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名句集錦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為以師矣。"
2-15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
3-25 子謂《韻》:"盡美焉,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可事于仁!必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30 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28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14-34 或曰;"以德報(bào)怨,何如?"子曰:"何以報(bào)德?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
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5 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君子貞而不諒。""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辭達(dá)而已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閃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9-6 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4 子曰:"君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12 子曰:"君子不器。"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17 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溫、良、恭、儉、讓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822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不學(xué)禮,無以立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食不言,寢不語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當(dāng)仁不讓于師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與朋友交,嚴(yán)而有信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獨(dú)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訥于言而敏于行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欲速,則不達(dá)
禮之用,和為貴。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怨(最糟的言論)
《中庸》選:
10 君子和而不流,強(qiáng)哉矯!中立而不倚,強(qiáng)哉矯!(孔子)
20 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孔子)
《孟子》選:
3-8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6-2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7-8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敢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8-8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8-9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8-12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14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此。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幫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為以師矣。"
2-15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
3-25 子謂《韻》:"盡美焉,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可事于仁!必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30 子曰:"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28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14-34 或曰;"以德報(bào)怨,何如?"子曰:"何以報(bào)德?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
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5 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君子貞而不諒。""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辭達(dá)而已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閃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9-6 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4 子曰:"君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2-12 子曰:"君子不器。"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17 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中庸》選:
10 君子和而不流,強(qiáng)哉矯!中立而不倚,強(qiáng)哉矯?。鬃樱?br>20 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 。事前定,則不困。
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孔子)
《孟子》選:
3-8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6-2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7-8 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敢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8-8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8-9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8-12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14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此。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幫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