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室興盛·和田玉至尊為上·獨步天下
公元前202年漢王朝建立,漢代中央政權經過一系列有力舉措,社會迅速進入的興盛繁榮階段,這個時期極大的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漢代王朝實行的貿易開放政策?!敖z綢之路①”四個字可以說就是以漢代貿易為宏大歷史背景的特指,張騫出使西域后中亞西亞地區(qū)與中原的貿易來往更加頻繁,產于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就是從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往中亞。西亞及蔥嶺地區(qū)的香料象牙玉石等珍貴物資也經由此路到達中原地區(qū)西安,其中最著名的玉石材料就是產自于西域于闐國②的和田白玉,此物在漢代大受漢室王公貴胄們的追捧與喜愛
漢代和田玉皇后之璽-陜西歷史博物館
商周神玉時代終結,親玉文化繁榮興起
周朝擊敗商朝之時,商紂王帶大量美玉投火俱焚,商紂極為喜愛美玉,商是典型的神玉時代,所謂神玉,就是祭天祀地之玉器,作為禮器功能極為單一,其實為王上獨有。周王把商紂宮廷中的收繳的玉器賞賜給各路諸侯的時候,也標志著這種供王權獨有的神玉時代結束。之后的春秋與戰(zhàn)國時代,各種文化思潮興起,諸子百家爭鳴,玉文化不但走下神玉的神壇,也逐漸走出王玉的殿堂,逐步走向更加多元的實際應用范疇,佩玉與實用器物開始規(guī)模化出現(xiàn)
漢代和田玉佩-大英博物館
漢禮玉形而下之,催生佩玉之風大起
漢代儒家文化興盛徹底終結了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延續(xù)的神玉王玉文化,佩玉得到大規(guī)模發(fā)展!給玉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應用選題,而且儒家玉德、道家玉仙、俗世玉福的不同玉文化表達,給工匠們帶來大量的創(chuàng)作題材。如秦朝奠基的帝王印璽為標志的王玉文化(傳國玉璽),這種印鑒文化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代,隨筆跡技術的誕生才逐步退出廣泛的社會應用范疇。漢朝終于在上千年的玉文化發(fā)展基礎上迎來屬于自己的輝煌時期,這也是和田玉的輝煌時期,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之玉,絕大多數(shù)為和田玉。漢代玉器已經遠遠突破形制所限,更加貼近日常應用,各種玉佩玉飾大量被創(chuàng)作而且實際使用,真正進入“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廣泛玉文化境界!
漢代南越王時期-劍首,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文化興盛與資源優(yōu)勢互濟的崛起之路
經過歷史資料的梳理,我們知道夏商周時期延續(xù)石器時代的多種玉材共存的情況,周朝及以后逐漸由和田玉取而代之,春秋戰(zhàn)國至先秦時代和田玉成為上等玉材的標志與典范,到了漢代和田玉上升到獨尊的地位,其實沒有什么是偶然的,事物的發(fā)展結果必定有致因,起碼有兩大原因直接促成了和田玉唯我獨尊的漢玉地位:第一個就是漢代“獨尊儒術”的社會形態(tài)促進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儒家思想在彼時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主旋律”思潮!繼而,以玉喻德是儒家在玉石文化解讀方面做出的大貢獻,儒家文化對玉的深度解讀與和田玉完美的表現(xiàn)契合,在文化認同方面共同造就了“和田獨尊”的漢代玉文化體系,也由此誕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代和田玉玉器創(chuàng)作,從而奠基了和田玉在漢代玉文化中極為特殊的地位。這種至尊地位是其他玉石材料無法競爭的,不是說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第三的問題,是其他玉石材質完全在高階層社會文化體系中被排除了,根本沒有競爭的機會,和田玉竟然成了唯一!
漢代南越王時期-劍首,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第二個原因就是和田玉產地的天然環(huán)境造就其易于開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玉有山產、水產兩種,各地之玉多產在山上,于闐之玉則在河邊”。古代開采山料玉石是極為艱難的技術活,即便是現(xiàn)在開采山料也非易事,不要說在兩千多年前。和田玉因為在自然風化冰川侵蝕的環(huán)境中產出的,有極為豐富的山流水料與籽料資源,不需要大規(guī)模勞民傷財?shù)娜ラ_采山料,《宋史·于闐傳》記載:“每歲秋,國人取玉于河,謂之撈玉”。中原地區(qū)沒有冰川侵蝕與自然風化的天然出產區(qū),能大量產出玉石的幾乎都是山料,沒有技術支持去實現(xiàn)規(guī)模化開采。比如,傳說中的藍田玉到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古代開采礦的證據,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蔥嶺。所謂藍田,即蔥嶺出玉別地名,而后世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明代宋應星段話信息量極大,說明明代及之前和田玉是進入中原地區(qū)的高端壟斷性的玉料,另外,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李約瑟③的研究結論也給和田玉備注了明確的歷史地位,新疆和田是古代中國幾乎唯一的玉石產地與供應地
漢代南越王時期-劍首,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漢代南越王時期-玉璧-南越王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漢代螭龍紋玉劍首
西漢神人,高16.2厘米,和田玉鑲嵌裝飾件,日本秀美美術館
徐州博物館#漢代玉器 (2)
徐州博物館#漢代玉器
備注:
①絲綢之路與玉石之路:第一次提出“絲綢之路”概念的是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span>,在其著作《中國-我的旅行成果》定義了漢代絲綢之路。但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了新石器時代就有和田玉進入中原的證據,所以有人提出絲綢之路之前,古老的玉石之路已經開通
②于闐國: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全盛時期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
③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李約瑟博士研究結論認為,新疆和田玉是中國古代玉石極為重要的材料,其產地幾乎是古代玉石資源的唯一供應地,李約瑟是歐洲著名漢學家與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科技史
參考:
《先秦史》呂思勉,《天工開物》宋應星,《古玉史話》盧兆蔭,《文物中國史》山西教育出版社,《劍橋中國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