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為中信出版社《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書摘,筆記俠為合作方,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整理摘編:時英平】
筆記君說:
特殊時期,面對暴跌、反彈,有人看到了機遇,有人覺得是陷阱。而此時,追逐熱潮往往是很多人的選擇。那么,應該怎樣正確看待群體行為并避免錯誤?
鼠年首個交易日,萬眾矚目。滬指低開8.7%,深成指低開9%,創(chuàng)業(yè)板指跌8%,兩市開盤近3000家個股跌停,逾3200只個股跌幅超9%。而特殊時期,醫(yī)藥股掀起漲停潮。
晚間,熱門中概股多數(shù)上漲,蔚來汽車、愛奇藝漲超7%,微博、58同城、騰訊ADR、阿里巴巴漲超3%。開市第二日,A股市場迎來了全面反彈,半導體、保險、醫(yī)療、互聯(lián)網等板塊強勢反彈。
特殊時期,面對暴跌、反彈,有人看到了機遇,有人覺得是陷阱。而此時,追逐熱潮往往是很多人的選擇。群體行為研究人與人互動后的表現(xiàn),那么,應該怎樣正確看待群體行為并避免錯誤?
一、社會心理學: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嗎?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是這樣嗎?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恰恰相反:三個臭皮匠不但頂不了一個諸葛亮,聯(lián)合起來的智商甚至連一個個體理性人的智商都達不到。
幾乎每次金融市場的巨大崩潰都源自群體心理的崩潰,比如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金融泡沫——郁金香泡沫。
16世紀中期,郁金香傳入西歐后,受到了人們的狂熱追捧。
1634年,炒買郁金香的熱潮甚至變成荷蘭的全民運動。1 000荷蘭盾一株的郁金香球根,不到一個月就升值為2萬荷蘭盾。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為現(xiàn)金,投資于這種花卉。一株郁金香甚至可以換一座房子。
1636年,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們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一年后,郁金香價格的總漲幅高達5 900%。
然而,當人們沉浸在對郁金香的狂熱中時,一場大崩潰近在眼前。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一夜之間,郁金香球根的價格一落千丈,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場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不只是郁金香泡沫,人類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金融市場的大起大落都可以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解釋。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當非理性的一面在群體中被統(tǒng)一以后,群體的智商就會低于單個個體理性人的智商。
這一點對行為金融學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果只考慮單個個體,個體的心理偏差是隨機發(fā)生的,那就有可能相互抵消。
但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非理性行為不是隨機的,而是會發(fā)生系統(tǒng)性偏差。
當出現(xiàn)像股市大跌這樣的極端事件時,人們并不會像理性理論預期的那樣,通過買入來糾正向下的價格偏差。
實際上,人們在恐慌性情緒下往往會相互踩踏、競相出售,從而使價格進一步偏離,甚至崩盤。
二、羊群效應和信息瀑布
社會心理學在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羊群效應(又稱羊群行為),指的是投資者放棄自身判斷,追隨大眾決策的現(xiàn)象。
信息瀑布是一個與羊群效應非常近似的用語,指的是人們觀察到前人的信息后,會用別人的決策直接代替自己的決策,完全放棄自己的觀點,而且越往后,這種信息的疊加效應越強,像瀑布一樣。
不同的是,信息瀑布強調信息的疊加現(xiàn)象,而羊群效應強調模仿的行為結果。
三、板塊輪動與概念股炒作
那么,羊群效應是怎么在金融市場上發(fā)揮作用的呢?
比如,中國股票市場上有一種常見現(xiàn)象——板塊輪動,它類似于行業(yè)輪動,包括但不限于行業(yè)輪動。
行業(yè)輪動指的是,隨著經濟從繁榮到蕭條,再從蕭條到繁榮的周期性變化,在特定的經濟時期有特定的行業(yè)受益,投資者會根據經濟情況配置不同行業(yè)的股票,從而形成不同行業(yè)股票之間的強弱變化,所有國家都存在這一現(xiàn)象。
在中國股票市場上,除了行業(yè)具有輪動性,還存在板塊輪動現(xiàn)象,板塊可以按照地區(qū)、熱點話題、熱點事件等方式進行劃分,比如熱點事件板塊就包括新能源板塊、P2P(個人對個人)板塊等。
板塊的輪動與經濟周期或基本面并沒有太大關系,它更大程度上源于投資者的行為聚集,也就是前文提及的羊群效應。投資者聚集于某個特定板塊,同買同賣,造成該板塊股價同向波動。
除了板塊輪動,羊群效應在概念股炒作中,也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股市中,你也許會經常遇到炒作股票的情況。那我們就來看看,概念股究竟是怎樣被炒起來的:
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領頭羊”一般是持倉市值超過1000萬元的超級大戶,而“羊群”則是持倉市值在50萬元以下的小戶和10萬元以下的散戶。 大多數(shù)炒作模式是:“領頭羊”直接入場—拉抬股價—“羊群”跟進(占所有賬戶的60%~70%)。
在概念股的炒作中,超級大戶與中小散戶的凈買賣行為剛好相反?!邦I頭羊”提前建倉,在炒作期間凈賣出,他們的建倉速度較慢,但清倉速度很快。而“羊群”的行為慢于“領頭羊”,通常情況下,在“羊群”進場時,“領頭羊”已經建倉完畢。加之小散戶離場不果斷,炒作結束后未完全出貨,因此被套住的比例較高。
四、追逐熱點的投資行為錯在哪里?
通過對概念股炒作中的羊群效應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投資者追逐熱點的投資行為是不理性的。其中有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很多概念股炒作缺乏基本面支撐。一些熱點問題完全是人為制造的,部分理性投資者或上市公司僅僅依靠投資者形成的羊群效應,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發(fā)達市場上,機構投資者占比超過90%;而中國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則明顯體現(xiàn)了“二八定律”,即個人投資者占比超過80%,但資金量并不大,能夠控制市場的是占比不足20%的機構投資者,這種結構容易形成羊群效應。
第二,在羊群效應產生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師、媒體等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誘使投資者成為“羊群”。
對上市公司而言,誘使羊群效應產生可以帶來短期利益。上市公司甚至換個名字就能成為熱點,其高管還可能單獨或與機構聯(lián)合,通過制造市場熱點誘導群體反應。羊群效應將推高短期股價,對高管減持股份、公司資本運作有利。
而分析師本應提供第三方客觀的投資評價,但受激勵方式的影響,他們會通過羊群效應推高股價,從而提升自己的業(yè)內評價。雖然這對分析師自身有利,但會造成其投資推薦不一定客觀。
媒體雖然不是利益相關者,但相關報道客觀上產生了信息傳播和信息強化的作用。
第三,投資者之所以被所謂的市場熱點吸引,成為“羊群”之一,其深層原因是被高收益、低概率的事件吸引。
市場熱點會使相關股票的收益比其他股票好,就像買彩票一樣,一旦中獎就有巨大收益。
投資者看到很多把握住熱點并踩準市場節(jié)奏的人發(fā)家致富了,覺得自己也有這樣的運氣。他們錯在只看到了極端收益,卻忽視了其發(fā)生的小概率。
可見,識別概念股非常重要。在概念股的炒作中,真正能獲利的只有那些有目的的“領頭羊”。
不少個人投資者喜歡看技術分析指標并據此行動。如果你覺得觀察到了某種信號,認為自己很有可能抓住了機會,切記保持警惕,不要成為羊群效應的犧牲者。
因此,面對所謂的市場熱點,不能僅憑技術分析指標采取行動,減少交易頻率可以有效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