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fā)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接下來,她又微吐槽自己現(xiàn)在嗓門變大,很有穿透力,全歸功于7年的帶娃歷練。
眾網(wǎng)友替“娘娘”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
如果吼叫能解決問題,毛驢將統(tǒng)治世界。
教育孩子,當老母親怒火中燒,用發(fā)脾氣、大吼大叫、漫罵斥責孩子時,不僅收不到效果,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對孩子的人格、心理健康成長有不利影響。
其實,老母親應該換成低聲教育方式了。
吼孩子,是一種看不見的語言內傷
與低聲教育想反的教育方式,是吼叫式教育。
法國公益短片《一句話,毀掉孩子一生》中,父母的話像毒針一樣刺痛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我造了什么孽了,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就是個廢物!”
“你至始至終都遠不如你哥哥!”
字字否定,句句戳心!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的,永遠都是斥責的吼叫聲,孩子們一次次失望,他們的內心看不到任何光芒。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就是不好好說話,屬于語言暴力的一種。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災難”,絲毫不亞于體罰對孩子的傷害。
臺灣一個小視頻,故事很平常,讓人看后很有觸動。
視頻中,小女孩化好妝后,媽媽還沒趕到,她就打電話,問媽媽在哪兒?媽媽急切地說,她正在騎車,等一下。小女孩無奈地“哦”了一聲,繼續(xù)等媽媽。
可過了好大一會兒,還是不見媽媽的蹤影。
焦急之下,小女孩又撥打電話,媽媽非常不耐煩地說:“煩吶,一直打!”
“你大概在哪里?”孩子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試問媽媽
“不知道,快要到就對啦,你一直打干嘛啦?煩耶,拜拜!”媽媽不由分說地掛斷電話。
還沒來得及放電話,小女孩的眼淚一下子奪眶而出,傷心至極,早已泣不成聲。
媽媽看著擦眼淚的女兒,意識到自己不耐煩的說話態(tài)度,竟然讓女兒像受了重錘一般孤寂。
最近,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88%的父母曾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朝他們叫嚷或尖叫過,甚至在7歲孩子的父母中,這個比例會高至98%。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也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 38%的音調 55%的面部表情。
孩子長大后的性格怎么樣,都藏在父母的日常情緒中。
父母情緒暴躁,孩子必定叛逆。
父母情緒溫和,孩子必定溫暖。
低聲教育,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父母情緒穩(wěn)定,對孩子有耐心,不吼不叫不說教,低聲教育,才是一種教育智慧,一種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有一次,我在地鐵上遇到一個媽媽,小男孩可能犯了錯,媽媽很生氣,但她一直在用很低的聲音,向孩子講道理。
小男孩哭的也很克制,媽媽到站下了地鐵后,拉著小男孩的手,依然用很低的聲音對他講著什么。
小男孩雖然哭的很傷心,但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想哭就可以理直氣壯的哭,媽媽也沒有當眾大聲斥責他。
為小男孩有這樣一位好媽媽點贊。
周末吃麥當勞時,一個老奶奶帶著兩個七八歲的孫女在樓上坐著,等爺爺在樓下取餐上來。
見爺爺端著餐盤上樓了,孩子們很興奮,他們遠遠揮手招呼爺爺坐過來,但他們卻有意壓低了自己的音量,甚至比平時說話聲音還小,低聲叫著:“爺爺爺爺,這邊!”想必在家,父母也是這樣低聲教育的。
所以,他們在公眾場合,也不會大聲喧嘩,而是低聲說話,周圍的人都對兩個孩子報以微笑,孩子們感受到了被尊重,更愿意去配合。
《孟子.離婁章句下》中有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從父母和周圍人那里得到了信任和尊重,反過來也會尊重家長和身邊的人。
日常生活中,父母該如何低聲教育孩子?
1.孩子犯錯時,用低聲調批評孩子。
6歲的奇奇在朋友家的地板上又蹦又跳。
爸爸走近奇奇,他用輕得幾乎讓人聽不見的聲音,在奇奇耳邊說:“你覺得不經(jīng)允許就隨便在人家地板上亂蹦,可以嗎?”
爸爸的聲音輕柔而堅定,臉上帶著和藹的微笑,但奇奇卻像聽到了嚴厲的批評,馬上停止了亂蹦。
美國心理學家霍布蘭德先生,曾研究過最佳的談話方式表明:一個人的低聲調的談話方式,比高聲調說話會有更好的說服效果。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低聲效應”。
低聲讓家長和孩子都處在理智、平和的狀態(tài),孩子抵觸、防范心理減少了,更能聽清楚爸爸講話的內容,認為他說的有道理,馬上停止了亂蹦。
2.孩子被否定時,懂得賞識孩子,而不是責罵。
一個10歲男孩,很想當一名歌星,但老師卻說他五音不全。小男孩回到家后很傷心,把老師的話告訴了母親。
母親沒有為此生氣,更沒有責罵他,而是用手摟著鼓勵他說:兒子,你很有音樂天賦。今天唱得比昨天好聽多了,只要你努力,一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
聽了母親的話,小男孩的心情好多了。后來,這個男孩成了著名的歌劇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素羅。
卡羅素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時說,是母親當年鼓勵的話語,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孩子從母親欣賞的眼光、贊賞的話語、滿意的微笑中得到肯定,并成為他前進的重要動力。
沒有什么比不用責罵,而是給予恰當時機的賞識,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唯有父母用心給予孩子深切的愛和理解,才是正確的教育。
3.向孩子敞開心扉,采用“我式交流法”。
“我式交流法”就是對孩子說話時,以“我”而不是以“你”為開頭。
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了我剛買的一只漂亮花瓶,我當時很氣憤,心里埋怨她做事毛手毛腳,可一想,就算我再大聲斥責她,花瓶也碎了,再也無法復原。
于是,等她收拾完碎片后,我對女兒這樣說:我覺得很可惜這么漂亮的花瓶了,當你不小心把她打碎時,因為這是我讓朋友從上海專賣店買回來的,所以我希望你以后擦桌子時一定要小心喲!”
說完,女兒緊緊抱住了我,滿眼的驚訝和感動:“媽媽,我以后肯定會小心,再也不會把花瓶打碎了。”
顯然,主動向孩子敞開心扉,暫時示弱,事情往往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4.將要求解釋給孩子,態(tài)度溫和而堅定。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女兒圓圓小時候和她一起去超市,圓圓想買一種加了許多色素的飲料,他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女兒:這個不能買,它不衛(wèi)生,不管什么時候都不可以喝這個。
圓圓為此很生氣,不肯離開那個地方,最后干脆躺地下哭鬧。
媽媽不搭理她,也不生氣,圓圓見狀哭鬧得更厲害。媽媽沉著氣不著急,耐心地等待女兒釋放情緒。
幾個回合后,圓圓沒勁了,她意識到再鬧也就這樣了。當媽媽再問她時,她就乖乖地站起來,牽著媽媽的手,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整個過程,尹建莉老師一句批評的話都沒說,也沒再給圓圓講道理。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當孩子犯錯時,讓我們靜下心來,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語氣與孩子交流。聲音低一些,堅定一些,心情平和一些,再平和一些。給予一個擁抱,也許,孩子會還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表現(xiàn)。
從現(xiàn)在開始,讓我們用低聲調與孩子慢慢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