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兩人:一為明朝的王陽明,一則清朝的曾國藩。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平國安邦、著書立說、馳聘射騎,全無半點文人的懦弱單薄。其頓悟深遠、知行合一,于平凡中體現(xiàn)偉大,都是得益于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的章法。
大儒王陽明
老子曰:“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王陽明對待萬事的態(tài)度是既不排斥也不沉溺,例如其曾經(jīng)寫詩“我亦愛山仍戀官”,他既有強烈的建功立業(yè)的欲望,更想著他的“第一等事”成為圣賢。老子亦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表現(xiàn)出來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匯流,隨時而轉(zhuǎn),自己內(nèi)心卻清晰明了。
隨遇而安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調(diào)。就道家而言,人生得沒有目的的,就像佛家所說“隨緣而遇”,儒家所說“隨遇而安”,但是老子更進一步地說,隨緣而遇還要“頑且鄙,” 堅持個性,又不受任何限制。生活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yè)!但是,如何才算是出世之心呢?
智者解惑
有一位智者,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他有一個小徒弟,天資聰穎,卻總是怨天尤人。這天,徒弟又開始不停抱怨,智者對他說:“去取一些鹽來?!蓖降懿恢獛煾负我?,疑惑不解地跑到廚房取了一罐鹽。師父讓徒弟把鹽倒進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澀難耐,師父問:“味道如何?”徒弟皺了皺眉頭,說:“又苦又澀?!睅煾感α诵?,讓徒弟又拿了一罐鹽和自己一起前往湖邊。師父讓徒弟把鹽撒在湖水里,然后對徒弟說:“掬一捧湖水喝吧?!蓖降芎攘丝诤畮煾竼枺骸拔兜廊绾??”徒弟說:“清爽無比。”師父又問:“嘗到苦澀之味了嗎?”徒弟搖搖頭。
師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如同這罐鹽,放入一碗水中,你嘗到的是苦澀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之,你嘗到的卻是滿口甘爽。讓自己的心變成一湖水,自然嘗不到人生的苦澀。”
心如大海
正如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月亮只有一個,而其在江中的倒影卻可以有無數(shù)種形狀:江水翻滾之時,月亮就是扭曲的;風平浪靜了,月影就是圓滿的。如果心跳出世俗就如同直接仰天望月,不管水如何波瀾,都不會影響月亮的形狀。
做人做事都應當如此,莫讓心境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心如大海,便可達到出世的境界。老子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庇谒?,無欲無求的出世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入世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