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討論過“哲學有什么用”這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先回答“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查了很多資料后發(fā)現,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對“哲學”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那么這么問問題,其實是很荒謬的。定義不統(tǒng)一,意味著,大家說的不是同一回事。不是同一回事,又怎么可能存在相同的作用呢?反而言之,哲學對每個人的作用都是不一樣的,具體的作用要看這個人如何理解哲學了。
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回答并不能令他們滿意。于是又深入閱讀了哲學發(fā)源地古希臘的哲學著作。你可以發(fā)現,古希臘和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的背景是完全不同。雖然同時處于軸心時代,古希臘的哲學家是一幫閑人,他們吃飽沒事干,整天追問宇宙萬物的本質是什么?而中國正處于禮崩樂壞的時代,先秦諸子的主要認為是從理論上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還是喜歡搞辯論的名家,他們最終的指向都是“治國平天下”。這種時代背景的不同,早就了兩種屬性完全不同的文化。
網上說古希臘哲學是“富足哲學”,而中國哲學是“饑餓哲學”。這種說法出自那本著作,目前還沒有查到,不過這種見識是正確的。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公民”身份,大多都是貴族,體力活動都交給奴隸了,這些享受高等教育的人就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專門研究跟現象不相干的問題。泰勒斯說“水是萬物之源”,阿那克西米尼認為是“氣”,還有人認為是“土”,這個事情跟生成根本沒有關系,如果不是閑到一定程度,誰會整天琢磨這種抽象的東西?問題在于,當時并沒有科學實驗來底誰對誰錯,只能通過邏輯推理來論證。于是這些富人們在長期的辯論中,都養(yǎng)成了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反觀中國古代,老子面來的是周王朝的衰落,據說王子朝叛亂就是發(fā)生在那個事情,王子朝失敗后,帶著周朝的典籍跑路了,直接導致管理圖書典籍的老子失業(yè)了。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天子、侯王的批判是毫不客氣地,“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這是點名道姓地罵周天子,按《周禮》只有天子一個人可以擁有萬乘兵車??鬃拥臅r代就更糟糕了,諸侯們連禮制都不遵守了,老夫子怒罵:是可忍熟不可忍”。這跟古希臘的氛圍是完全不同的,要說古希臘人不關心政治,似乎也不對,梭倫本身就是個執(zhí)政官,而且制定法律,主持了“梭倫改革”。只能說他們都關系政治,只是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
由于哲學家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導致東西方思考問題的關注點完全不同。古希臘哲學家傾向于問“是什么”?中國古代哲學家傾向于問“應該怎么辦”?要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就需要很多確定性的知識,而尋求知識的確定性,可以進一步發(fā)展出自然科學這個重要分支。要回答怎么辦這個問題,就需要思考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我們要回答那個應該的樣子。儒家說人性應該是善的,修行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回到那個本真的善。道家說好的政治應該是無為的,因此要約束管理者,讓百姓自然發(fā)展自然富足。
有學者列舉過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核心關鍵詞:中國是:內陸、農耕、定居、血親、集體、倫理;西方是:海洋、商業(yè)、遷徙、生人、自由、契約。但是這里面沒有最根本的區(qū)別,中國的文化從發(fā)端到發(fā)展,都是“功利化”的,而西方文化發(fā)端的時候是“非功利”的。研究宇宙本源,不是為了要解決什么生產、生活的問題,而是要滿足自己的求知欲。就是閑的沒事干,就是想知道,于是就研究了。
后來的西方文化也走上了“功利化”的道路,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之后,科技帶給社會巨大的改變,同時成了發(fā)展生產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現在的科學研究,其中蘊含著人類對巨大能量的渴求。開發(fā)出來一種巨大的能量,就可以解決很多資源不足的問題。而資源不足的現狀不是由于人多造成的,而是由資本的惡性競爭造成的。人并不需要高效率的生活,但是高效率的生產可以帶來高收益,為了實現更高的收益,人的生產方式直接影響了生活方式,使得絕大多數的人都生活中奔忙之中。
中國古代哲學雖然是基于“功利化”的,但是農業(yè)生產所需要的知識是有限的。比如在唐代的時候,天文歷法準確度已經可以達到十萬年相差不到一天,名代的時候歷法達到了一百萬年相差半天。農耕生產,即是一年相差一天,也不會耽誤什么事情。這就導致了后來的天文學發(fā)展,失去的動力。東漢的時候人們就發(fā)現了行星運行速度不均勻的問題,但是中國人沒有研究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問題,只是通過觀察和計算,繼續(xù)“應該怎么辦”這個古老命題,于是得出的結論是:不管因為什么導致速度不均勻,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修正歷法。萬有引力就這樣跟這批天文學家失之交臂。
中西方文化差別最根本的不同點在于,西方在問“為什么”?而中國在問“怎么辦”?西方立足于搞清楚現象背后的本質,中國立足于掌握其規(guī)律來為我所用。簡單來說,初始動機是“功利性”?還是“非功利性的”?是兩種文化最根本的差異。造成這種差異最直接的原因是,哲學啟蒙階段所處的背景不同,從”軸心時代“奠定的基調影響了整個后世文化發(fā)展趨勢。
那么“功利性”好?還是“非功利性”好?這也很難來評價,古希臘被羅馬人攻破城邦之后,羅馬人看不上這種非功利性的東西,這是古希臘文明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古希臘文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在全世界上東奔西走整理出來的。從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來看,人們既需要非功利性的探索知識,又需要功利性的開發(fā)資源。能在二者之間,取個平衡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