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味,哎咀。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腸炎,急性腸炎屬濕熱者。
熱毒重者,加白頭翁、金銀花;苔黃而干,熱盛傷津者,去肉桂,加烏梅。
濕熱疫毒,壅滯腸中,氣血失調(diào)。
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膩微黃。
清熱燥濕,調(diào)氣和血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氣血并治――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
通因通用――使?jié)駸岱e滯從大便而下。
寒熱共投――寒涼中寓以辛熱,使寒而不遏,以防冰伏(主要是熱者寒之)。
本證為濕熱雍滯腸中所致。濕熱下注大腸,雍滯氣機,腸中積滯不化,濕熱與氣血瘀滯相搏,而成下痢膿血。方中重用白芍,用其止瀉痢腹痛之功。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而解腸中熱毒,以治濕熱成痢之本。大黃苦寒,邪熱祛積破瘀,瀉腸中之濕熱,使積滯、瘀血去,則下痢可止,此為“通因通用”之法。又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當歸柔肝和血,與大黃合用,又有行瘀之用。即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肉桂辛熱,配在苦寒藥中是為反佐,可防止苦寒傷中與冰伏濕熱之邪。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
1.本方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2.本方現(xiàn)在多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jié)腸炎、急性腸炎,見有下利,腹痛里急,屬濕熱為患者。
主要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1.抗菌、抗炎 芍藥湯在1:5、1:10時有殺菌作用,1:20時無作用;對感染痢疾桿菌芍藥湯組小鼠存活6/10只,無檳榔芍藥湯組無一存活,兩組差異顯著,此方給小鼠腹腔注射,每只0.3ml,合生藥0.41g,可消除巴豆油混合致炎液所致的小鼠耳廓炎性腫脹。 2.對離體腸管活動的影響 本藥在劑量為4×10-2,2×10-2,1×10-2時,能使家兔離體腸管活動出現(xiàn)急劇而短暫的張力上升,很快轉(zhuǎn)為下降。方中減去檳榔,抑制作用仍存在,但無興奮現(xiàn)象出現(xiàn)。
3.急性毒性作用 小鼠按100g/kg口服給藥,72小時小鼠死11/12只;死亡小鼠肛門見潮濕、似“拉稀樣”。若方中去檳榔后仍按同樣劑量給藥,則無動物死亡。提示檳榔在方中是能產(chǎn)生毒性的主要物質(zhì)。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不宜使用本方,久痢及虛寒痢亦不宜使用。
1、黃芩湯:黃芩9g,芍藥9g,甘草炙3g,大棗4枚。功用: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主治:熱瀉熱痢。身熱口苦,腹痛下利,舌紅苔黃,脈數(shù)。
2、香連丸: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吳茱萸不用,木香四兩八錢八分。功用:清熱燥濕,行氣化滯。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
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
清熱燥濕調(diào)氣血,下利腹痛自安康