國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呀。
小印聽到的關(guān)于大明王朝最高的評價是,整個國產(chǎn)歷史劇里,劉和平和張黎合作的這部劇都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也許它還將后無來者。《大明王朝1566》以“倒嚴”為主線,通過對嘉靖在位最后五年史事的描繪,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推薦這個劇最重要的理由是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不僅是政治斗爭,更是人間百態(tài)。在嚴氏父子陛見之后,退出宮外,嚴嵩對張牙舞爪的嚴世藩所說“記住:整個大明王朝,只有一人能夠呼風(fēng)喚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人能遮風(fēng)擋雨,就是你爹,不是你!”這句臺詞深深印在小印腦海,將嘉靖和嚴嵩之間的君臣利害關(guān)系一針見血的剖析在觀眾面前。有味道的臺詞是可以引發(fā)思考的,加上一眾老戲骨的演技pk,你時時會感到毛骨悚然。沒有救世之人,連海瑞也得先做好家破人亡,永無可赦的準備,才敢去揭開事實,并且依然不能改變什么。妻女雙亡,老母無人奉養(yǎng),海家絕后,這便是一個直臣的結(jié)局。
他們不在,朕寂寞啊!朕不祝他們死的安寧,朕祝他們來生再世再與朕為敵吧!
雖然小印在《雍正王朝》的推薦部分極力夸贊《雍正王朝》,但那只是二選一的被迫之下?!犊滴跬醭芬廊皇请y得一見的歷史佳劇。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江山處處有王師,山河一統(tǒng),可有誰會記得這故事背后的辛酸?周培公,姚啟圣,容妃……他們有的不是對皇權(quán)的敬畏,而是一種至死不虞的信念,為此,他們放下了個人的恩仇,孝道,甚至是性命。江山,家庭,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念!這部劇存在對康熙的一定美化,但不妨礙它對我們的震撼。“長城、長城是個夢、是空的、是個無用之物,頂多是個擺設(shè)!……并詔知后世,凡大清國君,當持王道、取民心、練兵馬,永不筑長城!”這一句永不筑長城,小印被深深震撼。帝王到底是什么樣的,可能真的是“雄才大略康熙帝, 王者風(fēng)范陳道明?!?/span>
其實,輸也罷,贏也罷,不過是過眼煙云罷了。你,太放不下了!
主演:唐國強 / 焦晃 / 王繪春 / 杜雨露 / 徐敏雖然《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在豆瓣上的評分是一樣的,但如果你的時間只夠二選一,小印告訴你,毫不猶豫,《雍正王朝》。少年人大概會更喜歡《康熙王朝》,一個字爽,世上的一切似乎只要快刀斬亂麻就可。但生活是無奈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哪有那么多“英雄童話”,《雍正王朝》的味道也在于他的殘酷真實吧。雍正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經(jīng)典劇目,很多情節(jié)值得一個個琢磨。一是雍正當太子時,為賑災(zāi)籌款,追討債務(wù),調(diào)查更換死囚的案件;二是雍正登基后,他的改革措施包括把土地開墾成畝,把糧食聯(lián)合起來,自己耕種旗人。難以捉摸的康熙、實事求是的雍正、睿智的八爺、俠義的國王十三爺、賢明的吳先生、睿智的張婷羽、霸道的年羹堯……每個人物都有血肉常豐滿,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人記憶猶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當中的二三十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對于中國,則是風(fēng)云變化的幾十年。在這當中,中國自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又經(jīng)歷了洋務(wù)運動、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國結(jié)束了清朝的統(tǒng)治,走向了民國;新思潮開始傳來,舊制度漸漸走向衰退。千瘡百孔的中國也正向著更光明的明天前進著。《走向共和》選取了清朝光緒年間到孫中山準備二次革命之前的這段時期。它幾乎完美而立體的刻畫了這一歷史時期中最重要的4個人物: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
他們不再是一般影視劇或者歷史書上用一個形容詞就能定性的“紙片人”了,而是有血有肉、有功有過的“活人”。《走向共和》扎根于歷史,著眼于大時代下的風(fēng)流人物,講述了他們的波瀾壯闊,更展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不由已和與時浮沉。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無論什么年代,透過歷史來回望現(xiàn)實,總能對今天有所啟迪。從普及歷史的角度來說,覆蓋面廣泛的影視劇不應(yīng)缺席;而歷史正劇,更應(yīng)承擔起對過往的深切思考和對現(xiàn)實的嚴肅探討。參考文獻
1、中國歷史正劇消失之謎,吳大兌,新劇觀察
2、1990年以來中國電視歷史劇類型軍研究,宗俊偉,南京師范大學(xué)
3、關(guān)于歷史和歷史劇——從《臥薪藏膽》的許多不同劇本說起,茅盾
4、歷史正劇能否迎來春天,胡海升,人民日報評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