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清代的館閣體,當代很多名家嗤之以鼻,認為是沒有藝術性,轉而追求大眾看不懂的所謂“高雅”藝術!
過于高雅的藝術,往往會變得小眾,甚至是曲高和寡,只能孤芳自賞,難以為繼!
而雅俗共賞的藝術受眾是最多的,真正高明的藝術家,往往會融俗于雅、以雅化俗,啟功老先生,就是這樣難得的大書法家!
啟功的書法,其實也是取法于明清時期的館閣體,尤其是清代大書法家梁詩正!
梁詩正,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雍正年間的探花,也是乾隆的“文字秘書”,《三希堂法帖》的主編!
梁詩正的書法,可以用“清秀俊美”來形容,集漢字的實用性和觀賞性為一體,連啟功先生都贊不絕口:300多年,行書的天花板!
相對于現代人的書法,梁詩正的行書宛如夏夜一縷清風,給人帶來賞心悅目之感,平淡老熟勝于崢嶸燦爛,字字精湛而無一絲敗筆!
歷史能做到如此精湛,只有趙孟、董其昌二人,所以梁詩正又被乾隆譽為“我朝趙子昂”!
以他的《駱賓王帝京篇》為例,有濃濃的書卷氣,可以說以文人之學養(yǎng)、文人之筆墨,讓“雅”與“俗”有機融通,開創(chuàng)出雅俗相融,雅俗共賞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成為300多年的行書天花板!
而能做到這種“雅俗共賞”的境界,非有幾十年的功力而不及,那些說梁詩正書法是“俗書”的人,可能正如趙孟所言:俗子朝學執(zhí)筆,夕已自夸!
是眼光不夠,也或是羨慕嫉妒,才會罵梁詩正寫的是“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