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這是明史中描述的鄭和下西洋的盛況,鄭和下西洋一共有七次,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有諸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是在尋找失蹤了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當然,鄭和下西洋也有其它諸多的建樹,其中就發(fā)生過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鄭和下西洋帶回了兩只“麒麟”,而這兩只麒麟被當時的明成祖朱棣吩咐宮廷畫師畫了下來,時隔千年,人們看到畫中的“麒麟”時,不由得啼笑皆非。
1、千古謎團——朱允炆失蹤
眾所周知,古代封建皇權,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明太祖朱元璋元末起義,建立了明朝后,其太子朱標卻英年早逝,朱元璋駕崩前,立下遺囑,將皇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
朱允炆便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發(fā)現(xiàn)其諸位皇叔的權力,實在過大,為了集權,他聽取了手下大臣的建議,進行削藩,他將自己的多位皇叔,或貶為庶人、或是問罪殺害,當削藩削到其四叔朱棣頭上時,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短短幾年時間,朱棣便率領叛軍攻下了南京城,南京城淪陷的同時,建文帝朱允炆突然如同人間蒸發(fā)般失蹤了。
于是,朱棣便稱帝,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號“永樂”
朱允炆突然消失,他的下落成為了千古迷團,這也成為了如今許多明朝穿越劇的
2、鄭和下西洋
關于永樂帝朱棣,人們褒貶不一,褒的認為其具有雄才大略,是一代雄主,貶
根據(jù)史料的記載,朱棣之所以安排鄭和下西洋,還與朱允炆的失蹤脫不了干系。例如《明史·
也就是說,無論是通過占卜也好,通過其它線索也好,朱棣認為朱允炆是走海路失蹤的,于是他派遣鄭和下西洋,為的是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而當時的明朝,經(jīng)過朱元璋一朝的韜光養(yǎng)晦,國力鼎盛,無論是在經(jīng)濟、技術上,都能夠支持其一支浩大的帝國艦隊,前前后后,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碩果累累。
例如,鄭和下西洋,弘揚了明朝的國威,讓許多途徑的國家,見識到明朝國力的強大,紛紛前來歸順、朝貢,建立邦交關系和貿易往來。例如,鄭和下西洋,讓明朝的海上力量,得到了實戰(zhàn)的檢驗,其中,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殲滅了五千余海盜。
鄭和下西洋,途徑的國家會派各自的大使,隨著鄭和的船只,前往大明國土,見識一番大明盛世同時也與明朝建立藩屬關系,他們向明成祖朱棣供奉各種奇珍異寶。
麒麟,是上古傳說中的瑞獸,在《山海經(jīng)》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傳說麒麟現(xiàn)世,必有圣人明主出現(xiàn),在諸多進貢的異獸中,就有兩只“麒麟”。
為了迎接鄭和下西洋帶來的這兩只“麒麟”,明成祖朱棣安排了盛大的宴席,這兩只“麒麟”讓當時的人們眼前一亮,因為人們從未見識過這么獨特的物種,為此,朱棣還特意吩咐當時的翰林院修撰沈度,為“麒麟”寫了一首賦,也就是著名的《瑞應麒麟頌》,同時,還吩咐當時畫工高超的宮廷畫師,畫了一幅畫,名為《明人畫麒麟沈度頌》,這幅畫流傳至今。
有趣的是,當人們前往博物館,看到這幅《明人畫麒麟沈度頌》,不禁啼笑皆非,鄭和下西洋帶來的這兩只“麒麟”,不正是長頸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