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支架置入術(shù)常規(guī)操作流程
步驟一、選擇入路:
常規(guī)選擇股動脈入路,股動脈穿刺置8F動脈鞘。
步驟二、導引導管到位:
1.選擇導管、導絲:根據(jù)主動脈弓的分型、頸總動脈迂曲程度和頸總動脈血管壁的斑塊情況選擇導引導管。
2.準備:沖洗,8F導引導管尾端連接Y閥+三通+加壓滴注,泥鰍導絲經(jīng)Y閥尾端插入導引導管,泥鰍導絲不出頭,打開滴注持續(xù)沖洗。
3.置入:導引導管進入動脈鞘后進造影導絲20cm左右,透視下將導引導管頭端送至升主動脈遠端。導絲回撤到導管內(nèi),翻轉(zhuǎn)導管頭回撤,彈入無名動脈(或左頸內(nèi)動脈)。固定導管,出導絲,泥鰍導絲在動脈腔內(nèi)擺動前行,頭端置于頸外動脈主干。固定泥鰍導絲,沿導絲送導引導管頭端至頸總動脈距離病變近側(cè)約2cm處。導引導管頭端軸線要與頸總動脈的走行軸線平行,避免直接抵住血管壁,避開頸總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步驟三、造影:
1.導引導管到位后撤出泥鰍導絲,常規(guī)造影,選擇最佳工作角度,再次分析評估病變(測量狹窄的病變的長度及血管的直徑,計算狹窄率,分析成角、鈣化、潰瘍斑塊等可能影響手術(shù)的因素),最后確認手術(shù)方案。
2.同時進行顱內(nèi)段造影,以便術(shù)后對比。
步驟四、保護裝置:
1.選擇:根據(jù)病變結(jié)構(gòu)特點選擇合適的保護裝置。如選擇遠端保護裝置,保護傘的直徑與狹窄遠端頸內(nèi)動脈直徑一致或稍大一點。
2.準備:肝素鹽水沖洗,排氣泡,保護傘收至輸送導管內(nèi),根據(jù)病變形態(tài)將保護傘導絲頭端塑形,將扭控子安裝至保護傘導絲的尾端,準備好備用。
3.到位:打開Y閥,沿保護傘導入鞘,將保護傘置入8F導引導管。在路圖指引下,旋轉(zhuǎn)扭控子將保護傘小心通過頸內(nèi)動脈C1段狹窄處,至頸內(nèi)動脈C1段遠端較為平直的區(qū)域作為保護傘的目標“著陸區(qū)”。(保護傘目標著陸區(qū)域:頸內(nèi)動脈C1段遠端,距離病變約4cm,避免過高——會誘發(fā)痙攣,避免過低——會影響支架置入操作。)
4.釋放: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閥處固定保護傘導絲,右手撤下保護傘輸送導管,保護傘順利打開。繼續(xù)撤出輸送導管至快速交換孔處,以交換動作撤出輸送導管,保護傘位置保持不動。
步驟五、球囊預擴:
1.選擇:根據(jù)病變結(jié)構(gòu)特點選擇合適的預擴球囊。
2.準備:沖洗球囊導管頭端,球囊導管尾端接三通、壓力泵,壓力泵中抽取1:1的半量造影劑。旋轉(zhuǎn)三通開關(guān)使壓力泵與球囊導管相通,壓力泵尾端向上,拉開形成負壓,此時半量造影劑會流入球囊導管;旋轉(zhuǎn)三通開關(guān)使壓力泵與外界空氣相通,壓力泵頭端向上,旋轉(zhuǎn)排出泵中氣體;旋轉(zhuǎn)三通開關(guān)使壓力泵與球囊導管相通備用。
3.到位:球囊導管穿入保護傘導絲尾端,助手固定保護傘導絲。旋開Y閥,右手送入球囊導管至快速交換孔進入Y閥內(nèi)。適當旋小Y閥,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閥尾端固定保護傘導絲,右手推送球囊導管至病變狹窄處,冒煙定位準確后加壓擴張。
4.擴張:透視下旋轉(zhuǎn)壓力泵加壓,球囊充盈呈柱狀,停止踩透視、存圖,同時迅速抽癟球囊。注意擴張的時間應盡量短,只要球囊充分擴張(無局限性狹窄),無論擴張后造影殘余狹窄是多少,都表明預擴成功需撤出球囊導管。觀察心率、血壓,必要時囑患者咳嗽。如心率下降迅速給予阿托品0.5-1mg靜脈推注,如血壓下降立即停尼莫地平泵入,加快輸液速度,必要時給予多巴胺升壓。(有經(jīng)驗者也可用10ml注射器代替壓力泵操作)
5.造影:球囊下撤至導引導管內(nèi),造影觀察病變擴張情況、殘余狹窄率,有無夾層和局部血栓形成,同時觀察保護傘位置,有無血管痙攣,有無造影劑滯留。
6. 撤出:透視下觀察保持保護傘位置不移動,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閥尾端固定保護傘導絲,右手撤下球囊導管至快速交換孔處,旋開Y閥,交換動作撤出球囊導管,球囊導管頭端露出后旋緊Y閥,撤下球囊導管,肝素鹽水紗布擦拭保護傘導絲。
步驟六、支架置入:
1.選擇 根據(jù)病變結(jié)構(gòu)特點選擇合適的支架。
2.到位:支架穿入保護傘導絲尾端,助手固定保護傘導絲,旋開Y閥,右手送入支架輸送系統(tǒng)至快速交換孔進入Y閥內(nèi)。適當旋小Y閥,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閥尾端固定保護傘導絲,右手推送支架至病變狹窄處,定位準確后釋放。
3.釋放:適當旋開Y閥,透視下右手固定支架輸送系統(tǒng)操縱桿,左手下拉支架外鞘,平穩(wěn)釋放支架。(不同支架釋放方式大同小異)
4.撤出:透視下觀察保持保護傘位置不移動,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閥尾端固定保護傘導絲,右手撤出支架輸送系統(tǒng)至快速交換孔處,旋開Y閥,以交換動作撤出支架輸送系統(tǒng),支架輸送系統(tǒng)頭端露出后旋緊Y閥,撤下后肝素鹽水紗布擦拭保護傘導絲。
5.造影:觀察支架釋放后殘余狹窄率,支架貼壁情況,有無支架內(nèi)局部血栓形成,同時觀察保護傘位置,有無血管痙攣,有無造影劑滯留。支架置入的成功標準是殘余狹窄率≤50%。
步驟七、球囊后擴:
選擇支架釋放后,殘余狹窄率≤50%,一般不需要后擴張。如果殘余狹窄率>50%或支架與血管壁貼和不佳,則需要球囊后擴張,使殘余狹窄率達到≤50%的標準。后擴球囊一般選較短的球囊,最常用4×20mm及5×20mm。準備球囊導管及壓力泵。球囊導管沿保護傘導絲送至殘余狹窄最重或支架貼壁不良處,冒煙定位準確后加壓擴張。后擴張前后同樣需要立刻關(guān)注心率血壓。撤出球囊導管,造影觀察殘余狹窄率,支架貼壁情況,有無支架內(nèi)局部血栓形成,同時觀察保護傘位置,有無血管痙攣,有無造影劑滯留。
步驟八、保護傘回收:
1.準備:在保護傘準備時就準備好保護傘回收裝置,注射器用肝素鹽水從頭端沖洗,至快速交換孔出水。
2.到位:保護傘回收裝置穿入保護傘導絲尾端,助手固定保護傘導絲,旋開Y閥,右手送入保護傘回收裝置至快速交換孔進入Y閥內(nèi)。適當旋小Y閥,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閥尾端固定保護傘導絲,右手推送回收裝置通過支架至保護傘處。使回收裝置頭端marker與保護傘marker重疊。部分回收到裝置內(nèi),握住保護傘導絲和回收裝置,一起撤出體外。
步驟九、造影:
行病變處造影,觀察殘余狹窄率,支架貼壁情況,有無支架內(nèi)局部血栓形成,前向血流分級。行顱內(nèi)段造影觀察遠端血流情況,進行術(shù)前術(shù)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