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怎么說呢?首先需要明確你做的股票都是什么類型的走勢,而這類走勢都有什么特點。然后還要問,我們要抓住什么樣的信號,想回避掉什么干擾信號。
好的工具應該是高級雷達,既能發(fā)現(xiàn)敵機,又能不被假信號干擾。而一代一代的升級,用今天的雷達水平看,第一第二代雷達就跟瞎子差不了多少。
筆者水平有限,很難給出各種合適的技術(shù)指標組合。只能讀者自己去構(gòu)造吧。
在通達信的技術(shù)指標里,我們可以看到基本的分類,這個分類是從指標編寫的著眼點分的。此外還有一個方面需要使用者注意,就該指標用于偏長線,還是偏短線。
筆者認為,指標組合一般需要考慮這幾個內(nèi)容:
1,有一個相對適用性較廣的主圖指標,并設(shè)置好合適的參數(shù)。
我們主圖指標,一般用均線系統(tǒng),或者用布林線系統(tǒng)。
2,增加2個指標,一個偏趨勢的,另一個偏震蕩的。
3,3個指標都應該是不同原理,也指示不同內(nèi)容。
這樣,是為了相互印證,和相互補充。
如果是喜歡做白馬股,想從中低位置進場,然后長線持有,直到趨勢結(jié)束。希望指標系統(tǒng)做到:
1,能指示方向,但也能發(fā)現(xiàn)趨勢拐點。
2,能過濾掉各種不重要的拐點信號,堅定自己持股。
筆者設(shè)計了一種組合:瀑布線+OBV+CCI
這是典型的白馬五糧液,
1,從主圖指標上看,大趨勢一直沒變,所以比較安心。
2,用OBV指標看,OBV一直在均線之上,趨勢的確沒變,只有局部回落到均線之下。
3,從主圖上看到短期均線有拐頭,均線組也收斂了,那么是中短期趨勢開始拐頭的信號。用OBV驗證,有時OBV沒有死叉,那么再等等看;有時OBV死叉,那么就該暫時離場。
4,瀑布線和obv線都是偏滯后的指標,那么是否有不及時信息呢?用CCI來看,CCI的幾次高低點,印證了當時K線的方向,短期內(nèi)是否危險。那么在這個持倉周期內(nèi),可能僅1、2次中間離場,基本上是長線持有。
不是大牛股,也沒打算長線拿1年,股票上下波動,希望每次能在低點買入,高點賣出,累計下來收益不比白馬少。
這里希望,能指示比較關(guān)鍵的頂?shù)踪I賣點,在中間波段的買賣點能夠濾掉。
筆者認為,布林線+KD+MACD的組合比較好
1,布林線相對比均線適應性廣點,能看震蕩,也能看趨勢,但多數(shù)人是用它來看震蕩市的,趨勢沒有均線直觀。
筆者小改造了一下,在布林線中增加內(nèi)上軌和內(nèi)下軌,并適當將布林線中軌參數(shù)放大,筆者習慣用30日線,有的股可以再放大,最大可以用60日線,這樣能相對清晰的看到K線從下軌運行到上軌,又從上軌運行到下軌。有時,K線在中軌折返,(少數(shù)K線在內(nèi)上下軌折返),這些點的判斷需要另2個指標驗證。
2,KD指標是用于震蕩走勢的,用它來印證布林的拐點信號。
3,MACD是趨勢指標,用它來印證布林中的持股波段和持幣波段。
這里布林線、KD、MACD都是不同原理,也反應了不同的信號。
短線是比較為難的,因為一般指標都是需要K線歷史的,所以多數(shù)是偏趨勢型的。目前我知道的做短線的人,一般指標工具比較簡單,因為需要盯盤,復雜的指標只能干擾自己的反應。
1,最常用的是用5日線為基準,上穿就買,跌穿就賣。也有人設(shè)置為3日+5日線。一般附圖用KDJ較多,也有用CCI或WR的。
短線的邏輯并不是看線操作,不能是同一只股票在5日線上來回買賣,因為根本賺不出手續(xù)費的。短線都是認定要漲,只是用上穿5日線做買入信號。同樣,下穿5日線也只是獲利了結(jié)的信號。
2,改用短周期的K線,比如30分鐘線,15分鐘線,這樣就又可以用常規(guī)的趨勢分析技術(shù)了。注意,這時MACD可能不太好用,可靠性比日線時的MACD差。
有過一個老師,他用30分鐘5線布林線做短線,不過我看他更像做波段。
3,直接用裸K線,用K線組合+換手率量柱來解讀明后天的漲跌。
筆者不做短線,下圖是我的一個同事的操作:
他認為該股有戲,然后關(guān)注:
1,看籌碼有所集中,出現(xiàn)縮量下跌。覺得該股近期要漲回到平臺處。
2,出現(xiàn)倍量柱,KD金叉,收盤價站上5日線,決定第二天買入
3,第二天開盤上漲,成交量不錯,于是盤中買入。
4,持有幾天后,股價如他預判的回到了平臺位置。某天收盤價沒有站上5日線,于是離場。后面的漲幅與他無關(guā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