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閱讀文學作品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nèi)涵,分析藝術表現(xiàn)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綜合(C)
(1)分析作品結(jié)構(gòu),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鑒賞評價(D)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nèi)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豐富意蘊
(2)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
(一)文學作品閱讀題的解題規(guī)律
1.讀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宏觀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層次,領會文章的要義。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寫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題者所做的相關的注釋)等,并利用題目、題干弄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揣測命題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數(shù)。
2.緊扣題目,找準區(qū)間。
認真閱讀題干,明確要求,弄清楚題目的限制與提示,明確答題方向,確定所在的有效的閱讀區(qū)間,找到答題區(qū),摘錄與題目有關的句子或關鍵詞語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關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題目,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zhuǎn)換成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準確作答。
4.根據(jù)分值,列點回答。
一般來說,現(xiàn)代文閱讀每題賦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況下,4分題答案至少應有兩點,6分題答案至少應有三點。如果命題人在作答處已標明(1)(2)之類序號,則按序號答夠要點即可。
5.遇到半開放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去做:
(1)要針對文本取材特點和語言運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簡明扼要用一句話表達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詞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為論據(jù)。
(3)圍繞文本取材特點和語言運用的效果,結(jié)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詞原句進行分析論證。
(4)答案句數(shù)根據(jù)分值在6~12句之間便可,語言要簡明,表意要清楚。
(二)簡答題組織語言的方法
1.摘錄法:顧名思義,就是選摘原文原句作為答案。
2.濃縮法: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按照題目規(guī)定的字數(shù),將其“濃縮”為合乎規(guī)范的句子作為答案。
3.改寫法:依據(jù)題干的指令,將原文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句子,做點改動,使其合乎答題要求。
4.拼接法:將分散在文章各處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機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滿足答案的要求。
5.仿寫法:依照文章中的某個句子的形式,再造一個形式上與其相似而內(nèi)容上又合乎答題要求的句子,使之成為答案。
6.活譯法: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簡答題,可以采取翻譯(活譯)的方法來詮釋它,說出這個比喻的本體,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對于分析句子層次、分析某個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層次、分析某種寫法的意義的試題時,可以根據(jù)自己對句、層、段、中心內(nèi)容的理解,自擬答案。
8.綜合法:也就是綜合運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
考點一準確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一)何謂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子
1.重要詞語 ①體現(xiàn)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詞語;②表現(xiàn)文章主旨的詞語;③富含深義的詞語;④反映具體語境的詞語;⑤對文章結(jié)構(gòu)起照應連接作用的詞語;⑥運用修辭手法的特殊詞語;
⑦指代詞(遠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 ①語義較為豐富、內(nèi)容較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現(xiàn)文章主旨的關鍵句子;③能表現(xiàn)文章脈絡層次的中心句、總結(jié)句、過渡句等;④生動形象富有文學意味的語句;⑤較難理解的各種修辭句;⑥句型龐大結(jié)構(gòu)復雜,容易理解錯誤的句子。
解題思路:
(1)結(jié)合語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礎上,聯(lián)系上下文,找到對應的信息點,加以概括總結(jié)。
(2)弄清句子在語段中的地位。關鍵語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關鍵作用,要理解它,必須考慮它在文章中處于什么地位,比如說,如果句子在文章、語段中是起著總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nèi)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語段中是起小結(jié)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須從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關信息,無論總起還是小結(jié),關鍵要看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qū)內(nèi)尋找答案。
高考例證2(2005年廣東卷)
(3)理清句子結(jié)構(gòu),抓住句子的修飾語以及句中的關鍵詞,結(jié)合全文,歸納答案。
(4)弄清詞語和句子的修辭手法及作用,結(jié)合原文,準確闡釋。
考點二 分析層次明關系 準確概括抓要點
閱讀文學作品,要能夠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要做到這幾點,分析層次明關系、準確概括抓要點是關鍵。
(一)分清層次結(jié)構(gòu),明確語義重心
語段分析一要明辨層次關系,二要明確語義重心。一般而言,如果層次間的關系是聯(lián)合型,如并列、遞進等,則語義是各分句要點的“相加”;如果層次間的關系是偏正型,如轉(zhuǎn)折、因果等,則語義重心在“正句”(表“轉(zhuǎn)”或“果”的分句)。
例1:簡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內(nèi)容。(不超過26字)
宋代涌現(xiàn)出了更多的竹畫家,蘇東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②元代文人畫興起后,畫竹更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shù)竿,意境蕭疏,具有獨特的風格。③明代竹畫家蜂起。王紱畫竹名馳天下,技藝高超。徐渭(字文長)創(chuàng)畫雪竹的方法,“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
(1992年全國卷)
本段層次間的關系是并列。故其意義所指是各構(gòu)成部分內(nèi)容的并存或相加。
答案:宋、元、明時期,竹畫家蜂起,風格獨特,技法高超。
例2:①科學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結(jié)晶,不論其正確程度如何,只要是實踐過的,就能提供理性知識,提供智慧,提供思想素材。②因此,詩人掌握科學知識,面愈廣愈好,千萬不要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③唐朝詩人張繼,有無學過物理知識,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寫的《楓橋夜泊》,卻完全合乎聲學原理……
(1997年上海卷)
試題要求:歸納上段文字的中心。(不超過14字)
此語段共三句話,行文思路是“觀點一舉例”(①一②一③),而這兩句間的語義關系屬偏正型(因果),故語義重心在②(表“果”的正旬)。于是可概括成:掌握科學知識,愈廣愈好。
(二)鎖定首尾句段。找出關鍵詞句
例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第18題。
土 地
吃著自己種出來的瓜菜,覺得它們每一樣都有來歷,每一樣都有故事。什么時候下的種,什么時候發(fā)的芽,什么時候開的花……往事歷歷在目。
蟲子差點吃掉了新芽,曾讓你著急。一場大雨及時解除了旱情,曾讓你欣喜。轉(zhuǎn)眼間,幾個瓜突然膨脹了好幾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綠葉深處,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亂家規(guī),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讓你驚詫莫名。
有時候,瓜藤長袖飄飛,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緣著一根電線桿攀向高高藍天,在太陽或月亮那里開花結(jié)果,讓你搬來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興嘆。你看見一條彎彎的絲瓜掛在電線上,像電信局懸下來的一個野外的話筒:剛才是誰在這里通話而且是與誰通話?或者說這么多電話筒從瓜藤下來,從土地里拋撒出來,一心想告知我們遠古的秘密卻從來無人接聽?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長,真正側(cè)耳去聽它們就屏住呼吸一聲不響了。你想象枝葉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擠眉弄眼,猛回頭看,它們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經(jīng)若無其事了。你從不敢手指瓜果,怕它們真像鄰居老吳伯說的那樣一指就謝,怕它們害羞和膽怯于是氣呼呼地不再合作,總之,它們是有表情的,有語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來到餐桌上,進入你的口腔,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這幾乎不是吃飯,而是游子歸家,是你與你自己久別后的團聚,也是你與土地一次交流的結(jié)束。
你會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場里買來的那些瓜菜,干凈、整齊而且陌生,就像兌換它們的鈔票一樣陌生。它們也是瓜菜,但它們對于享用者來說是一些沒有過程的結(jié)果,就像沒有愛情的婚姻,沒有學習的畢業(yè),于是能塞飽你的肚子卻不能進入你的大腦,無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蕩蕩。難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識瓜菜了,雞蛋似乎是冰箱生出來的·白菜似乎是超級市場里長出來的,看見松樹就說是“圣誕樹”,看見鴨子就說是“唐老鴨”。在一個工業(yè)化和商品化的時代,人們正在越來越遠離土地上的過程。這真是讓人遺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鋼鐵和水泥,更不能吃鈔票,而只能通過植物和動物構(gòu)成的食品,只能通過土地上的種植與養(yǎng)殖,與大自然進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換。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農(nóng)業(yè)的意義,是人們在任何時候都只能以土地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與文明,也指種植與養(yǎng)殖,顯示出農(nóng)業(yè)在往日文化與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時候的人其實比我們洞明。總有一天,在工業(yè)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蕩之處,人們終究會猛醒過來,終究會明白綠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類culture又一次偉大的蘇醒。
(2005年湖北卷)
18.根據(jù)原文,概括“土地”兩層含義的要點,每點不超過8個字。
該文卒章顯志,呼應題目,故鎖定尾段即可概括出‘‘土地”含義的要點。根據(jù)結(jié)構(gòu)分析,不難看出尾段可分兩層(見斜線,筆者所加)。其中第一層的關鍵句是‘‘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農(nóng)業(yè)的意義,是人們在任何時候都只能以土地為母的原因”;第二層的關鍵句是culture指文化與文明,顯示出農(nóng)業(yè)在往日文化與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t。大地仍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有了上述前提,可凝練出《土地》兩層含義的要點:(1)生命的根基(基石);(2)文化(精神)的源泉(家園)。
(三)關注“標志性詞”“高頻率詞”和標點
很多文章,不論是篇章結(jié)構(gòu),還是語段結(jié)構(gòu),都有明顯的語言標志,比如有“第一”“第二”“第三’’之類序數(shù)。文章的段內(nèi)層次,往往有一些銜接上下文的詞語,諸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僅如此……”“此外”“同時”等。另外還可以看標點。標點符號的作用之一就是區(qū)分層次,特別是分號、句號是區(qū)分層次的明顯標志。結(jié)尾常常由“因此”“所以”“總之’’‘‘綜上所述”“總而言之”“一言以蔽之”等詞語“導出”,分析概括時要十分注意。
例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題。
張 家 界
卞毓方
鬼斧神工,天機獨運。別處的山,都是親親熱熱地手拉著手,臂挽著臂,唯有張家界,是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別處的峰,是再陡再險也能踩在腳下,唯有張家界,以它的危崖崩壁,拒絕從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腥十足地直插霄漢。而峰巔的每處縫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蒼松,或翠柏,亭亭如蓋地笑傲塵寰。銀崖翠冠,站遠了看,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曲壑蟠澗,更增添無限空蒙幽翠。風吹過,一嘯百吟;云漫開,萬千氣韻。
(2005年全國卷[1I)
15.張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機獨運’’的創(chuàng)造, 從第二段看,張家界的山水在哪幾個方面與眾不同?
根據(jù)題意,完成此題的步驟可為:先劃分第二段語意層次,再明確每層中語義重心。該段除首句總括外,可分三個層次,從“別處”“都是”“唯有”等詞看出,作者是將·。別處的山”和“張家界”進行對比,于是三層次的側(cè)重面分別是:形態(tài)(“彼此保持頭角崢嶸的獨立,誰也不待見誰…t每柱巖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漢’’);松柏(“又必定有蒼松,或翠柏,亭亭如蓋地笑傲塵寰。銀崖翠冠…c猶如放大的蘇州盆景”)和氣象(“空蒙幽翠…‘萬千氣韻’’)。稍加整理,答案為:有三個方面:山峰的形態(tài);峰頂?shù)乃砂兀簧桔稚綕镜臍庀蟆?/span>
(四)注意找出文中的重要句子
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著大致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個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著大致可以弄清這個段落的層次結(jié)構(gòu)。文章中還有一些過度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們解答問題分析段內(nèi)層次之間相并、相承、相屬關系時的重要依據(jù),要充分利用。
例5: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路是人走出來的,有了路,就要橋。
橋是路的一部分,沒有路,當然就沒有橋;橋不能沒有聯(lián)系的路而孤立存在的。橋的存在是為路服務的。既然是為路服務,就要能滿足路的要求:第一,所有路上的車輛行人。都要能安全順利地在橋上通過:第二,車在橋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樣,不能因為過橋而使行車有所限制,比如減輕載重,降低速度,一車單行等等;第三,路上交通運輸,總是天天發(fā)展的,路還可以跟著改造、加強,橋就不那么簡單。一定要造得比路更為堅固耐久。滿足了以上這些要求,橋和路才能成為一體,合為一家。否則那就是“路歸路,橋歸橋”,不能密切合作,共同為陸上運輸服務了。
橋和路不但要為陸上運輸而合作,還要為水上運輸而合作。因為過河的橋,下面要走船,水漲船高,不但橋要造得高,而且路也要跟著高。橋在過河的地位上要服從路,路在兩岸的高度上,也要遷就橋。橋和路都是越高越難造的,但是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難留給自己。橋和路跟船合作得好,這個困難就解決了。
(1999年上海卷)
(1)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是:
(2)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是:
如果把兩段分開來看。則第二段的首尾句都有表觀點的意思,但從整體來看,中心句應是尾句;第三段則很明顯,表觀點的內(nèi)容只有首句(表過渡),而該段的中心則是其后半句。如果兩段聯(lián)系起來看,則第三段的首句是過渡句(前半句承上,后半句啟下)。
于是,答案分別是:橋和路要為陸上運輸而合作;橋和路還要為水上運輸合作。
考點三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①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高考題型:問答題、選擇題。
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作者在對自然的描述中表現(xiàn)對人生、社會的感悟,在描繪具體的形象中體現(xiàn)感情。閱讀時要把握文章描繪的具體形象。
(一)注意把握文學形象的“三性”
(1)形象的具體可感性。即生動地描繪出客觀事物的特征。
(2)形象的情感性。也就是說文學形象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有其客觀性,但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著個人的褒貶和愛憎,所以它又包含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因素。
(3)形象的典型性。任何文學形象都是作者根據(jù)生活素材經(jīng)過集中、概括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而它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有普遍性。
如2000年全國卷《長城》,用長城的形象代表凄婉的歷史,作為民族封閉和文化愚鈍的象征。把握了長城的形象后,回答問題就變得很容易了。
(二)文學作品語言的四大特點
(1)形象化的特點。也就是說文學作品要求作家運用形
象化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繪聲繪色地描寫社會生活的圖景,使讀者進入一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繪的情境。
(2)凝練含蓄的特點。這是指文學作品要用盡可能經(jīng)濟的筆墨去描繪和概括豐富的生活和思想,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余地。
(3)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特點。文學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總是以生動感人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總是熔鑄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鮮明地表現(xiàn)在作品語言上。
(4)具有音樂美的特點。這是指作家在文學作品中總是借助語言本身的音韻、節(jié)奏、抑揚頓挫來傳達生活的真情實景,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高考命題中直接考語言的題不多。而且語言的特色也常要結(jié)合表達技巧來答。但2005年福建卷第16題,“請你從取材和語言兩方面,對本文做簡要賞析。”這道題是直接考查考生對文章語言的表達技巧的理解。它包括文章在選材上的特點,運用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以及語言風格。
(三)整體感知表達技巧
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涉及到的表達技巧,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1)作品中運用某種表達方式的技巧,如描寫的技巧、敘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運用的某些表現(xiàn)手法,如象征、對比、烘托、反襯、抑揚(先揚后抑或先抑后揚)、莊諧,以及人稱的運用等。
(3)作品布局謀篇的技巧,如構(gòu)思的技巧、線索設置的技巧、交代和照應的技巧等。
(4)語言表達的技巧,如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風格的特色等。
(四)表達技巧設題范圍
(I)指認文中運用了哪些或哪種技巧。
(2)分析某種技巧所表達的內(nèi)容。
如2003年高考卷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義最深的動作。”請根據(jù)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義。是考查對詞語比喻意義的理解。
(3)分析文中某種技巧所產(chǎn)生的表達作用。
如2005廣東卷“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五)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注意的問題。
(1)要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來進行鑒賞。
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以及謀篇布局等,都屬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們都是為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為文章中心服務的。因此,鑒賞表達技巧一定要結(jié)合分析文章所表達的內(nèi)容,而不能就技巧談技巧。
(2)認清手法,明確作用。
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手法:
①比喻。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如2005年湖南卷第18題:貝多芬把客人的來訪稱為“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的毛”,是因為什么?答這道題時應從喻體中的“獸穴”和“老獅”明確含義,再從前面作者對他的肖像描寫了解他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
②反復。反復是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如《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diào)、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③排比。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
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2000年全國高考題《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三、五、七段里也使用了3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
④烘托。通過陪襯,使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如2005年廣東卷第17題,“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側(cè)面襯托壺口黃河的氣勢與生命力)
⑤敘述的人稱。敘述中的人稱,是作者敘述的觀察點、立足點,根據(jù)作者與敘述對象的關系,敘述的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三種形式。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便于作者抒發(fā)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到真實、親切、自然。如2005年全國卷I冰心的《一日的春光》、全國卷Ⅱ蘇叔陽的《春天的夢》、北京卷史鐵生的《合歡樹》、天津卷的《看樹》等就是以第一人稱寫作的。
第二人稱敘述是作者用“你”的形式與敘述對象對話,把表現(xiàn)的事物更親切地表現(xiàn)出來。如2000年全國卷的散文閱讀《長城》,通篇用第二人稱“你”表現(xiàn)作者對長城的贊美之情。
第三人稱敘述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視點進行敘述的筆法。作者往往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把“他”或“他們”的經(jīng)歷或事件的發(fā)展變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廣闊。這種形式的散文很多,高考涉及到的散文絕大部分使用的是第三人稱。
事實上,三種敘述方法常常是相互交叉使用的,單純使用一種敘述方法的文章比較少見。如2000年的《長城》就是三種敘述形式相結(jié)合的?!锻恋亍愤@篇文章主要是采用第二人稱,使文章表達既自由、靈活,又具有真實感、親切感。
⑥描寫,是把某一對象的狀貌、情態(tài),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xiàn)給讀者。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可以使文章逼真?zhèn)魃?、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⑦描寫。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等。通常一篇文章會綜合使用多種描寫手法。如2004年湖北卷的散文《懷表,很老很老了》,就使用多種描寫的手法。
(3)從語義和句式的特點人手,鑒賞作品的語言技巧。
鑒賞語言運用的技巧,一是要懂得語言的基本含義和用法,二是要了解不同句式的不同作用,三是要結(jié)合文章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通過橫向縱向的比較,體會其用法和意義,進而總結(jié)出語言運用的技巧和所呈現(xiàn)的語言風格。
(4)根據(jù)作品,從個人的鑒賞角度賞析。
高考題型:半開放式(有范圍、有限制的回答)
賞析文本的角度:可以是作品的主旨,可以是作品的語言,可以是作品的表達技巧——自選一兩個角度便可
如2005年福建高考卷第16題:請你從取材和語言兩方面,對本文做簡要賞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