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中我們所熟知的王重陽、丘處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在宋朝,王重陽身為道士也確實修建過活死人墓。當(dāng)年大金蠶食大宋王朝,王重陽十分愛國,他很擔(dān)心大宋的安危,可是憑借他的力量也無力回天。悲傷之余,他感覺自己的心已經(jīng)死了,于是就在陜西的終南山為自己修建了一座墓,而他并沒有死,所以就稱之為活死人墓。王重陽住在墓中,作為道士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這一住就是七年。后來王重陽覺得自己是大宋的子民,在亂世之中應(yīng)該為國家做些什么,于是王重陽走出了墓室,開始收徒弟。
后來王重陽收了七個徒弟,被稱之為全真七子,發(fā)揚了全真教。不過和武俠小說中不一樣的是,王重陽并沒有高深的武功,現(xiàn)實中的全真七子也只是修道之人,并沒有什么武藝。在宋朝,道士的地位比較高,甚至很多官府眾人都忌憚三分,所以王重陽在當(dāng)?shù)孛艽蟆T谒呐χ?,全真教人?shù)越來越多。在古代,道士修道主要是為了延年益壽,他們堅信修行久了之后就可以成仙,幫助百姓們更好的生活,所以他們最終目的是為了造福百姓。在亂世之中,道士們都會下山為國家盡一份力。而和尚則不一樣,他們不開殺戒,亂世之中也會守在寺廟中。
當(dāng)年成吉思汗的鐵蹄一路廝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晚年的成吉思汗與當(dāng)年相比,內(nèi)心有了一些變化。眼看著征服的土地越來越多,成吉思汗卻高興不起來,畢竟人的壽命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問手下有沒有長生之術(shù),手下的人告訴他中原的道教就有長生不老之術(shù)。成吉思汗聽到之后很高興,于是在中原尋找道教中人,最終把目標(biāo)鎖定在丘處機身上。后來成吉思汗派人去找丘處機道長,丘處機知道后從陜西終南山出發(fā)趕赴漠北。成吉思汗見到丘處機之后,詢問如何長生不老。丘處機說世上并沒有長生不老之術(shù),不過道教中有延年益壽之術(shù),十分簡單,減少殺戮,清心寡欲就行。
成吉思汗多年征戰(zhàn),手上沾滿了鮮血,而人在殺戮中就會養(yǎng)成暴躁的性格,人一旦脾氣不好,肝火旺,長時間下去身體會變差。當(dāng)年丘處機下山的時候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古時候人能夠活到七十歲的很少。所以成吉思汗面對這個白發(fā)老者自然相信道教延年益壽之法。當(dāng)時丘處機道長的名望比較高,宋和金都想得到丘處機,但是他最終去了成吉思汗那里,讓很多人不明白。其實成吉思汗的兵馬十分善戰(zhàn),兵強馬壯,能力絕對在宋金之上。丘處機答應(yīng)去成吉思汗那里,其實主要是為了勸阻成吉思汗大開殺戒。
教授成吉思汗長生之術(shù)是假,勸說其減少殺戮是真。成吉思汗對丘處機道長的話深信不疑,說罷就放了大軍俘虜?shù)膸兹f民眾。丘處機這么做確實減少了更多的殺戮,解救了好幾萬百姓的生命。雖然邱道長手中沒有一兵一卒,也不顧七十多歲的高齡遠赴大漠,為是天下蒼生。一路上的辛勞只有邱道長知道,畢竟在古代,走完這么長的路實屬不易,對于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來說很不簡單。王重陽道長一直叮囑弟子們在亂世之中一定要為天下的百姓著想,丘處機做到了,沒有辜負(fù)師父囑托。
明朝末年,在浮邱山有眾多道士,其中全真派道士一千多人,加上其他門派的道士足足有三千多人,當(dāng)清軍入侵之后,這些道士為了挽救大明王朝,三千多道士下山,去往洞庭,最終在與清軍交戰(zhàn)中幾乎全部喪生。這些道士在亂世之中不忘百姓蒼生,為了百姓他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在和平年代里就在道觀中清修。這次下山,三千多道士面對清軍絲毫不畏懼,在他們眼中百姓蒼生是最重要的。而很多和尚無論亂世還是和平年代,寺廟中香火不斷,一直有人供奉。
后來據(jù)說有生存者幾年之后回到浮邱山,發(fā)現(xiàn)這里的很多道觀居然變成了寺廟,確實讓人很意外。如今浮邱山上寺廟林立,道觀也有幾座,不過寺廟中的香火一直比道觀中的香火旺盛。道教是我國本土的宗教,他們一心為著天下蒼生,當(dāng)國家有為難之時毫不退縮,愿意付出生命的代價來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這些在亂世中下山救人的道士是值得尊重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