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出生于德國但澤,雙魚座。
父親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憂郁,后因溺水去世;母親是作家,與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壇名家熟識。
21歲到哥廷根大學(xué)攻讀醫(yī)學(xué);23歲棄醫(yī)從文,進入柏林大學(xué)學(xué)習(xí);30歲,他的曠世杰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反響平平。對此,叔本華異常悲傷,'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63歲,他的封筆之作《附錄和補遺》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這部著作),聲名鵲起。
靠繼承父親的遺產(chǎn),叔本華一生過著隱遁的生活。
1809年初,21歲的叔本華對歌劇女演員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見鐘情,然而女神卻另有所愛。他情路坎坷,終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條叫'世界靈魂'的卷毛狗。
72歲,叔本華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的臨終遺言是:希望愛好哲學(xué)的人,能客觀獨立地理解他的哲學(xué)。叔本華死后,其所有財產(chǎn)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yè)。
尼采是叔本華哲學(xué)的繼承者,他說:'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性的一大弱點就是過分看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樣子,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的憂心、煩惱、操勞和憤怒都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有關(guān),我們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此根源。我們應(yīng)該正確評估自己的自身價值,理性地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的看法只在別人的頭腦意識里產(chǎn)生效果,對我們并非直接存在,而是間接的存在,對我們自身也不能起直接的作用。
但人類不能單獨生存,只有生活在群體里時人才能有所作為。群體之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的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一個人若想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在這多方面的關(guān)系中得到別人的信任,亦即獲得別人對他的好的看法。因此,只要我們和他人生活在一起,他人的看法就會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別人的看法對我們有較高的價值,僅僅是因為其能帶給我們好處,能使我們幸福。因此對我們來說,我們在他人眼中的表象——榮譽、地位和名聲只是一種自發(fā)的、必需的自我保護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護自己和獲得好處。
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基于實用利益的考慮,因此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千萬不能為了別人的看法而損害自身或使自身痛苦,這樣就舍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